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射雕”的情结

 

关于“射雕”的情结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017版的《射雕英雄传》正在热播。据说剧中的音乐致敬了83年的那一版,据说当年贵气,潇洒的小王爷俨然已成了黄老邪,据说主角的演技都还在线。然而作为一个执拗的七零后,无论哪个新版本如何演绎,我都不会去多看一眼,因为83版的“射雕”早已在心头磨成了朱砂痣,永远挥之不去。

  我一直很坚持地认为,在我的少年时期,没有在电视屏幕上完整地看过《射雕英雄传》,是生活篇章里最大的遗憾。

  剧集热播的时候我正在读初中,家里对学习要求很严,只有在周日里才可以看电视。所以在射雕播出时,我只完整地看了前三集。然而就是那一晚的观影,一颗少年敏感的心,轻易地被神秘莫测的武侠世界击打得躁动不安。荡气回肠又令人热血沸腾的配乐,光怪陆离的武功招式,潇洒出尘的人物造型,恐怖诡异的梅超风,一个一个都深深地刻入脑海,我再也不能欣然于平静无味的现实世界了。

 而射雕的影像在我的记忆里永远定格于郭靖长大成人后,从蒙古包里走出来的场景,其余的都是一些断断续续的镜头了。段王爷伸出一阳指,刺目的光线熄灭了蜡烛;欧阳锋拿出青蛇擦他的钓竿;老顽童撅着白胡子搓身上的泥丸;郭靖使出变幻莫测的降龙十八掌……支离破碎的片段永远勾勒不出武林的长卷,那种挚爱和渴求注定只能残缺了。

  在电视剧播出的漫长时间里,每天课间休息时都能听到同学们在热切地议论昨晚的电视剧情。有真实可信的,有添油加醋发挥的,也有言之凿凿做剧情预告的-----郭靖的扮演者姓黄啦,黄蓉的扮演者姓郭啦,欧阳克是西毒的儿子啦,华山论剑的结果啦。。。。。我坐在座位上听到周遭热闹的声音,却永远没有参与的内容和底气,只能默默捕捉错过的情节和结局。那一刻我是失落和冷清的,那个衣袂飘飘的世界不属于我,那些场景和表演我无法欣赏,但内心的向往却始终按耐不住。“辗转反侧,寤寐求之”,大约说的就是这种感觉吧。

   等到暑假来了,可以不受限制地看电视了,但射雕却已完结,我只看到郭靖和黄蓉骑着马儿远去的背影。那时候没有互联网,没有录像带,播放结束了,就难有重温的机会了。在那段青涩时节里,我再也没有酣畅淋漓地看过这部剧,我的记忆里仍是三十年前的那些跳离的面容和身影。从那以后乃至于现在,只要看到“射雕”两个字,心里都会泛起丝丝痛,丝丝痛的感觉。

 到了高中,在翁美玲香消玉殒后的几年,我后知后觉并不可遏制地喜欢上了这个永远的俏黄蓉。在高考最紧张的那几个月,在零用钱很少的情况下,我穿梭在县城的大街小巷,寻找各种各样她的贴画。只要那一版画面里有一张我不曾拥有的照片,我都会毫不犹豫地买下。同学问我,你怎么会记得?我自豪地说,我就能记得。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合肥的七桂塘,延续到阜阳的古商城,知道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摊档上再也没有贴画的存在。她的照片贴满了影集,我为她殷勤地写诗,把照片贴在床头,只要每天有几分钟看到她明媚和娇俏,我想我就是幸福的。

八十年代的追星没有贴吧,没有图片报道,没有演唱会,没有接机。只有小摊子上的贴画和偶尔的杂志介绍能满足一颗雀跃的心。但这种欢喜却是单纯的,持久的,不忍丢弃的。直到今天,翁美玲的两本画片集还静静地躺在书架的一隅,多次搬家,它都是我首先归纳的物品,有了它,那曾经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便没有远离。

两年前,家对面的楼盘搞活动,请来了黄日华。我知道这个消息,我却没有走到现场。只是在厨房的窗户里远远地看着,却也看不清人群里他的样子。

现如今,网络已发达到可以任意怀旧,随手点击的时候,我却没有了兴致和勇气去重温这部剧。因为尘封世界里的美好和温暖有太多主观的感受,过了那个时间点再拿出来抚摸,恐怕会如陈旧的丝袍,免不了掉色和锈蚀。

关于“射雕”的情结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那么还是让靖哥哥和蓉儿留在八十年代里吧。那时的他们正值芳华,灵动而清丽,灿烂并质朴。一轮红日边弯弓射大雕的他,憨厚,拙正;穿着粉色衣衫,歪着头,嘟着嘴,抚弄耳边辫梢的她,娇憨,可爱,这是任何特技和真实场景所替代不了关于武侠的记忆。

这种情结也许从那个年代走出来的人才会理解,才会默许,才会不觉得矫情。也许遗憾也是一种经历吧,也许不完整也是一种回味吧,也许在某一天,我会把“铁血丹心”“东邪西毒”“华山论剑”一集集地看完。也许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射雕”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