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到一起,还怎么聊到一起

吃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我对城市的好感度。

比如说台北,楼不高,路不宽,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所有的一楼几乎都是饭店,走在街上飘着暖暖的香气,

台北有日料一条街、咖啡一条街、面包一条街、海鲜一条街……

更别说入夜后的大小夜市,就算路不熟也没关系,下了公交车跟着人流,闻着味儿就能找到。台湾小吃属于脑洞开得特别大的那种,不会出现一条街都在卖麻辣小龙虾和火锅的情况,每个店主都在绞尽脑汁想新花样,所以才有机会见识大肠包小肠、面包包面条、棺材板儿加芝士这些奇奇怪怪的物种。

最近也爱上了上海,我觉得无论是《欢乐颂》、《小时代》还是《蜗居》都没有展现上海的精髓,看完这些电视剧只知道上海的房子老贵了,吃的老贵了,一点都不可爱。上海的味道在小巷子里,走在老街上才能体会到什么叫“魔幻现实主义”,街的尽头耸立着金茂大厦或新天地的霓虹,街两边却是上了年纪的扦脚店、剃头店、小得不能再小的苍蝇馆子。馆子的店招难看得要死,里面只有三桌位置,桌子椅子油腻腻脏兮兮,老板娘亲自掌勺,绝不笑脸迎人,点得少了吃得慢了还得白眼瞪你,多拿根牙签都得小心翼翼。菜不贵可是新鲜,去得晚了都得乖乖在外面站着排队。

这样的馆子,我肯定是不敢贸然进去的。以前去过上海很多很多次,吃了很多很多次,单这次逛得特别来劲,因为总算找到了几个“老上海”,带我走街窜巷,远离了商场和大众点评网。吃完以后,我发誓,他们在我朋友排行榜的地位已经窜升到“置顶”地位了。你会因为吃爱上一座城,也会因为吃爱上一个人。

我第一个老板,跟了他四年,整整四年,聚餐只去一个餐馆,点同样的菜。每次他大方地说要请客,同事们逃走的逃走,装病的装病,宁可加班也不愿意前往,实在是吃腻了吃吐了,再好吃的东西也禁不住一遍遍吃那。

另一个老板更好,餐馆也不去了,加班就随便叫个外卖,更多时侯吃包薯片对付一下,他对吃的,连讲究的心思都没有了。

势均力敌的对手,不仅需要出现在职场上,爱情里,也要出现在餐桌上!

要吃到一块多难啊,你们需要在吃的品类、数量、时间、价位……上达成高度统一,还包括对环境、服务、附加值的共同挑剔。最最重要的是,对方得热爱吃这件事本身。

有些人,跟Ta一块儿吃饭就是完成个任务,不管那个地方呆了多久,临到要吃饭的时侯都表现出梦游一般的游移:你看你想吃哪家?你想点哪个菜?所有表情都在说:我跟这家店不熟,我跟这道菜不熟,我跟服务员不熟……

另一些人,不管和Ta吃什么都开心,Ta能告诉你找了多久才找到这么个地方,里面有什么最好吃你一定要尝尝,这里的老板多有个性多有故事……看到Ta两眼放光地举起筷子,你就觉得这顿饭值了。

貌似是个吃饭问题,其实这里面的决策过程相当复杂,一个吃到一块的朋友,起码体现出如下优秀品质:

1、对新鲜事物的探究能力

对吃都不好奇了,人生的乐趣起码少一大半吧。

2、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方圆百里,那么多老店新店,各种口味如何挑选,可是个大数据分析的大活儿。

3、对细节的讲究程度

同样一块肉丝面,卖十几块还是几十块,差别就在那一点点细枝末节上。

4、长期的积淀和实证的态度

好吃不好吃,看文字和图片都没用,得靠肉身一口一口去试出来。

5、乐于分享

觉得一样东西好吃,有时候不仅因为食物本身,还因为那里唤起了你对食物的美好记忆。吃的是饭,交换的是背后的经历、经验和人生。交朋友,吃到一块就算不是必答题,那也一定是加分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吃不到一起,还怎么聊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