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段位学习者必知的学习方式

作为一路从小学到大学都在国内读完的人,毕业后我们会发现,从小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几乎没办法应用到现实生活里。说白了,这些知识没有转化为能武装自己的能力。

这就有问题了,学的东西用不上,不就等于白学了么?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完善我们的教育?这个时候,不妨参考走在我们前面的榜样。美国是公认在教育领域做得最好的,他们在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理念,很值得我们教育者借鉴,那就是PBL——P-Based-Learning。

缩略词有时是个很恼人的存在,尤其当某个字母可以代表多个单词的时候,你的理解就会产生偏差。就拿这个PBL来说,后两个字母代表的单词是确定的:B是based,意思是“基于”;L是learning,就是学习嘛。难就难在这个P的所指,究竟是Project还是Problem呢?

其实,这两个词跟Based-Learning搭配,都能说得通:一个是“基于项目的学习”,一个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感觉都有道理,但二者的界定很模糊。

想弄懂这两个概念的意思,就要从它们的源头找起。

一、什么是“基于项目的学习”

“基于项目的学习”最开始由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学生屈伯克提出,他于1918年发表了论文《项目(设计)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的应用》,当中对“项目”一词给出了定义:以一套独特而相互联系的任务为前提,有效利用资源,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标所做出的努力,这个目标需要创造出特定的产品或服务。

既然是项目,意味着它是有时限的,其次你需要考虑你最终是要呈现给谁,这就需要你脱离自身角色去考虑受众,要让这个项目的想法能成功抵达到受众那里。

我们的生活本身就充满了大大小小的项目,小到生日趴的筹办,大到婚礼的筹划或房子的装修,对工作中的项目我们更加不会陌生,因为“项目”一词本来就起源于管理学领域。

举个例子,你们公司是开肥皂厂的,老板指定你来做一个项目,要求你研发出环境友好型的新型肥皂,给你资金和资源,并给你限定了时间。

你抓耳挠腮,对这个项目进行了一定思考之后,招了新人进来成立项目组,着手开始研发。整个过程都由你们自己把控,最终你们把成果向老板做汇报,由老板来确定你们的方案是否可行。

这就是就是一个项目从头到尾大致的流程。因为亲自操刀这个项目,你会对肥皂研发这一领域有全新而深刻的理解,不仅懂如何生产肥皂了,还培养出了带团队的能力,这就便是一种“基于项目的学习”。

不过这在学校教学上略有差别。老师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所以不会像老板那样,直接丢出来一个项目让你做,而是会拿真实场景做引子。

比如在科学课上,班上一半的同学因为得了感冒没有来,老师就组织同学们讨论他们感冒的原因。课堂氛围很热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老师把这些问题一个一个列出来,接着毫无违和感地引出了项目主题:那不如我们来做点什么,让小学生也能明白,如何让自己不得感冒。

就这么顺理成章地,学生们自发分成小组,学习感冒病毒传播的原理,构思他们想要呈现的作品。有的小组做了一部主题为“勤洗手有多么重要”的视频;有的小组做了几张海报告诉人们“病毒如何传播”。

老师组织学生们带上作品,来到当地小学开了一场“如何避免感冒”的主题分享会,小组们纷纷拿出作品向孩子和家长讲解,反响很不错。

这种学习方式没有死记硬背,学生们自己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就理解了关于病毒传播的知识点,达到了教学目的。这位科学老师所采用的方法,正是“基于项目的学习”,它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学生最后要有一个可呈现的结果,形式不限,可以是一个美术作品、一个维基百科上的新词条,甚至是一场话剧表演或者小型音乐会。

二、什么是“基于问题的学习”

与“基于项目的学习”相比,“基于问题的学习”的形式比较单一。这个概念相比于前者,起步时间较晚,最早是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的教学理念,源于医学教育的案例研究。

