文言文课堂:我们来聊聊“仁”

如果同学阅读、背诵过《论语》,会发现,在孔夫子的话里,很多处都谈到了“仁”。譬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啦;“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啦;“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啦......不胜枚举。

那么,同学们是否思考过——到底什么是”仁“呢?我们翻一翻古老的字典《说文解字》,上面写着“仁,亲也。”——仁就是亲密、亲近的意思。或许还会有的同学想起孟子的话:“仁者爱人。”——“仁”大概就是爱的意思吧?

嗯,这两种说法都不错。但我觉得似乎还没有把问题说清楚、说透彻。所以我今天想和大家谈一谈“仁”这个话题。从哪里谈起呢?就从离咱们学校不远的史家胡同博物馆谈起。

文言文课堂:我们来聊聊“仁”_第1张图片
史家胡同博物馆坐落于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24号,是北京首家以胡同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很多同学都曾到这家小小的、可爱的博物馆里参观过。不知你们是否知道:这家博物院所在的院落,原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作家、画家凌叔华女士的故居(在博物馆里陈列了一些凌叔华女士的画作,下次参观大家可以留意一下)。凌叔华女士还是一位极高明的儿童文学作家——我实在想不起在中国还有哪位儿童文学作家可以和她相提并论——她的心和小朋友贴得很近,所以每篇作品都富有童真童趣,让人百读不厌。

今天我推荐大家来读她最有名的一篇儿童故事《小哥儿俩》——

故事说的是:小哥儿俩(大乖和二乖)得到了七叔送给他们的一只会说话的八哥,高兴的不得了,一刻也不肯和这鸟分开,还计划着要在家里办一个学堂,教八哥念书。晚上,小哥儿俩和爸爸一起去看戏,散戏回家时却发现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却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还有那一只?又是那黑野猫!真气人,腊肉高高的吊在房檐下,它有法子摸得着,金鱼放在铁丝罩盖的水缸里,它有法儿抓出来。一味馋嘴,打 了多少次都不怕,这回偷到笼子里的鸟儿来了!老王也是不中用,一只猫都管不了,方才我出门只忘了嘱咐一句,谁知就真会出事。”妈妈愈说愈生气, 虽没有高声的嚷叫,可是声音是很急促的,嘴里有些抖颤,“可怜吃得连骨 头都不见了!”

小哥儿俩得到这样的噩耗,又伤心又气愤,发誓要打死黑野猫,给八哥报仇。第二天,他们拿着“武器”(鸡毛掸子)来到野猫经常出没的后院——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 鞋袜了。三月阳春的晓风,轻寒薄暖的微微的迎着他吹,觉得浑身轻快起来。 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的吵闹着飞上飞下的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 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 也掷掉了。小麻雀好象同他很要好,远远的跟着他跳着跑,一会儿飞上去, 一会儿又飞下来,都溜转着它们的小眼睛看他,它们的小圆脑袋左一歪右一 歪的向着他装鬼脸似的看,好玩极了。

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的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的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 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他用手摸小猫的头,一只手又摸它的小尾巴,嘴里学他们“咪噢,咪噢”叫着逗它们玩。

一只黑色的大猫歪躺在一旁,一只小猫伏在它胸前肚子上吃奶,大猫微微闭着眼睛得意的看着。其余两只爬在一边......

故事读到这,我们先停下阅读的“脚步”,想一想:杀死八哥的“凶手”黑野猫(这时已经是猫妈妈了)就在眼前,你觉得小哥儿俩应该杀死它吗?

文言文课堂:我们来聊聊“仁”_第2张图片
推荐大家读一读《小哥儿俩》。凌叔华在自序里说:书里的小人儿都是常在我心窝上的安琪儿,有两三个可以说是我追忆儿时的写意画。我有个毛病,无论什么时候,说到幼年时代的事,觉得都很有意味,甚至记起自己穿木屐走路时掉了几回底子的平凡事,告诉朋友一遍又一遍都不嫌烦琐。怀恋着童年的美梦,对于一切儿童的喜乐与悲哀,都感到兴味与同情。这几篇作品的写作,在自己是一种愉快……

在课堂上,同学们争论得很激烈。有人说应该杀死,理由是这只野猫吃了八哥,还吃过金鱼,偷过腊肉,实在太坏了,不打死它它还会伤害别的生灵;也有人说不应该杀死,野猫吃掉八哥也许是因为要给小猫哺乳,又实在找不到吃的东西,饿坏了才这样做的,不能因为这个就说它坏.......总之,争论来争论去,各有各的一番道理

必须讲,大家说的“道理”都没有错,可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对”与“错”的问题。还是让我们把自己带入故事,一起来想象一下吧——如果你是大乖或者二乖,你会忍心打死这只大野猫吗?大野猫被打死了,小猫也就要因为失去母亲而饿死——如果故事的结尾是这样,你读了心里会感到愉快舒畅吗?我想,大多数同学都会觉得心里不舒服吧?

