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品角度看拼多多的崛起~

 .“拼多多,拼多多,拼的多,省的多“

   这是一句有声音的开场白~

从产品角度看拼多多的崛起~_第1张图片

       拼多多火了,坐拥3亿用户、千亿元的年GMV,随后借机上市,估值300亿美元,甚至有专家指出,未来将是阿里、京东、拼多多的三足鼎立时代,一时风光无限~

      随着名声的越来越大,拼多多开始出现假货风波、黄峥出面解释、市值狂跌、政府约谈~

      一切都是拼多多平台的错吗?

      拼多多崛起的原因究竟如何呢?

1.低端制造与低销人群何去何从~

        拼多多上线于2016年9月,在这个时间点,淘宝和京东发生了哪些事件呢?

      “阿里在2016年7月上线权利人共建平台,引入超过180个国内外品牌商加入。而截至2016年底,阿里已与1.8万个国际品牌展开打假合作,已清理超过20万商家 ”

      “京东宣布因“C2C模式无法杜绝假货,决定于2015年12月31日停止拍拍网服务,2016年4月1日彻底关闭拍拍网 ”

      这样的局面造成了淘宝商家的外溢行为,处在低端制造的商家与低消费水平的买家失去了平台载体,这也为拼多多的入局提供了良机,换句话说,拼多多所承接的商家是淘宝在平台的品牌维护格局下所抛弃的。

2.团购提供了新的准入契机

      团购并不是什么新鲜词,千团大战早已证明团购这种消费模式的正确性,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美团是如何在这样的千军万马中胜出的呢?

      简单来说,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a.美团对城市扩展的克制性与理智性。

      b.美团对基于以地理位置为基础的团购服务的坚持。

        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千团大战时,绝大多数的团购网站均以商品团购为主,理由也是显而易见的,商品团购不收地理位置的影响,能够快速的实现变现。这样的商业模式并没有错,但大家都忽略了一个行业巨头的存在,那就是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是是零售业的巨无霸,对货源的控制有着绝对的优势,随着阿里推出聚划算,以商品团购的千团也就逐渐走向了落寞,美团也就打赢了这场超过5000家的千团大战。

      随着美团逐渐将业务的核心偏向于外卖行业,占领商品团购龙头的聚划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许是考虑到商品团购在C端的假货问题:

      2016年12月,聚划算并入天猫

      这就又为低端的商品团购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因此,团购这种已经被证明过有效性的商业模式,为拼多多的发展又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发展契机。

3.3~6线城市的网民规模扩增明显

      这点是最显而易见的原因,移动设备的普及、流量红利的产生为3~6线的城镇居民提供了充足的便利,微信超10亿的用户量,使得我们进入几乎人人皆网民的时代,此外,微信支付的普及也使得付费方式的障碍得到全面的解决。

4.社交红利

      其实社交红利是最有价值讨论、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点,许多分析文章将拼多多的成功归功于微信关系链的社交电商,表面上看起来确实如此,可仔细思索一个问题:

      同样得到腾讯支撑的京东为什么没有通过社交电商飞速发展,这样的新模式,是否真的适合所有的电商平台呢?

      这里又有一个新的概念,对于流量的承接问题,我们来分析几个最常见的电商平台商品购买场景:

①  场景一:

        目标型用户:这类用户有着相当明确的购买意愿,熟悉自己的购买品牌甚至型号~(比如,我要买小米5x手机)

②   场景二:

        模糊型用户:这类用户对要购买的商品只有一个简单的愿景,没有明确的品牌、型号印象。(比如,我要买一个衬衣)

③场景三:

        探索型用户:这类用户完全没有购买倾向,更多的时候处于探索、浏览阶段。(比如,我就是想逛逛,看看有什么可以买的)

     这三种场景是我们最常看到与见到的,那么这样的场景与我们的流量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三种用户场景其实分别承载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流量:

从产品角度看拼多多的崛起~_第2张图片

       这三种类型的流量也有显著的平台去进行承接,对于目标型流量来说,以百度、京东平台为代表,这类平台形成初期有着十分高频的需求,随着产品内容的垂直化越来越严重,这类平台的使用频度也逐渐降低。对寻找型的流量,以淘宝为代表,凭借强大的技术功能对对用户的模糊意愿进行挖掘与推荐。第三种类型的流量以腾讯旗下的产品为代表,有很强的娱乐属性。

       这三种流量的属性特质限制了它下方的低频产品承接方所承接流量的适应程度。

       对于微信平台而言,它所负载着的更多为闲置性的流量,拥有更多的娱乐属性,对于这样的流量属性,我们很难使用目标型、寻找型的产品进行有效的承接,因为这两种产品的需求属性是低频,并非高频的。考虑这样的场景:你正在使用微信进行闲聊,没有任何的商品购买愿景,这时你打开了淘宝的页面,你可能并不会进行太多探索。

从产品角度看拼多多的崛起~_第3张图片

       但是如果你打开了拼多多的界面,免费、清仓、领现金这样的字眼可能更能承接你的好奇心,更能承接你在闲暇时的购物场景。

从产品角度看拼多多的崛起~_第4张图片

       所以拼多多正是利用这样的流量承接方式,获取了大量来自微信平台的社交红利,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京东这样的电商平台虽然得到了腾讯爸爸的青睐,依然没有通过社交红利的方式进行裂变。此外,在拼多多中,零食小吃占据了很大部分的比例,相比于淘宝的服饰与京东的3C,这样的产品本身就具有高频特征,也就更加能够承接好来自微信的闲置型流量了。

       拼多多为我在社交红利中的用户裂变行为产生了更多的思考,用户裂变本是作为一种低成本的用户获取方式,从最初的邮件底部赋予传播因子,到如今的通过社交平台的急剧裂变,在如今如果想通过社交进行裂变,我们的产品本身需要考虑到哪些影响因素呢?

        从裂变的时间因素考虑,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从产品角度看拼多多的崛起~_第5张图片

      几个关键的因素有:

     ①   产品内容的可传播性(传播的内在影响)

           产品内容本身应该具有附着性,社交属性。

      ② 传播内容游戏化思维(传播内容载体的推动力)

           社交平台中流量多数为闲置流量,增加游戏化的思维方式,有利于产品内容的传播

      ③  流量承接的适配性(对流量类型的判断)

            对闲置流量的承接,应主打高频类的产品,并利用免费等因素作为诱因,促使裂变周期的缩短。

      ④  裂变后的激励机制(提升裂变后新用户的用户体验,提升留存)

            激励机制对裂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裂变的用户是否完成整个裂变周期的重要因素。


END

       拼多多火了,无论未来成功与否,拼多多都让我们看到了处在消费底层的3亿人真实的生活形态与消费水平,从产品的角度看,拼多多抓住了低端供应链与低端消费人群最迫切的销售及购买需求,为他们提供了线上的电商渠道,坦然,作为一个大型的互联网企业,拼多多需要,也必须要承担起它的社会责任,需要为社会提供正确的行为观与价值观。但是,需求是产品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即便消灭了拼多多,只要那部分具有迫切需求的人群没有改变,社会不同消费用户的消费层级没有改变,那就依然会有“省的多”、“少花钱”这样的更多类似拼多多的平台出现。

       这,又是否更值得我们去深思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产品角度看拼多多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