这种学习方式强调案例学习,因为它起源于医学,而医学的发展正是基于无数临床案例的研究。

至于学习的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也需要分组,也需要有老师的引导,但老师引导的方式不同。老师会把一个案例拆分成一个个片段,用案例触发学生自己去发掘问题,再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学习。

当老师抛给小组“片段1”时,小组的学习就正式开始了,常规步骤是这样的:

1. 定义问题

2. 小组内部头脑风暴,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案,小组长全程记录

3. 列出解决方案,按照是否可验证排出优先顺序

4. 为验证假设,小组长分配组员各自的学习任务

5. 下去各自学习

6. 小组集合回顾上一次的讨论要点,每个人分享各自学习的收获

7.小组长整理每个人的发言,汇总成报告交给老师

8.老师给予反馈和评估,继续抛出“片段2”

9.重复上述1~8,直到案例结束

为什么要把一个案例拆分成多个片段?还原到医学治疗的场景你就明白了。在治疗过程中,病人的病情是会不断变化的,可能好转,也可能恶化。也就是说,需要考虑案例本身的变化性。

在医学教学中,老师掌握着某案例前后的所有信息。为了在学生面前尽可能还原真实的临床场景,就需要把病人从头到尾的病情变化拆分成片段,可以是一段资料片或者一段文字叙述,为的就是让一个片段只描述病人某一时期的病情,在学生给出反应之后才抛出下一个片段。

“基于问题的学习”最开始就是这样学习的模式。后面这种学习方式应用于其他领域时,也在不断演化,现在也有直接抛出一个“具体议题”让学生讨论。

高段位学习者必知的学习方式_第1张图片

三、二者的比较

“基于项目的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相同的地方有很多,关键在于:首先无论是“项目”还是“问题”,都必须基于真实世界的情景;其次,“项目”或者“问题”须基于建构主义当中的“劣构性”。

“劣构性”是指,“项目”或者“问题”不应该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而人为设计出来的,而应该是源于对真实场景的模拟,像我们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一样,存在着不可知的部分。

我们一直以来的教学方式是,题目本身就包含了找出答案的相关信息,并且被设置成只有一个答案,比如我们小学做过的应用题。这忽略了真实世界的复杂性。

真实世界存在无限丰富的维度,很多事情并没有唯一解,你难以确定哪些原理是必须用到的,你不仅要自行搜集信息,还需要筛选当中对你有用的,这一步同样是关键关节。

两种学习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形式和应用领域的不同。

“基于项目的学习”是项目驱动,项目的主题固定,小组必须做出成品,成品要向特定的受众予以展示,最终的呈现形式多样;“基于问题的学习”是问题驱动,但问题由学生自行拟定,最终的呈现形式则比较单一,小组最终交付给老师一份学习报告即可。

以及前者应用范围较广,如果学习内容是与日常生活、工作、艺术以及商业领域相关,“基于项目的学习”就是不错的方法;后者最开始多用于具有案例性质的学科研究,比如医学和生物,现在也逐渐泛化成无案例也可采用的学习方式。

四、PBL的适用问题

那么,这两种学习方式在什么情况下适合用呢?这需要考虑二者的缺点。没错,别看PBL被描述得那么高大上,它们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很明显。

先说PBL的优点。学生确实能通过PBL收获受益一生的能力:独立思考、沟通以及团队协作,甚至能提高他们的自信水平。

但弊病是,学生并不能通过PBL搞清楚哪些知识点是重要的。说到底,知识体系的掌握依旧是以记忆为主,PBL本身就很费时间花精力,学生记忆理解知识点的时间被剥夺,结果应试水平下降,这对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来说并非好事。

所以最后的建议是,对于K-12以下的学生,可以将PBL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但在现有教育体系下仍需要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而对于K-12以上的人,教育者需要加大对PBL的投入,并且因材施教——对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学生,更多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而对目标是更好地工作和生活的人,就需要多考虑“基于项目的学习”,它的应用场景更广,对大多数人都会有帮助。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段位学习者必知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