同学们,你心里的这种“不舒服”,或者说你的这种“不忍心”,就是孔夫子所说的“”。

《小哥儿俩》的结尾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接着读下去吧——

“哥哥来看看,多好玩呵!”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二乖,你在这里?”大乖还没说完被二乖高兴的叫喊给截住了: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 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 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小猫饿了要找妈妈吃奶呢?”二乖觉得这问题要紧的。 “小猫会咪咪的叫唤,大猫听见就来了。”大乖一边说一边拾起一根树枝去逗小猫。“哥哥,你看他的小鼻子多好玩,还出热气啦。” “不要吓着它,它还小呢。”哥哥拉回弟弟抱着猫头的手,一边数道,“看有几只,两只白的,一只黑的,一只花的。”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着那只小黑猫。

故事写到这里就结束了,悲剧变成了喜剧。随着故事的结束我也长舒了一口气——真为猫妈妈的命运捏了一把汗呀。当我读到小哥儿俩忘记了给八哥报仇,转而关心起黑野猫来,悬着的心一下子放松下来,这种放松后的愉悦轻松,就是“仁”在你心里发动作用的结果。


也许有同学会说:哦,原来“仁”就是不忍心呀!看来要做到“仁”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在生活中也常常怜悯同情可怜小动物,我能不能也算一个“仁人”呢?

我想,做一个有“仁心”的孩子可能确实不算难,但距离“仁人”,恐怕还有一定的差距。——这话怎么说?呵呵,还是先来听一个《晏子春秋》上故事吧:

景公探雀鷇(kòu),鷇弱,反之。晏子闻之,不待时而入见景公。公汗出惕(tì)然。

晏子曰:“君何为者也?”

公曰:“吾探雀鷇,鷇弱,故反之。”晏子逡巡(qūn xún)北面再拜而贺曰:“吾君有圣王之道矣!”

公曰:“寡人探雀鷇(kòu),鷇弱,故反之,其当圣王之道者何也?”

晏子对曰:“君探雀鷇,鷇弱,反之,是长幼也。吾君仁爱,曾(céng)禽兽之加焉,而况于人乎!此圣王之道也。 ”

这篇小短文的意思是:一次,齐景公淘气,爬树去掏小鸟雀。初生的小雀太弱小了,样子又很萌,景公不忍心把它抓走,就放回窝里。

齐国的名相晏子听说了这件事,急忙入宫见景公。景公满头大汗,慌慌张张来见晏子。

晏子说:“君王您做什么事去了?”

景公不敢撒谎,说:“我掏小鸟雀去了,看它太小,不忍心抓,又放回去了。”

晏子恭敬地退后几步,向着景公拜了两拜,称贺说:“君王您有圣王之道啊!”

景公一脸茫然,说:“我掏小鸟雀,又放了回去,这同圣王之道有什么关系呀?”

晏子回答说:“您这样做,这是慈怜幼小啊,不忍心戕害它呀。您对禽兽都能有这样一番仁爱之心,何况对人呢?如果你对所有人都能保持这颗仁爱之心,那您就是在践行圣王之道。”

文言文课堂:我们来聊聊“仁”_第3张图片
在弘一法师、丰子恺合作的《护生画集》上也介绍了这个“鷇弱故反之”的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引起你怎样的思考?

齐景公只是没有把小鸟雀从窝里掏走,就能算是“圣明君主”了吗?晏子一定不是这个意思。晏子想要表达的是——你要把这份怜爱鸟雀的“不忍之心”推广到国家里的每一个人身上,像不忍小鸟雀受伤一样,真心实意地爱护你国家中的每一个人——这才够得上“圣明君主”。

所以说,有“仁心”并不难,保持这份“仁心”,把这份“仁心”推广到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上——甚至是你不曾见过人身上,看到别人受到苦楚能产生“不忍”,才能算是“仁人”。——像鲁迅先生所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能够与他人在心灵上彼此相通,同其忧乐,甚至可以我们身边的一花一叶、一草一木,进而是与整个世界相互感应,彼此交融。那样,你就不再是一个小小的你了,宽广了、博大了。

我要讲的道理都讲完了。希望你能对“仁”有新的感悟。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言文课堂:我们来聊聊“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