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1有感于课前演讲

距离高考第50天,第二轮课前演讲已经接近尾声。相较于第一轮的摸着石头过河时的低期望值,我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的期待有些落空了。

做一次成功的演讲,或引起共鸣,或发人深省,其中手势表情等气氛调动等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致密深入的分析和无可辩驳的推理,因为好的思维力是宝石一样珍贵的品质,没有人能够忽视它的光彩。

学生对争议性强的社会新闻喜闻乐见,每一个人都能非常轻易地拿出旗帜鲜明的观点,并像一只好斗的公鸡随时准备为捍卫它争得面红耳赤。但是对于写一篇讲稿却常常感到犯难,即需要用充足的论据和严密的推理来为自己的观点背书时,脑子就不够用了。在有限的信息背景下不假思索地表达意见,并且不能够或者不打算为自己的观点“力行担责”,放在网络上,不就是键盘侠吗?

不会写怎么办呢?最安全的就是——没有观点,例如介绍;或者绝对正确,例如鸡汤。这就是为什么考试时明明知道是任务驱动要论事说理,依然会沿着话题作文的老路就坡下驴。

做一个好的听众也不容易,因为听讲的速度快于自己阅读的速度,能够在五分钟里听懂,理清,并能“不懈质疑”(包括在听到异见后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质疑),本身就比演讲更能考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可惜的是,只有个别学生能把握演讲后发表见解的锻炼机会。更多的人随之哈哈笑几声,或者在一片争论后盲目地附和鼓掌——何况掌声大多是给了激烈的言辞、怒目金刚“不容异见”的辩论形式,而不是因为认同观点——最后大师兄说得对二师兄说得对师父说得也对,自己的头脑中除了别人踩得一片凌乱的跑马场,什么都没有留下。

这样的思维虚弱同样体现在评论和评分上。评论上避重就轻的泛泛而谈,评分上的随意以及明显失实,都一再地让人失望。如果盲目的掌声还可以理解为善意的附和,那么为演讲者打分时没有标准甚至唯亲不唯贤,那就是好赖不分没有原则了。

设立课前演讲,我有宏大的愿景,包括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天下事的公民意识等等。但是进行到最后,我有点灰心丧气地发现,并没有我设想的那样大的进步。并不是在指责学生,而是在思考自己作为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同时,这些天观摩初中的语文课,发现高考考察的核心能力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是一贯的,然而从语文素养上看,自己带的高三学生并不比初中生强过多少。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脑中只留下一地鸡毛的答题术语,或者因此而从今疏远甚至厌恶了语文,这不得不说是语文教育的悲哀。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4-21有感于课前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