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该有颗宽恕的心

人人都该有颗宽恕的心_第1张图片
days-lours-01.jpg

L’ours,法语「熊」的意思,也是 1988 年上映的一部电影名字。中文译名叫《子熊故事》,片子获得过第 62 届小金人的提名,而导演则当选了第 14 届凯撒奖的最佳导演。对于该片很多人都说小时候看过,但我完全没印象,不过有一点倒是和多数人一样,就是看过之后一瞅导演的名字,我擦…

对我这种伪影迷来说,对「让-雅克·阿诺」这名字还有些耳熟也就是因为《兵临城下》这部电影了。所以突然把这两部题材风格完全不同的影片都放在他一人身上后的确让我略感惊讶。不过后来查了资料,发现他拍过的以动物为题材的片子还挺多,包括今年年底就有一部取自同名小说的《狼图腾》即将上映,鉴于《子熊故事》的优良表现,我还是很期待的。

说回《子熊故事》。虽然影片的类型是故事片,但却用了类似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无论是对于熊的动作捕捉,还是对于大自然的实景还原,都会让耳边有种随时会响起赵忠祥那标志性声音的错觉。只有当导演的人文情怀出现时,才会恍然自己看的原来不是「动物世界」。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为小熊设计的两次梦境。一次是在妈妈死后的求生路中,白天自己还在追逐嬉戏的青蛙在梦中却变成了长着獠牙的可怕怪物;另一次是在被猎人捕获后看到妈妈的皮囊,梦里的妈妈依然在为自己掏着蜂蜜,即便死了也如雕像般屹立在那里。导演通过这种极度拟人化的手法,将小熊塑造成了一个如人类孩子般的形象:一边是源自本能的恐惧和无助所带出的怜悯感,让无论是公熊还是猎人都不忍伤害它。另一边则是纯真无邪的稚嫩感所表现出的萌萌哒,让它像天使一样化解了猎人与公熊之间的恩怨情仇。

当然,片中的公熊也同样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两处。一处是小熊在被美洲狮逼至绝境时朝对方嘶吼,当美洲狮被吓退的那一瞬间你以为是小熊的嘶吼起了作用,不曾想随着镜头的移动真正的原因是出现在小熊身后的公熊。这一幕与后来《狮子王》中辛巴「木法沙」吼退土狼的那一段如出一辙,给人的感受非常震撼。另一处是在识破猎人的围剿计谋后,本可以轻松将之秒杀却在狂吼过后转身离去。一瞬间猎杀者与被猎杀者调换了位置,暴怒中的公熊与蹲着地上抱头发抖的猎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导演把小熊比作的是一个懵懂善良的孩子,那么公熊就是一个充满爱恨情仇的大人。它可以为了小熊奋不顾身,也可以与猎人斗智斗勇。虽然在情节上导演刻意在不断升温公熊与猎人之间的恩怨,但却并不想把公熊塑造成一个嫉恶如仇的野兽,所以最后公熊用它的方式宽恕了猎人,也似乎是在教育人类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再来说猎人。影片的主角无疑是两只熊,所以猎人的戏份并不多,甚至连台词都没几句。但有两处细节对于全片意境的升华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一处是猎人在湖边用小刀在子弹头上切割十字凹槽,然后通过一枪将树干打爆的效果来体现子弹的威力。如果是军迷看到此处会明白猎人制作的是一种类达姆弹,而这种子弹因为破坏力极大已被国际公约所禁止。可见此时的猎人对公熊的仇恨度已经非常之高。另一处则是在公熊放过猎人独自走远后,猎人反身拿枪追击,不仅在瞄准后又放弃了猎杀,而且还阻止了自己的同伴。从一颗复仇的心到一颗宽恕的心,通过一前一后的反差,将最后人和熊对于「宽恕」的选择推到了高潮。

正如影片结尾所言:The great thrill is not in killing but in letting live「最激动人心的不是杀生,而是放生。」

P.S. 如今在看多了砰砰砰的各种大片后,很难得,一部 26 年前在今天看来特效渣到爆,甚至连一张顺眼的海报都找不着「只好截了片中一幕做了张题图」的老片仍能带给我满满的感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人都该有颗宽恕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