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姓问政到心理咨询》

       

《从百姓问政到心理咨询》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感谢朋友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近日参加了两次节目直播,收获颇多。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不去评论节目中暴露出来的与问政单位相关的工作问题,仅仅分享一下从节目中看到的与我们心理咨询工作相关的部分:

1.准备工作。

        一个半小时的直播节目,整个栏目组的工作人员前期不知道要花费多少个一个半小时,从问政单位的选择、到现实问题的征集、到真假问题的辨别、到相关人员(多个)的采访、到问题现场的取证、到纪录片的剪辑制作、到领导的层层审核……毕竟是暴光政府职能部门问题的节目,其中的思想压力、行政干扰,现实生存等因素,更是无可估量……直播现场的准备工作也很多很琐碎,道具的摆放、设备的调试、90位民评代表的抽取、座位的分配、门票的发放、胸牌、计分器、笑脸牌、矿泉水的摆放……有一种“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感觉,去现场体验以后,更加理解了看似风光的媒体人的辛苦和不容易。作为心理咨询师,看似在心理咨询室和来访者谈了四五十分钟或者一个小时的话,也没有费什么劲儿,结果收了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的咨询费。殊不知,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前期成长和学习费用有多少?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没有几年的学习和沉淀是不能胜任这个工作的。有同行曾开玩笑说,我们一定要活到年龄大一些,不然的话连本钱都收不回来。一个看似很朝阳的行业,其实举步维艰的心理机构和从业者比比皆是。高昂的学习支出和没有保障的收入是不成比例的,没有足够的兴趣和情怀,以及经济支撑,这条路真的不好走。

2.个人形象。

        记得杨澜曾经说过一句这样的话,没人有义务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虽然有时我们强调不能以貌取人,要看他的能力和内在。可我们的第一印象都是从看到对方的前几秒钟决定的,要想改变这种第一印象是需要时间的,有些场合是没有这种改变机会的。这就要求我们,有些场合是需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和个人形象的。上《百姓问政》这样的电视节目,正装出席应该是常识,大部分的领导和问政嘉宾穿着打扮都很讲究,很用心。昨天见了一个光脚穿着拖鞋的领导坐在台上,多少有点儿强迫的我,越看心里越不舒服。作为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学讲师,我们的仪容仪表也尤为重要。一个走进心理咨询室的来访者,他(她)的内心一定是凌乱的,纠结的,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自己的,他(她)在咨询室里说的话,在生活中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诉说的,很多都是第一次说出口的话,是埋藏很深很隐私的。走进心理咨询室需要勇气,把这些话说出来更需要勇气,特别是那些从小就很难建立信任关系的来访者,给来访者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因为第一印象不好,他(她)就不会来第二次了,你有再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再好的咨询技术,也没有用武之地。

3.如何“问”问题。

        当问政嘉宾针对短片中的问题问领导的时候,如果问的比较温柔,有些实质性问题,领导就给绕着回答,只说政策法规和想法,让人听着很着急;如果问的比较直接和犀利,领导无处可逃的时候,会无奈地做出一些承诺。当然了,这种节目现场的问话方式和我们在咨询室里的问话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的工作模式经常就是一问一答,如何问来访者问题,什么时间问什么样的问题,是我们每个从业者都需要潜心修炼的事情。

4.如何“回答”问题。

        我发现,当回答问题的领导对问政嘉宾的问题进行辩解的时候,下面的民评代表席中就会一片唏嘘,对这个问题的表决,哭脸也会相对较多;当领导接住这个问题,并针对这个问题先检讨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然后再说解决方案时,民评代表们就会比较理解和认可,最后的表决笑脸自然就会多。从这个互动模式联想到我们的咨询工作,倾听、接纳、共情我们的来访者,有多么重要。不要想着跟来访者讲很多的道理,我们从小到大都听说了很多大道理,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们要最大程度地去理解和共情来访者,不管他(她)说什么,做什么,我们都要先接住。心理咨询师一个很重要的自我成长点就是要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容器。

5.如何总结和点评。

        节目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嘉宾点评,我对这个环节的理解是,要言简意赅地进行概括和总结。从别人说话方式上反思自己,有时候说话是不是比较啰嗦?表达不够精准?语言不够精炼?前后的逻辑性不强?我们每次咨询结束的时候,也有这样一个环节,对于这次咨询,问来访者有什么收获。刚开始的时候,来访者会在咨询师的引导下进行总结,但一两次以后,来访者自己就会总结得很好,同时还会谈到自己接下来的这一周怎么行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百姓问政到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