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何处是吾“家”

      第一次接触“留守儿童”是在四年前,看到恩师写了几篇关于留守儿童文章,了解到具体情况后,和几个同校的朋友寒假一起去了那所“留守儿童服务站”进行短暂的支教活动。

      在那里见到了20来个留守儿童,7天,跟他们同吃同睡,一边上课,一边了解情况,离开前的那个夜里,再过两天就是除夕了,把最远的那个孩子送回家后,忍不住转过头哭了,感受不到一点儿年味儿,倒没有家徒四壁那么严重,却也不远了,有些心痛,甚至有些埋怨:为什么他们的父母都不回家过年?

      昨天晚上跟一个同事聊天,聊到班级学生时,他跟我说了一些事情,听完除了“震惊”似乎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那一刻的感觉,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甚至之后好一段时间都没有缓过来,跟他说话声音都是颤抖的,以至于都忘记了前一句说的是什么。这里的情况远远超过我的预料,比我想象中更加复杂。

      月初在中心校报名的时候,一年级的小朋友几乎有一半都是家里老人带来的,要么是父母都在外面打工的,要不然就是单亲,更有一些是孤儿的,当问道谁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时候,一个老人跟我说“他住校诶”,我还以为是我的耳朵出了问题,一个刚6岁的孩子,让住在学校,家长怎么就放心呢?还有一个家长说孩子爸妈都出去打工了,不打工哪儿来的钱呢?是啊,不出门打工,哪里来的钱养活一个家,供孩子上学呢?

      这里的孩子基本都是留守儿童,单亲也很多,孤儿也有,作为一个从小在父母陪伴下长大的孩子,也许我永远都无法切身体会那种依赖父母,渴望父母陪伴的心情。可接触的留守儿童很多,他们用他们特有的方式去向我传达他们对于父母陪伴的渴望。

      2014年暑假,还是那个留守儿童服务站,我们一行10人,来自全国各地多所高校,齐聚在这里进行短暂的21天暑期免费支教活动。一个小男孩儿,9岁了还在上一年级,学习很不好,但是很聪明,把我们一个男老师叫“爸爸”,夜里我们坐在外面看星星,他躺在我们女老师怀里,唱着“爸爸去哪儿”,他就哭了,却不出声,默默地哭,临走前的汇报演出,我们给所有的孩子都准备了“家长邀请函”,那个孩子把邀请函放到我手里说“老师,我可不可以送给你,你来参加”,虽然很想接下来,但还是忍着拒绝了,他满脸失落地转身离开,看着他瘦瘦小小的身影,心里真不是滋味,他们所渴望的,只不过是多一点陪伴,可我们终究代替不了他们的父母。

      2015年暑假,河南洛阳的一个小山村,带着同校的11名队员在这里进行21天的暑期义教活动,在三四年级上心理辅导课的时候,我让孩子们画一幅画,随便画什么都可以,一个女孩子画完让我看,她睁着大大的眼睛笑嘻嘻地看着我,问我“王老师,你能从画里看出来我很难过吗”?那一刻我是震惊的,有些不知所措,明明感觉她笑的很开心呀,急忙低下头去看她的画,我说“看得出来,你的嘴巴是瘪着的”,她说“是啊,王老师你真聪明,我很不开心,因为我的爸爸都不陪我”,顿时眼里的光就黯淡了,眼神不再清澈,泪水充满了眼眶。我顿时慌了,急忙安慰她,可是并没有什么效果,那一刻我在想: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周五早上,照例7点钟准备去办公室,边走边跟校长说让他帮忙带个东西去镇上,马上上楼的时候校长说他在教务处,就转身准备去教务处,正好遇到班里的几个学生上楼,打了个招呼,就往教务处走(教务处跟教学楼在校门口的两个相反方向),走了几步,那几个孩子突然转身跑过来大声问我“老师你去哪里?老师你要去哪儿”,愣了一下,急忙说去教务处办点儿事儿,马上回来,他们才放心地上了楼,不得不说,那会儿是真的挺开心的。那几个孩子真的挺让我头疼的,开学几个星期了,布置的作业也不多,一直在纠正他们写作业的习惯并督促他们每天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但这几个学生不论怎么说,说多少遍都不管用,但是对于他们也没有放弃,每天进教室的时候,都会跟他们去聊天,把他们的作业拿出来跟他们讲:今天非常不错,比昨天又进步了……一些小小的鼓励的话,能让他们感觉到温暖,感觉到这里也可以成为一个“家”。

      每天晚上回到宿舍,都期待着明天赶快到来,又可以见到他们了,可是到了周末,不知道他们又在何处?是那个没有父母陪伴的家吗?他们是不是也期待着周日下午早一点来临?去学校跟同学一起玩,跟老师聊天呢?

      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性问题,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常说“家,就是大家都在一起,有你,有我”,可是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家”,在哪里?即使有了漂亮的偌大的房子,却还是回荡着自己一个人的声音,算的上是一个完整的“家”吗?作为一名山村教师,又能做些什么,该如何做呢?

      下午收拾宿舍,发现一本书——《青春心路》,其实是一部电视系列专题片的讲述,书中有一位中国政法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皮艺军在寄语中说了这样一段话:

      “世上有的事情是为了眼前,有的是为了未来。未来的事情会远离功利,没有实惠,却有希望。为了孩子的事情,就是为了未来和希望。

      把身子蹲矮一些,把目光放低一些,向童真靠近一些,孩子愿意用手搂住你的肩膀。

      如果不敢说自己已经读懂了孩子我们就没有资格教导他们。”

      看完这几句话,想起曾经去一个面试的时候,面试官看了我的文章,问我有没有写过关于教育这方面的,我说没有,因为我觉得自己现在不够资格去写,我所了解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现在我仍然没有资格说我写了一篇关于教育的文章,所写不过是对于某一事件的看法观点。然而对于留守儿童,也许我是像皮教授说的那样在努力去做,却始终有些力不从心,很多时候都在迷茫:留守儿童,究竟要如何去对待?我这样做可以吗?会不会伤害到他们……

      或许,现在我做不了什么,但能感觉到他们渴望父母的陪伴,渴望一个真正的完整的“家”?

      然而,留守儿童:何处是吾“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留守儿童:何处是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