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来成都的689天

“活得太难了。”这是今天我在成都203A路公交车上听到的最后一句话。

下班晚高峰,公交车上两青年男子穿着衬衫,背着黑色背包,操着东北口音站着聊了一路。

“我一件厚衣服都没带来,这几年也没买什么大衣羽绒服了。”

“我也是,在住的地方墙上粘了几个勾子方便放衣服。”

“这两天好热,我都没开空调,那个空调,一小时一块钱。”

“冰箱也是,没啥东西的时候就直接拉闸了。”

“我觉得完全可以把这些大功率的电器都按个闸,没事就拉闸。”

“哈哈,活得太难了……”

无意听墙角,离得近,周围又安静,他们旁若无人的倾诉生活并感受共鸣。

今天是我来到成都的第689天。看了许多城市,同样是钢筋水泥搭的楼,建筑规划也大同小异,但它们被人为的贴上标签后,那些刻板印象就深深留在了异乡人的脑中。

帝都空气差,东北脾气差,杭州风景好,蓉城生活佳……其实,放下这些既有标签,生活,走到哪都一样。

抛开地域间的房价差和物价差不说,在哪里打拼都卑微到了尘埃里,在橄榄型社会结构中,平凡总是占大多数。

百度词条搜索关键词“成都”,弹出来的相关内容除了“成都歌词”“成都天气”“成都旅游”还有“成都万人摇号抢房”,蓉城也没逃过“抢房潮”,据说转手就是两百万。

今天,是我来成都的689天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019年新一线城市官方名单中成都居首位,这个传闻中火锅串串香飘十里,悠闲宜居慢节奏的舒适区”躺赢”。

今天,是我来成都的689天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总听人说,什么什么不是你想得那样,老生常谈的言辞总是经得起检验。城市兴发,背后是千千万万在岗人员拼出来的GDP。

街道边的包子铺或咖啡厅,深夜还星星点点亮着灯的办公楼,早起半小时才勉强挤上地铁的上班族,雨天带着帽子在地铁口拉人坐小三轮的中年大叔,晚上在小区周围摆摊被城管追着跑的小商贩,说是社会螺丝钉,更像是小陀螺,循环往复地转动,无休无止。

上中学的时候幻想上大学,然后发现上大学不是我想得那样轻松自由,上大学想着以后进入社会步履维艰,结果发现生活好像也还过得去。

未来,不是你想的那样,成都,也不仅仅是你想的那样。

走出小城镇的第689天,走进大都汇的第689天,发现大都汇的三环内外也有矮一截的城中村, 城中心也有推着三轮的小商贩,这些都像极了王选在《南城根》中的描写。

他说,在南城根这种典型的城中村里,人们踩进现实的沼泽,出腿,也是两脚泥水。

现实主义多悲情,看穿了来来往往的行人背后的辛酸,但不易归不易,每个人都在奋斗,没什么可哀叹悲悯的,当时代像车流一样不断进行时,每个人都是司机,把握着社会走势又被催促着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今天,是我来成都的68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