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四书《论语》【403】

2016-02-24 华杉

天子无私事,仁德的领导者,没有心腹之人,也没有“自己人”。仁者无疆,全天下都是我的心腹,全公司都是自己人。在上位的人,一心一意多想想怎么忠于大家,别只想着让大家忠于我。

【周有大赉(lai),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赉,是赏赐。周朝建国,大封诸侯。善人是富,跟着武王建功立业的,干得好的,都富贵了。他们要到各自的封国去,武王临行就跟他们说:“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到了这一句,一个跟我想法一样的都没有,在《论语正义》里也找不到和我想法一样的。所以特别啰嗦一下,算我斗胆加一个新解,说的不对,先告罪,请大家原谅我胡说。至于是不是“周武王本意”,不知道,算我的想法。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朱熹注解,周亲,就是至亲。武王这是在说纣王,纣王虽然有很多至亲,但不如我有仁德之人,所以我战胜了他。张居正的解和朱熹一样。

但我觉得这个解释不太合理,因为纣王的至亲就是仁德之人,微子、箕子、比干都是他的至亲又至仁的人,被他杀的杀,撵走的撵走,他不能听,不能用。

另一说,武王是说自己,我把你们分封在我的周围,“周亲”,就是我周围有你们这些和我最亲的人拱卫着我,但是,亲人不如仁人,管叔、蔡叔不就是我的亲兄弟吗,他们还造反,不如仁人。

这种说法肯定不对了,因为管蔡造反是在武王死后。

第三说,武王是在训导个封国国君:你去做国君,虽然有很多至亲,家里人可以用,但是你不如用仁德之人。

这一说比较接近,道理清楚。这一说里面,还有人把“周亲”做了不同的解,周,不是周围,是周朝。意思是你们虽然有我周朝为后盾,但不如你自己有仁德之人。

说说我的意见:

一个根本的重大区别,在于对“仁人”的理解,这里的仁人,不是仁德之人,是你对人要仁,“仁”在这里,是动词。

如果自己不仁,如何知道谁是仁人?如何能用仁人?纣王周围有至亲至仁至仁,但他自己不仁,还是视而不见,自取灭亡。

有的人放手用自己亲属,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一种一厢情愿,以为亲人就会对你负责。最后那亲人要么无能,要么害你比谁都惨。因为你的所作所为,也是不仁不义的谋利,而他要谋利,最方便就是从你身上谋利,而且知道你不会把他怎么样,更加肆无忌惮。

有的人用自己的心腹,但最后捅你一刀的都是你的干儿子。董卓就死在吕布剑下。孔子说季康子:“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他成天跟一帮心腹密谋,怎么削弱鲁君的君权,巧取豪夺国家利益。他的心腹们回到家里,也如法炮制,密谋怎么图谋他的权位,所以最后祸起萧墙。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我们老想着用自己家族的人,但是,豪门多恩怨,有恩才有怨,有多大恩就有多大怨,兄弟反目的多了去了。世袭政权,那更是兄弟相攻相杀。于是我们就想,不用自己家里人,用仁德之人,那仁德之人,他能忠心耿耿为我效力啊!

这,还是自私的想法,不仁的想法,错!

所有的地方,我们说到仁,都是说自己,不是要求别人。自己行仁义,就是行王道,至诚无息,大爱无疆,则天下之士,都来爱你。

我们总说,用人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但是,所有要求别人有德,都是无德。

德、仁,都是用来要求自己的。作为一个领导者,首先不是要求别人仁,是要求自己仁。你有仁德,有智慧,我心光明,则没有心腹,天下人都是你的心腹;没有手足,天下人都是你的手足。仁者爱人,智者无欺。

我有仁,则贤者亲我。我有智,则我能远小人。

你有心腹,有自己人,你就不是天下人。

天子无私事,以天下为亲,才是王道。否则,就是霸道,或者强道。行霸道或强道者,你的萧墙之内,就在孕育着新的霸道和强道。姜太公和周公分别封在齐国和鲁国。齐鲁两国文化不一样,齐比较强悍,鲁比较仁厚。最后齐国被家臣篡夺了,鲁国活得更长。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虽然我有亲人,但不如我自己做一个仁人,百姓有什么错,都是我自己的错!不能去怪别人对我亲不亲,不能去怪别人有德无德。

天子无私事,仁德的领导者,没有心腹之人,也没有“自己人”。仁者无疆,全天下都是我的心腹,全天下都是我的手足。依靠“自己人”,本身就是一种私心,必有祸起萧墙之患。在上位的人,一心一意多想想我怎么忠于大家,别只想着让大家忠于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早读四书《论语》【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