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孩子5岁时,我随口问了一句:你认识恐龙吗?他这么样反问了我。
“你问的是恐龙这两个字,还是恐龙这个动物,还是恐龙这个词的意思?”
老实说,我是有被他震到的,因为他竟然隐隐懂得“澄清问题的理解偏差”。
我们就来说说关于澄清问题的理解偏差,理解偏差在沟通中是一个常见的现象,澄清问题也是沟通中非常有必要的一个环节,不管是在共组中,还是生活中。
在工作中,领导需要我们提交一个方案,写完后领导却让你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每次都不满意,我们常常感到委屈,觉得自己辛辛苦苦做了这么多,却没有什么价值,而且为什么领导不说清楚呢?事实上,你和领导对这个任务的理解是存在偏差的,这个偏差是由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偏差造成的。
比如对于一个策划方案,领导关心的可能是产品传播问题,他每天思考,所以觉得你理所当然应该知道这个方案的目标肯定是如何扩大影响,吸引更多人,更好的传播,而从你的角度来看,你每天服务用户,所以想到的更多的如何改进运营服务和具体产品。
因为人与人之间认知、经历、立场的不同,我们在面对跟人有关的问题的时候,比如领导布置给你任务的时候,需要澄清理解偏差,找到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避免无用功,降低时间精力成本。
当他人向你提出一个问题或是任务时,我们可以通过向对方提问去澄清理解偏差。具体可以这样提问。
1、就问题的关键词进行提问。
2、 就解决这个问题的要素进行提问。
要素:目的——这件事是想达到什么目标呢?这件事的意义是?
相关方——这件事情需要考虑哪些相关人员和部门?具体是联系谁呢?联系哪个部门呢?
时间——需要什么时候完场这件事?这件事的截止时间是什么时候?
可用资源——有什么可以提供帮助和支持的资料或资源给我吗?
背景——需要做这件事情的背景,因为发生了什么事情,需要这么做?
效果——这件事情一定需要达到的某个要求,你对事情的期待是什么?(注意目的和效果的区别,目的是做一件事情的出发点,效果是一件事情发生之后的结果)
比如,有个朋友要来你的城市旅游放松一下,请你带他玩。
首先针对请求中的关键词“放松”提问,你所说的放松是指吃大餐吗?还是尽可能去地标性景点?还是找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待着聊聊天?
关于要素的提问,目的:放松,同上;
相关方,是你自己一个人来呢?还是有别人一起?
时间,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几天?
可用资源,对酒店的价格和风格有什么要求?
效果,有没有什么地方是你一定要去的,什么吃的是你一定要吃的?
背景,你这次来是因为放假休假,还是因为遇到烦心事心情不好?
这样进行一番明确后,是不是安排起来也会方便很多,最后也能尽可能的达到朋友的需求。
当然,不是每个妈妈在听到孩子反问你说的恐龙是恐龙这两个字,还是恐龙这个动物,还是恐龙这个词的意思时,都是惊喜的,也有可能觉得—这孩子,叫你说就说,哪来这么多事。
同样的,如果我们对领导和朋友的问题太多时,他们也可能会有一种你怎么事事的感觉,是不是在推脱,所以我们最好的做法是,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给出自己的理解和答案,再和领导或朋友确认。
比如朋友要来旅游放松事情,问放松是什么意思时,可以说你能过来玩太好了,我一定好好地带你玩,但是时间有限,所以你的重点放松是各种吃吃吃呢,还是去景点?还是去一个安静小众的地方待着咱俩聊聊天?
对于给领导策划活动方案的提问,可以这样说,“我是这样理解的,这份方案主要是想通过某种活动吸引针对性人群来参加,目的是了解我们的平台、增加注册用户量,而并不是要做关于公司产品的推销活动,您看是这样么?”如果理解得不对,领导自然会对你理解错误的地方进行补充说明。
按照自己的理解,向对方澄清或者复述问题,确认自己完全理解了对方的要求。确保你和对方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是一致的,才能再去解决。
爱因斯坦曾经说:如果给我一个小时解决问题,我会用55分钟去弄清楚这个问题,再用最后的5分钟去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我们要传达给孩子,并且鼓励孩子澄清问题,思考问题的本身就思考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