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目录

分层模型

1.osi参考模型七层

传输层:

1.TCP和UDP有哪些区别

2.UDP

3.TCP

TCP 包头格式

三次握手

 四次挥手

TCP顺序和丢包问题、流量控制、拥塞控制

应用层:

HTTP协议

HTTPS协议

2.http2.0:

FTP,也即文件传输协议

P2P协议

DNS协议

透视HTTP协议

网络高并发负载均衡

LVS负载均衡

模型1 NAT模式

模型2 DR模式(企业多用这种)

模型3  TUN隧道技术

路由器

DR模式访问原理

LVS:搭建步骤

keepalived实验:


分层模型

Mac层定义了本地局域网的传输行为,IP层定义了整个网络端到端的传输行为,网络传输以包为单位,二层叫帧,网络层叫包,传输层叫段,笼统称为包;包单独传输,自行选路,在不同设备封装解封装,不保证到达,udp完全继承这些特性

计算机网络_第1张图片

计算机网络_第2张图片

osi参考模型七层

1.应用层 所有能产生网络流量的程序

2.表示层 在传输之前是否进行加密或压缩处理 二进制 ascil

3.会话层

windows查看会话命令netstat -n

查具体的netstat -nb

ESTABLISHED已经建立的会话

TIME_WAIT这个会话快释放了

4.传输层 可靠传输,流量控制,不可靠传输

将数据分段,编号

5.网络层 负责选择最佳路径 规划IP地址

负责写IP地址,从哪儿传到那儿

6.数据链路层 帧的开始和结束,透明传输,差错校验,纠错在传输层

负责写Mac地址,从哪儿转到那儿

7.物理层 接口标准 电器标准 如何在物理链路上传输更快的速度

传输层

所谓的建立连接,是为了在客户端和服务端维护连接,而建立一定的数据结构来维护双方交互的状态,用这样的数据结构来保证所谓的面向连接的特性

1.TCP和UDP有哪些区别

1.TCP提供可靠交付,无差错,不丢失,不重复且按序到达;UDP继承了IP包的特性,不保证不丢失,不保证按序到达

2.TCP是面向字节流的;UDP继承了IP包的特性,基于数据报的,一个一个的发,一个一个的收

3.TCP是可以有拥塞控制的.会根据网络情况调整自己的行为,如调节速度;udp就不会,该发就发,也不管网络状态

4.TCP是一个有状态服务(精确的记着发了没有,接受没有,应该收那个).UDP则是无状态的

2.UDP

UDP包头

计算机网络_第3张图片

UDP的三大特点

1.沟通简单,没有大量的数据结构,处理逻辑,报头字段等

2.不会建立连接,虽然有端口号,但是谁都可以给他发送数据,也可以发送数据给任何人

3.即使网络拥塞,也不会拥塞控制

不保证不丢失,不保证按顺序到达。

UDP的三大使用场景

1.需要资源少,情况比较好的内网,或者对于丢包不敏感的应用

2.不需要一对一的沟通,建立连接,而是可以广播的应用

3.需要处理速度快,时延低,可以容忍少数丢包,但是要求即便网络拥塞,也好不退缩,一往无前的时候

基于UDP的5个例子

1.网页或者APP的访问

2.流媒体的协议

3.实时游戏

4.IOT物联网

5.移动通信领域

3.TCP

TCP特点

面向连接:三次握手之后,双方开辟资源,带来了连接

所谓的建立连接,是为了在客户端和服务端维护连接,而建立一定的数据结构来维护双方交互的状态,用这样的数据结构来保证所谓的面向连接的特性。

可靠传输:确认机制保证了可靠传输

TCP 包头格式

计算机网络_第4张图片

1.tcp状态位:syn发起一个连接,ack是回复,rst是重新连接,fin是结束连接

2.tcp的三次握手(四层内核完成的):请求->应答->应答之应答

3.数据传输是七层应用完成的

 

三次握手

三次握手主要解决建立连接和TCP 包的序号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_第5张图片

一开始,客户端和服务端都处于 CLOSED 状态。先是服务端主动监听某个端口,处于 LISTEN 状态。然后客户端主动发起连接 SYN,之后处于 SYN-SENT 状态。服务端收到发起的连接,返回 SYN,并且 ACK 客户端的 SYN,之后处于 SYN-RCVD 状态。客户端收到服务端发送的 SYN 和 ACK 之后,发送 ACK 的 ACK,之后处于 ESTABLISHED 状态,因为它一发一收成功了。服务端收到 ACK 的 ACK 之后,处于 ESTABLISHED 状态,因为它也一发一收了。

四次挥手

计算机网络_第6张图片

等待的时间设为 2MSL,MSL 是 Maximum Segment Lifetime,报文最大生存时间,它是任何报文在网络上存在的最长时间,超过这个时间报文将被丢弃 

还有一个异常情况就是,B 超过了 2MSL 的时间,依然没有收到它发的 FIN 的 ACK,怎么办呢?按照 TCP 的原理,B 当然还会重发 FIN,这个时候 A 再收到这个包之后,A 就表示,我已经在这里等了这么长时间了,已经仁至义尽了,之后的我就都不认了,于是就直接发送 RST,B 就知道 A 早就跑了。

socket(IP+port->IP+port)套接字

TCP顺序和丢包问题、流量控制、拥塞控制

  • 累计确认或累计应答:

