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现象级电影?
Sir给出一组数字,你们参考一下:
从筹备到面世,历时9年;
男主角2次换人,导演换了1个;
在13个国家成为年度票房冠军……
没上映,风波不断。
上映后,彻底爆了。
全球票房已冲破8亿美元,而且,是在中国大陆未上映的情况下。
现象级,没人反对吧——
《波西米亚狂想曲》
Bohemian Rhapsody
说它是有史以来最卖座的摇滚音乐传记片,不夸张。
但。
叫座不叫好。
烂番茄勉强及格。
一向严苛的Metascore,大部分影评人保持中立。
有一些电影,期待票房胜利;还有一些电影,期待口碑胜利。
但《波米》的胜利,叫能拍出来就是胜利。
因为它从一开始,就带着争议的基因。
主角,几乎是上世纪最受争议的人物——
英国殿堂级摇滚乐队皇后乐队的主唱,佛莱迪·摩克瑞。
主演,是《黑客军团》男主角的扮演者,拉米·马雷克。
前不久,拉米凭借本片拿下金球奖影帝。
获奖感言中,第一个感谢的就是佛莱迪本人:
我爱你,你这个美丽的男人。
美丽、男人,这两个词放一起可能有点奇怪。
但用在他身上,太合适。
或许你不了解他,但你一定听过皇后乐队的某首歌,某一段旋律。
比如那首《We Will Rock You》,b站打开,画风如下——
满屏整齐的一句神概括:
风骚的走位,精简的装备,自信的表情,饱满的步伐。
这段表演,出自皇后乐队1981年蒙特利尔演唱会。
佛莱迪(被歌迷亲切称为“牙叔”)光着上身,穿着热裤,胸前戴着鲜艳的“红领巾”,风骚激情献唱。
这个男人所在的乐队,在全球总共卖出2亿张唱片。
凭什么?
一个传奇,很难完美浓缩在一部电影里。
《波米》选择把镜头聚焦在主唱弗莱迪身上,不为解密,不为翻案。
只为让我们离这个逝去的传奇近一点。
15年,高低起伏。
牙叔艺术生涯的巅峰,每一阶段,都能用不同的歌来开启。
戴上耳机,跟Sir一起,找回那段狂热时光——
1
改变世界的男孩
代表曲目:《波西米亚狂想曲》
歌剧式摇滚。
皇后乐队向当时流行乐坛打响的第一炮。
在当时的摇滚圈,大家都在玩套路。歌剧?提都不敢提。
但弗莱迪天生不爱活在套子里。
凭借惊人的好声音进入乐队后,彻底开启了特立独行的放飞模式。
首演,就拽断了麦架。
被大公司签约后,在国家电视台BBC的录制现场。
各种撩人小动作,导演瞬间崩溃。
弗莱迪的不稳定,却带给乐队神奇的化学反应。
录音室变成游乐场,随手拿起道具就想一个新点子……
比如左右声道来回切换,用勺子做出打击乐,摇晃录音机录制。
最后加上违反所有市场规则的歌剧元素,并且直接把一张摇滚专辑,命名为《歌剧院之夜》。
不断试,不断磨。
不断否定自己,也不断与传奇接近。
片中还原了当时这首主打歌《波米》其中一句歌词的录制过程——
三个字:“伽利略”,重复无数遍。
录到录音带的磁粉都被磨至透明。
终于磨出一首旷世杰作?
呵呵,老板首先泼冷水。
听完小样的第一句话就拷问苍天:
我的上帝啊……
他们要超前于时代,时代也容不下他们。
波米时长6分钟。
而在当时,任何广播和电视台,都不会播放一首超过3分钟的歌。
结果——
老板翻脸,专辑暂停。
佛莱迪作何反应?
撕标签。
正如他在商店看中了一条裤子,没注意到那是女装,可还是大胆试穿。
你看他是怎么说的:
我没看到有女装区的标志
男装女装,谁来规定?
三分钟的模式,容不下六分钟的杰作,谁说?
最后他找到一家小电台,偷偷放了这首歌。
后面的故事,你能猜到——电台热线被打爆,单曲蹿红。
在音乐上一往无前,但生活中呢?
接下来这首歌中可略窥一二。
2
被世界改变的男人
代表曲目:《Love Of My Life》
写给他的挚爱。
佛莱迪深爱女友玛丽,却也在巡演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身上的另一重“颜色”。
他是同性恋,但她是他未婚妻。
最终,两人面对面,袒露心声。
这时电视中刚好在播放这首歌,歌词也是十分应景:
而今你又要离我而去
这首歌特别契合这一阶段的牙叔。
他是舞台上的“神”,私下生活中却内敛而敏感。
电影细致地挖掘出了他性格上的反差。
从小因龅牙被同龄人嘲笑,给他带来深深的困扰。
但人前,他又会傲娇地回击:
因为多长了四颗门牙
我口内的空间更大,音域更广
用自恋包裹住自卑,用狂妄掩饰孤独。
爱情上的亦步亦趋,最明显。
媒体证明过弗莱迪私生活的开放,电影中也描述了他的一段奢靡淫乱生活。
可有一幕,依然感人至深。
狂欢后的深夜,他望着住在对面楼的女友玛丽。
按照约定,用窗边的台灯作信号——
一开,一关。
即使那个夜晚,她根本没在。
他也独自呆望着窗边,重复着这个动作。
一开一关,不就是弗莱迪的内心。
这个秘密角落,也成了他独自徘徊在性取向与失意感情边缘时,最后的应许之地。
友情上,患得患失。
佛莱迪身边人的怂恿下,私自决定单飞。
要知道,皇后乐队被歌迷称为“家庭作坊”,成员间情谊深重。佛莱迪这个决定,甚至是第一次公之于世。
几人大吵一架,闹了个人仰马翻。
我们不是一家人
你们有家庭有老婆孩子
我呢,我什么都没有
之后呢?
