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7

申二、異名(分二科) 酉一、正勝(分二科) 戌一、標

【如是四種,亦名正勝。】

  這是第二科,異名。前邊說這個四正斷的體義,四正斷是這樣意思,它的體相的意義已經說完了;現在第二科說它不同的名稱。分兩科,第一科是正勝。正勝這是不同的名字。分兩科,第一科是標。「如是四種」:前面這個四正斷這四種,也名之叫做「正勝」。這是標,下面第二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於黑品法。

戌二、釋(分二科) 亥一、於黑品法

【謂於黑品諸法,其未生者為令不生,其已生者為令斷滅;生欲、策勵、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是二正勝。】

  二正勝是這樣的意思。解釋裏面先說於黑品法。

  「謂於黑品諸法」:就是這個惡不善法,就叫做黑品諸法。其「未生者為令不生,其已生者」就要把它斷滅了它。「生欲、策勵」:你要發出這樣的願,還要策勵自己、勉勵自己。「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是二正勝」:這是兩種正勝;沒生的為令不生,已生的為令斷滅,這二方面你都是很有力量,有策、有持,是名正勝。這是於黑品法,下面第二科於白品法。

亥二、於白品法

【於白品諸法,其未生者為欲令生。】

  於「白品」,就是善法,就是對治惡法的正念;正念實在也就是止觀,也就是策心、持心、止、舉、捨這些事情,就是不惛沈、也不散亂,這些事情。「於白品諸法,其未生者為欲令生」。看《披尋記》。

《披尋記》九七頁:

《其未生者為欲令生等者:此下疑有脫文。應言其已生者,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圓滿、令倍修習、令其增長、令其廣大,於此一切,生欲、策勵、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是即如前黑品廣說應知。》

  「其未生者為欲令生等者:此下疑有脫文。」這是這個《披尋記》的作者疑惑這以下有失掉了的文句。「應言其已生者,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圓滿、令倍修習、令其增長、令其廣大,於此一切,生欲、策勵、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應該有這麼一段文。「是即如前黑品廣說應知」,就是「如前黑品廣說,應知」是二正勝。這是白品的正勝,加起來就是四正勝,就是特別有力量的意思,叫做正勝。

酉二、正斷(分二科) 戌一、標

【如是四種,亦名正斷。】

  前面說正勝,這是說正斷。分兩科,第一科是標。

  「如是四種」,四正勝也名為四正斷。這是標出來,下面第二科是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於惡不善法。又分兩科,第一科是配名。分兩科,第一科是律儀斷。

戌二、釋(分二科) 亥一、於惡不善法(分二科) 天一、配名(分二科) 地一、律儀斷

【一名律儀斷:謂於已生惡不善法,為令斷故,生欲、策勵,乃至廣說。】

  就是四正勝,四正斷。這個四種斷,第一種就是「律儀斷」。律儀斷,就是安住淨戒,持戒清淨,由清淨的戒,斷除去惡不善法,那麼就是身口的惡不善法;這個心裏面也有一部份的惡不善法,也是由律儀斷,但是不能全斷。「謂於已生惡不善法,為令斷故,生欲、策勵,乃至廣說。」這就叫做律儀斷,律儀斷是指已生惡不善法。

地二、斷斷

【二名斷斷:謂於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生欲、策勵乃至廣說。】

  「二名斷斷」,這是第二種,第二是斷斷;「謂於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生欲、策勵乃至廣說」。這惡不善法分二種:一個是已生的、一個是未生的。斷已生惡不善法是律儀斷;斷未生惡不善法,令它永久也不生起,這屬於斷斷。這二個斷都是對治惡法說的。前邊是配名,下邊第二是釋義;分兩科,第一科是解釋律儀斷。

