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我想说点什么

to be or not to be

16年对我来说是特殊的一年,自己从学校正式走入了职场。现在回想起来,以前自己所曾担心的彷徨、害怕、无助的情绪都没有出现,个人角色的转变就像是春雨润物,草木发芽,是件再自然不过、悄无声息的事情了。

还记得小的时候调皮,半夜偷偷爬起来玩电脑,打仙剑奇侠传,被爸妈逮了个正着。第二天早上不让我去上学,吓唬我说让我辍学,去打工。当时自己吓坏了,心想着自己啥都不会,身子骨又弱,难道学人家去送水搬砖,一辈子被人指指点点,被人瞧不起?我只记得那天早上的我吓得不轻,鼻涕和眼泪抹了一把又一把,兢兢战战的跪在地上承认错误。当时对社会还一无所知,觉得自己不上学就真的没别的出路了,连自己都养不活。当然那天早上爸妈还是让我去上学了,教训就是之后我再也没敢半夜爬起来玩电脑。这是我早期对社会恐惧的一种映射。

高中骄傲了,不认真学习,复读了一年,才勉强考上了一所三本院校。当时家境算不上宽裕,两个姐姐也念书,只有父亲一人有收入,母亲照顾我们也很辛苦。父母每每说,只要你们肯念,我们就一定支持。三本院校的学费很贵,每每开学交学费的时候,都觉得对不起父母。带着这么一种愧疚又有些自卑的心理,大学过的平淡无奇,既没好好学习,也不敢甩开膀子瞎玩。大学时光飞一般的过去了,转眼就到了大三,眼瞅着就要大四毕业了。很多同学都在筹备着找工作或者考研,复习的复习,实习的实习。面对这两条路,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考研,因为大学的时间基本被我蹉跎掉了。我高考时分数并不理想,当时选的专业看似很有前景,但是很冷门,学校也不算好,再加上自己兴趣有限,确实没学到什么东西,就业简直是雪上加霜。当时也面试过一些岗位,但是无法满足自己的期望,或者自己对岗位满意了,却达不到公司的要求。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考研身上,选择考研只是延缓踏入社会时间的一种选择罢了。这时的自己,对走入社会已经没有了太大的恐惧,但还是充满着胆怯,觉得自己没有实力和勇气踏入。

现在看来,考研跨专业可能是我做的正确的一项决定。虽然没有考上本校,调剂到了XX,但现在看我并不后悔,那是当时我的付出所能获得最好的回报了。在研究生阶段,我从光电信息工程转到了从小就热爱的计算机技术上。因为充满了热爱,所以学习起来也就用心。从逐渐跟着导师慢慢做一些项目边角,到能够独立搭建系统前端的框架,每天都感觉到自己在成长,对自身也越来越充满自信。研究生的日子里,虽然在给导师做着廉价劳动力,但内心仍然开心,因为在这里有我寻求的机会。而且也许是因为摆脱了三本头衔,对于这所学校特别有归属感,研究生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经常有种错觉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这TM才是我想要的大学生活。这时的我,虽未出茅庐,但已对社会心生向往。

研究生最后的一年半日子里,我和同导师的几位小伙伴已经不满足于学校的培养了,于是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出去实习,到去大城市和大公司看看。期间和导师斗智斗勇的故事按下不表,和HR磨破嘴皮争取机会的困难也不必细说,反正我们终于都去了自己满意的公司开始了实习生涯。实习又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一个走向职场的过渡期。因为自己实习的公司是BAT,加之按照以往的经验转正的机会很大,此时的自己志得意满,丝毫不担心毕业后工作的问题,一边学习新知识,一边享受新生活。

但是美好总是短暂的,15年的秋招成了寒冬,阿里打出了拥抱变化的标语,其它各家公司也纷纷摊牌,百X也不例外,往年的留用名额几乎没有,我们这波实习生被请出了大楼。于是自己又奔波在了求职的路上,无数次的投简历、笔试、面试,无数次的失败和打击后,终于认清了自己当时能进百度实习是多么幸运,真正的BAT校招是多么严格,要求是多么高。研究生半路出家的自己,和那些根正苗红的上海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竞争起来有种无力感。校招的这段时间真的是对心性的一种磨练,看着身边认识的人渐渐都拿到了满意的offer,自己却一无所获,简直是一种折磨。每一次失败后,心里就特别失落,那时候完全靠着打鸡血撑过来,微博里收藏了一大波励志视频,没事就看。翻成功学书籍,总结面试问题,啃前端知识点...虽说艰难,但是自己熬了过来。当时能想到最差的结果无外乎就是回南京进个外包公司,安心养老。可最终自己还是挺了过来,找到了当时也是现在所在的公司,成为了一名小小的程序员,怀揣着一份梦想。

来到公司面临的不仅有技术上的挑战,还有人际处事方面的压力。压力大,挑战也多,自己很多学生时代幼稚的想法渐渐被打破。出来混,三分靠技术,五份靠人际,两分靠运气。可能我初入职场,看到的还不够多,不够远,但是我想走的更远,看的更多。我想对2016年的自己说一句:你做的很好!我想对2017年的自己说:你可以做的更好!

如果你想走出怪圈,就需要勇气和毅力去改变自己。2017,不破不立!

---2016.12.31 凌晨00:20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6,我想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