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外教育,尤其是中美教育的“逆差”越来越悬殊。两国留学生人数之比高达10:1。自2009年中国赴美留学出现井喷之后,美国校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而且这种现象正在由大学往中学和小学渗透。学习英文的中国学生数量更是学习中文的美国学生的600倍。虽然近几年中文热的确在美国略有升温,但在美国中小学目前只有6万学生学习汉语课程。显然,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如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究其根源,除了美国人不必为了追求世界上最好的教育资源而远赴他国以外。
美国学者彼得·卡赞斯坦曾说,各个文明镶嵌在一个全球文化共同体之中,文明有其内在的多元性。全球化不仅是资本和商品的全球化,也是教育和文化的全球化。走出去,请进来,教育交流是求同存异和超越狭隘的最好方法。
1.对于课程特色与学校自身特色的结合方式不明确
大多数国际学校对某一个国际课程适合于怎祥的学生以及学校自身的特色、个性发展缺少一个明确的判断。对于是整体引入还是部分引入.怎样引入等问题缺少充分的准备,即使引入了国际课程的相应名号,也难以得到名副其实的效果。比如,美国的AP保程.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的,主要是大学内容的先修,而不是高中基础课程。合理的AP课程的引入,应该对应学生学习的两种情况:一是为了今后申请关国大学所用;一是为了深化自身的学习。由于美国的AP课程在我国大学没有认可机制,显然后者的学习动力难以维系,对于前者可能居多,但又缺少普及意义。
对于我国大多国际学校来说.引入国际课程的目的一部分是为学生出国留学做准备,但更重要应该是希望通过对这一国际课程整体设计的研究与实施,真正找到能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学习的地方,更不应该为了实施两套体系而思考。
2.缺少对国际教育思想发展的深刻理解
一些国际学校对某一个国际课程目标、结构与课程系统可能也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与理解,但是国际学校是否真正把握其教育理念发展的要旨仍然是一个问题。
以IB国际文凭课程来说,其带有更为宽广的国际性,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全而的教育。对这一国际课程的引入,一般有两个方面的教育诉求:一是对于我国学生而言,通过IB课程的学习来满足我国学生国际间流动。国际学校应该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也可以提升我国教育的形响力、竞争力。二是研究IB课程实施的关键是引入其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竞争力、先进的元素,包括学科群思想、课程的选择性、课程的现代性、对学生个性化知识构成的促进以及对学生的社会责任、创新思维的培育等。从一定层面上说,国际学校对国际课程的引入,应把更多的重点放在研究把握其内涵,深化我国的教育改革上。
3.对国际教育的开设储备不足
个别国际学校对国际课程的引入要做好那些与之匹配的必要准备与创设相应的条件等贮备不足。时某一日际课程的引入其本身不只是一个课程框架,还涉及到对其之后的实施必要条件的准备。从一定意义上说.不同的国际课程引入前的准备、要求是不一样的。
以A-level课程的引入来说,大多是与中介机构联系后加以引入。在实施教学前的准备一般是看学校在哪几门课程的开设方面具有学科双语师资。而AP课程,主要是要获得美国大学理事会的认可。至于IB国际文凭项目,引入的里求相对严格,要通过国际文凭组织的认证。包括人力、物力、技术资源的支撑等。要经过实地考核才能许可,而且其课程结构设计相对完兽.对实施前的准备也相对要求较高。
对于国际课程的引入,渗及到对我国国际教育发展的阶段和国际学校定位的认识。需要强调的是,国际学校绝不仅仅是为了部分学生留学而选择国际课程的引入,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国际教育的引入和交流,从教育实践中把握更多能为我国学生拓宽国际视野的机会,为未来我国发展需要的国际性人才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