天二、釋義(分二科) 地一、律儀斷

【由於已生惡不善事,應修律儀,令其斷滅,不應忍受。由是因緣,名律儀斷。】

  由於久遠以來,大家都是這樣子,你也這樣子,我也這樣子,不感覺有什麼不對。但是來到佛教裏面來的時候,感覺到,喔,這是不對的事情,那麼就應該把它停下來。所以「已生惡不善事,應修律儀」:就是由戒律,不可以殺盜淫妄,就把這件事停下來;「應修律儀,令其斷滅,不應忍受」:不應該…這種錯誤…,我還是,我不要受戒,受戒多不自由!那你就是忍受這惡不善法;現在接受佛所教導的戒,就把這惡不善法不忍受、要驅逐出去,從我的身口意上驅逐這惡不善法,「不忍受」。「由是因緣,名律儀斷。」這一部份的惡不善法,就是由戒律,這個增上戒,就把這惡不善法斷掉了。

地二、斷斷

【於其未生惡不善事,為欲令彼不現行斷,為欲令彼不現前斷。為斷故斷,故名斷斷。】

  現在解釋斷斷。斷斷是什麼呢?「於其未生」起的「惡不善事,為欲令彼不現行斷」:不要現行、不要有惡不善法的現行,就是斷除這個現行,這是一個斷。「為欲令彼不現前斷」:那就是斷種子。叫它不現前,若沒有種子就不現前了。你若有種子,有因緣的時候它會現前。所以這是二個斷。「為斷故斷」:為了斷現行的惡不善法,所以要斷除去種子,為斷現行,故斷種子。所以是兩個斷,「故名斷斷」。

亥二、於一切善法(分二科) 天一、修斷(分二科) 地一、配

【三名修斷:謂於未生一切善法,為令生故,廣說乃至策心、持心。】

  下面是第二科,於一切善法。前面是於惡不善法,於惡不善法是二個斷:一個是律儀斷、一個是斷斷。現在第二科於一切善法,分兩科,第一科是修斷,分兩科,第一科是配。「三名修斷」,一共四個斷,現在第三個名字叫做修斷,修斷什麼意思呢?「謂於未生一切善法,為令生故,廣說乃至策心、持心。」像前面說的這個。這是配。未生的一切善法令生,這叫做修斷,這是配這個名字。下面第二科解釋。

地二、釋

【由於善法數修數習,先所未得能令現前,能有所斷,故名修斷。】

  「由於善法數修數習」:就是沒生的一切善法,你想要生起呢,你要數修數習,一次又一次地這樣去修習,就是修止觀,也就是修四念住。當然這裏是〈聲聞地〉,這是小乘佛教。「先所未得能令現前」:以前沒有成就的,現在能令它成就、現前了。「能有所斷,故名修斷」:當然這個善法沒有生起,能令它生起,那就是要有所斷;就是把這一切障礙都斷掉了,斷除去了,那麼這個善法就現起了,這叫做「修斷」,因修而斷。因為是斷除去了一切障礙,這個沒生的善法就現前了,像定慧的這一些善法。

天二、防護斷(分二科) 地一、配

【四名防護斷:謂於已生一切善法,為欲令住,廣說乃至策心、持心。】

  三是修斷,現在是第二、防護斷。防護斷裏面分兩科,第一科是配。什麼叫做防護斷呢?「謂於已生一切善法,為欲令住,廣說乃至策心、持心」,像前面說的。

地二、釋

【由於已得已現在前諸善法中,遠離放逸,修不放逸,能令善法住不忘失,修習圓滿,防護已生所有善法,能有所斷,故名防護斷。】

  第二科解釋,「由於已得」的善法,「已」經「現」「前」的一切「善法」中,「遠離放逸」,前面修斷裏面這一節文上,只是說「數修數習,先所未得,能令現前、能有所斷」。「能令現前」,就是因修而現前;但是「能有所斷」,斷什麼沒有提。現在這個防護斷裏面說,「於已得已現在前諸善法中,遠離放逸」,那這就是「斷」。「修」這個「不放逸」:就是你這個心不要在惡不善法上活動,那就是不放逸;你若在惡不善法上活動,那就是放逸了。「能令善法住不忘失,修習圓滿,防護已生所有善法」:「防護」:其實就是保護,保護已經現起的所有善法,這時候「能有所斷」。「故名防護斷」。這就是第四個斷。

(2018.9.27)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