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过手绘可以和数据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无可复制的秩序感、逻辑感和超完美的手绘:
美好的手绘就像是古人形容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每一笔都恰到好处,戳中审美核心。
这就是最近刚出版的数据可视化大奖佳作:Dear Data(《亲爱的数据》)。书名取自两位闺蜜对彼此的蜜称。来自纽约的Giorgia和来自伦敦的Stefanie共同完成了这项耗时1年的项目。虽然分居两个不同的大洲,两位姑娘却有不少共同点:都从事着和数据打交道的工作,也都对手绘有着深沉的爱。她们于是决定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让对方了解自己:每周用数据记录个人行为并可视化呈现,手绘到一张明信片上寄给对方。两人用近乎苛刻的方式记录并展示了49周各自的生活行为数据,包括一周看镜子的时间、一周身体接触、一周穿衣搭配等。
她们用了49周的时间,用寄明信片的“慢通信”方式彼此通信。寄出一方像密码专家一样对手绘加密,收到的一方像侦探一般抽丝剥茧,解读手绘上的数据,有点像两个高智商精英的PK,又有点像两个平行世界的穿越游戏。
我们来看下她们是如何认真地玩这个游戏的:
第一周:时钟的一周
如何阅读,Pasavec给出了提示:
EACH LINE=ONE HOUR OF THE DAY,MOVING CLOCKWISE
(每条线=一天中的一个小时,顺时针移动);
EACH SEGMENT HOUR LINE=ONE DAY,WEEK BEGINS IN CENTRE,MOVES OUTWARDS
(每条分割线=一天,一周从中心开始向外移动)。
表盘用标志性符号代替:PHONE代表打电话,LAPTOP代表上网,MICROWAVE代表微波炉等等,旁边还标注了在不同事情上花费的时间,即数据,核心就在这里。接下来,就把这些提示倒推到上面的手绘中,不同的箭头上有不同的小时数量,这些箭头的顶端有符号代表所做的事情。指针有24条,代表一天的24小时,每条分割线有7个部分,代表这一周的7天。
表盘画完,一周所做的事情一览无余,而且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真是给这两位美女跪了,太有创意了好不好,生活中打电话、使用微波炉这么琐碎的事情都可以用手绘和数据表现得紧紧有条,我对我自己的知识管理和时间管理的能力和认知顿时觉得和她们差了好多个马里亚纳海沟。
只有用这无比细节的美图来向两位致敬,在这些手绘中,细细体会和她们在做事方法、思维方式、动手能力上的差异,也反思未来孩子的教育绝不应该只是在做题和考试上,阅读、思辨、批判、跨学科融合、创造力才是根本,也是真正寻找人本价值,不盲从、不自负的全球通用人才的竞争力。
绘制的过程也是非常烧脑的,来看看这张手绘地图,从查询到描绘,要花费多少精力,但是成品出来的那一刻,一切都值得了。
查询
再来欣赏几张:
世界上的好书好思想太多,真的很想每天都分享给大家。但是做这件事本身也是很费时间的,要看国外的书评书摘,要翻译,要自己学习并解析,要写下这么多文字,所以不知不觉又要到凌晨了。有很多好的构思,害怕事情一多就耽搁下来。写文章真的不是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就能成文,从材料搜集到写作到上图到完成,至少要半天到一天,才能提供高质量的原创作品。能够把好的思想扩散传递,能够带给他人一厘米的改变,也是值得的。用下面这幅图收尾,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画家的作品:Is there no way out of the mind(没有方法走出思维的围城吗)?
只有当你阅读过足够多的书,经历过人生的许多磨练,才能够突破那个认知的局限,跳出思维的玻窗,看到真实的世界和价值。
明天要做堆积如山的工作了,建立了一个专题“全球图书动态”,关于好的全球图书都会投进去,这篇也是。如果对其他周的数据感兴趣,大家可以一起交流分析,微信或简信我哦!
困了,晚安。
END
我是麦小熙,喜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更喜欢探究纷繁复杂现象后面的统一。希望不断突破认知的界限,破除最深的无知,证悟最初的那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