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IT记者刘韧涉嫌金融诈骗”一文在朋友圈转发,互联网媒体圈内人士颇为惊愕,因为刘韧曾被称为中国“IT第一记者”,且在2008年10月份因为敲诈被捕,轰动北京IT和互联网界。
现在称刘韧为IT记者已然不合适,他已经涉足投资等领域。所以称他为IT人士吧。
上述文章称,让受害者与刘韧产生联系的是“安徽文交中心”和《西厢窥简图》。
安徽文交中心2011年7月成立,从事艺术品现货电子盘交易,通过艺术品 O2O、金融文化互联网流动性促进实体文化艺术品产业发展。2016年4月上线以来,经过9个月的运营,中心开户数近60万,上线31支文化艺术品,总市值超过10亿元,总成交额达130亿元,11月份开始电子盘日成交额达到2.5亿元。
“安徽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公号介绍自己成立于2011年,由合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批准设立,由国有资本牵头组建,股东单位包括国资监管重点文化企业,国内知名投资集团以及专业运营机构。中心主要从事文化艺术品交易服务、文化艺术品投融资服务。
《西厢窥简图》是《西厢秘本》最著名的一副插图,描绘的是莺莺窥张生情书,红娘在窥崔莺莺。《西厢窥简图》绘图者为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陈洪绶。2016年8月10日《西厢窥简图》在安徽文交中心挂牌上市。
文章称,受害者是通过林冰(文字极客创始人)的授课开始玩文交所,林冰通过陈辉民认识了刘韧,并拜刘韧为师。
有一天林冰就通知受害者买“西厢”这支票,在最高位的时候买入,之后就一路跌停。当时刘韧等人都在群里做指导,刘韧说安徽文交所和其它文交所不同,不会超过两个跌停。
受害者认为刘韧就是庄家。同时披露了从2016年开始疑似刘韧的授课过程。
2016年6月刘韧密谋坑杀学员。
2016年9月刘韧在安徽文交所召开招生会议正式启动骗局。
2016年10月24日,刘韧采取自买自卖方式把《西厢》从69元拉升到2700多元后,指使手下林冰通知学员购买。
之后连续无量涨停。学员根本无法买到。
2016年10月30日刘韧准备出货。刘韧指使手下林冰欺骗学员不要抛售。
之后数天刘韧抛出大量存货。
2016年11月4日刘韧继续大量抛货,学员资金已经全部买入,没有资金接盘。《西厢》当天跌停。
之后连续十一个跌停板。价格跌到2200多元。
微博上也有很多用户控诉“安徽文交所西厢骗局”,并晒出报警单。
其中,自称受害人的陈辉民,是教育机构利为汇创始人。
刘韧则在4月19日转发了一篇陈辉民“职务侵占”的文章。
文章称,北京利为汇公司对外发表声明称,在内部查账及审计过程中,发现法人陈辉民存在职务侵占行为,且金额巨大。目前已向北京市公安局大兴分局报案,公安经侦部门已受理并已开展相关调查。
值得注意的是,刘韧在2012年就投资了利为汇,并出任董事长,是什么原因让双方撕破脸呢?
Bianews联系到陈辉民,他表示此前负责“西厢”项目的培训,并提议将培训费用归还学员,但刘韧不肯,随后被“踢”出。陈辉民称之后刘韧将学员损失的责任推给了自己,由此“翻脸”,自己也被骗了20万,报警后,24号已经去做了笔录。
至于职务侵占一事,陈辉民称会用自己个人的银行卡来发工资、交房租水电等,公司资金也会打到自己卡上,有进有出,都有账目,且很多公司都是这样做。
Bianews也拨通了刘韧的电话,刘韧则表示不方便接听。
Bianews发现,“西厢”还在安徽文交中心网站首页交易,且仅仅是现代版画,面值几十元。
那么,文交所这种电子操盘交易模式是否合法?
所谓份额化艺术品投资,是国内在2010年底突然兴起的一种艺术品投资方式,它是将一件艺术品分为若干份额,使得投资者可以在交易平台上交易这些份额。每份份额初始价格为1元,以艺术品总价除以1就是该艺术品的总份额。其交易方式类似于股票交易,吸引了不少中小投资者入场。
2011年下发的《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加强文化产权交易和艺术品交易管理的意见》中指出:
对未按审批设立程序批准、已注册使用“交易所”名称的文化产权交易所,应限期予以规范。文化产权交易所不得将任何权益拆分为均等份额公开发行,不得采取集中竞价、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进行交易;不得将权益按照标准化交易单位持续挂牌交易,任何投资者买入后卖出或卖出后买入同一交易品种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5个交易日。
《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
艺术品经营单位不得以非法集资为目的或者以非法传销为手段进行经营;未经批准,不得将艺术品权益拆分为均等份额公开发行,以集中竞价、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进行交易。
但是业内人士指出,上述《西厢》的交易不是拆分,而是一张张交易,一张就是一个交易单位,所以算是监管的灰色地带。
文交所在网络被称为高级骗局,想借此发财的朋友们,还是好好上班,多多买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