他重新召集团员,低声下气道歉,没有半点保留。
种种困扰,让弗莱迪走了不少弯路。
他在害怕什么?
一直以来,他最为恐惧的是——
面对真实的自己。
这也是第三阶段的命题:他开始意识到,只能改变你能改变的。
3
无法被改变的自己
代表曲目:《We Are The Champions》
我们是冠军。
看歌名就知道,是一群初出牛犊的傻小子。
这首全球性的经典歌曲,在时间顺序上,的确属于乐队早期作品。
电影对时间线做了调整与改编,让它压轴登场。
这也是弗莱迪人生最后的信条——
你无法做世界的冠军,但可以做自己的冠军。
第一个为他欢呼的,是曾经走散的“家人”。
与许多还没红就散伙的摇滚乐队不同,皇后是一支互相成就的乐队。
他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英国绅士,吉他手Brian是天体物理学家,鼓手Roger做过牙医,贝斯John是工程师。
作为“理工学霸乐队”,几个人一门心思扑在做音乐上。
大热金曲每个人都参与过——
佛莱迪写了《We Are The Champions》,Brian写了《We Will Rock You》,Roger写了《Radio Ga Ga》,John写了《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音乐,架起桥梁,也是音乐,化解了干戈。
队员们对牙叔的生活方式不满,可只要打响同一段旋律,他们就能站在同一战线。
佛莱迪激怒了大家,John在一边拿起贝斯弹起旋律,立马成功灭火。
其实,成员在牙叔心中的地位,一直是至高无上的。
但他们不说。
在牙叔心里,成员永远在第一位。
他也没说。
但你看他设计的乐队标志,暗中结合了四个人的星座。
于是,当得知有一场赈灾公益演出机会时,牙叔主动重回“家庭”,也主动找回了自己一度遗失的,对音乐、对观众的敬畏感和同理心。
最重要的是,找回当初乐队的性格——
粗糙。
在早期,皇后乐队粗粝感是就是他们最迷人之处。
只是之后在商业的洪流下被冲刷殆尽。
影片最后那场轰动世界的赈灾演出,拯救的不只是灾区的生命。
更拯救了牙叔天生的、粗糙的生命。
脱掉所有枷锁后——
瑕疵,也变成了经典。
当天牙叔嗓子的状态并不好,有小破音也有降调,但硬是凭借着可怕到让人发抖的控场能力,贡献了一场震撼的演出。
这一切,电影事无巨细地还原出来。
大到舞台和道具,小到动作和神态,堪称一比一复制画面。
钢琴盖上的可乐杯,连位置都一样。
走位奔放挑逗,毫不掩饰,有种原始而野性的美感。
当他唱到《冠军》的高潮段落,镜头远拉到十万人的合唱现场。
那一刻即使你不认识皇后,不认识佛雷迪,都会被那壮观的场面震撼到一身鸡皮。
高潮过后,电影戛然而止。
一如弗莱迪的人生——
1987年4月被确诊患艾滋病,1991年11月23日向世人公开病情。
隔天离世。
电影中,还原了他告诉队友病情的一段原话:
我余生仅剩的时间
只想用来搞音乐
我没时间扮演受害者
自己的亲身经历警戒世人
不,我做怎样的自己由我决定
什么是现象级电影?
在Sir看来,现象级电影必须达到一个要求——
就是传递出超出电影本身的现实意义。
这一点,弗莱迪绝对担当得起。
他的一生,绝不止留下音乐。
后期带病录歌,为的是队友能在他死后继续发专辑。
他不出名时,受玛丽的照顾。
成名后,将那句“我会照顾你”的承诺践行了一生——
他将一半遗产财产和音乐版权全部留给了玛丽。
这部电影之所以从服装造型、舞台道具,到对话内容都神还原,得益于乐队成员Brain和Roger的全程把关,他们频频出入片场,尤其在演唱会情节亲自指导。
Brain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这部电影不会拍成一个糜烂放荡的片子,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决定。没必要把那些纵欲放荡的场景拍摄出来,而且弗雷迪本人并非如此。
我知道有些人就是想看这些,但是不会,这部电影就是以逼真的、诚实的娱乐手法揭示真相。
甚至他去世27年后,目前仍在进行的Queen+Adam Lambert全球巡演。
他对世界声嘶力竭地呼喊;
而世界,给他毫无保留的回响。
正如他最后一张专辑中最后一首歌唱的:
我心已溃
残妆尽褪
但笑容依然
我的灵魂已被上色如蝶翅般绚丽
我能够飞翔-我的朋友们
精彩必将继续
精彩仍在继续。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