为了保证不丢包,对于发送的包都要进行应答,但是这个应答也不是一个一个来的,而是会应答某个之前的 ID,表示都收到了,这种模式称为累计确认或者累计应答(cumulative acknowledgment)。

  • 滑动窗口

发送端缓存:1.发送已确认2.发送未确认3.等待发送4.暂不发送

计算机网络_第7张图片

在 TCP 里,接收端会给发送端报一个窗口的大小,叫 Advertised window。这个窗口的大小应该等于上面的第二部分加上第三部分

接收端缓存:1.接收已确认2.马上接收3.没法接收

计算机网络_第8张图片

窗口大小Advertised window为第二部分长度

  • 顺序问题与丢包问题

确认与重发的机制

超时重试:发送端对每一个发送了,但是没有 ACK 的包,都有设一个定时器,超过了一定的时间,就重新尝试。这个超时时间为RTT

自适应重传算法:超时间隔加倍。每当遇到一次超时重传的时候,都会将下一次超时时间间隔设为先前值的两倍。两次超时,就说明网络环境差,不宜频繁反复发送。

快速重传的机制:当接收方收到一个序号大于下一个所期望的报文段时,就会检测到数据流中的一个间隔,于是它就会发送冗余的 ACK,仍然 ACK 的是期望接收的报文段。而当客户端收到三个冗余的 ACK 后,就会在定时器过期之前,重传丢失的报文段。

还有一种方式称为 Selective Acknowledgment (SACK)。这种方式需要在 TCP 头里加一个 SACK 的东西,可以将缓存的地图发送给发送方。例如可以发送 ACK6、SACK8、SACK9,有了地图,发送方一下子就能看出来是 7 丢了。

  • 流量控制问题

对于包的确认中,同时会携带一个窗口的大小。

通过修改滑动窗口的大小来实现流量控制

  • 拥塞控制问题

拥塞控制的问题,也是通过窗口的大小来控制的,前面的滑动窗口 rwnd 是怕发送方把接收方缓存塞满,而拥塞窗口 cwnd,是怕把网络塞满。

TCP 的拥塞控制主要来避免两种现象,包丢失和超时重传。一旦出现了这些现象就说明,发送速度太快了

拥塞窗口和滑动窗口共同控制发送速度,为了避免包丢失和超时重传

拥塞窗口的慢启动

一条 TCP 连接开始,cwnd 设置为一个报文段,一次只能发送一个;当收到这一个确认的时候,cwnd 加一,于是一次能够发送两个;当这两个的确认到来的时候,每个确认 cwnd 加一,两个确认 cwnd 加二,于是一次能够发送四个;当这四个的确认到来的时候,每个确认 cwnd 加一,四个确认 cwnd 加四,于是一次能够发送八个。可以看出这是指数性的增长。

当窗口大小超过慢启动阈值65535时,就需要减小窗口增大的速度了

每收到一个确认后,cwnd 增加 1/cwnd,我们接着上面的过程来,一次发送八个,当八个确认到来的时候,每个确认增加 1/8,八个确认一共 cwnd 增加 1,于是一次能够发送九个,变成了线性增长。

当出现了拥塞,也即出现了丢包,需要超时重传

cwnd 减半为 cwnd/2(传统方式重置为1),然后 sshthresh = cwnd,当三个包返回的时候,cwnd = sshthresh + 3,也就是没有一夜回到解放前,而是还在比较高的值,呈线性增长。

应用层

HTTP协议

1.http1.1:是基于TCP的协议

1.什么是协议:计算机与网络设备用进行通信,双方要基于相同的方法,不同的硬件,操作系统之间的通信,也要基于相同的方法和规则

1.双方的2.一致的

2.URI和URL

1.URL——统一资源定位符  是先诞生的,表示互联网中资源的地址

URL,叫作统一资源定位符。之所以叫统一,是因为它是有格式的。HTTP 称为协议,www.163.com 是一个域名,表示互联网上的一个位置。有的 URL 会有更详细的位置标识,例如 http://www.163.com/index.html 。正是因为这个东西是统一的,所以当你把这样一个字符串输入到浏览器的框里的时候,浏览器才知道如何进行统一处理。

2.URN表示资源独一无二的名称

3.URI 统一资源标识符(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因为它经常出现在浏览器的地址栏里,所以俗称为“网络地址”,简称“网址”。

3.HTTP请求的构建

计算机网络_第9张图片

计算机网络_第10张图片

 第一部分是请求行,第二部分是请求的首部字段,第三部分才是请求的正文实体。

请求行:描述了客户端想要如何操作服务器端的资源

 

请求方法:是一个动词,如 GET, POST, PUT, DELETE,表示对资源的操作;

请求目标:通常是一个 URI,标记了请求方法要操作的资源;

版本号:表示报文使用的 HTTP 协议版本。

首部字段

首部字段是key value ,通过冒号分隔

1. Accept-Charset: 表示客户端可以接受的字符集

2. Content-Type: 正文的格式(如json)

3. Cache-control 是用来控制缓存的。当客户端发送的请求中包含 max-age 指令时,如果判定缓存层中,资源的缓存时间数值比指定时间的数值小,那么客户端可以接受缓存的资源;当指定 max-age 值为 0,那么缓存层通常需要将请求转发给应用集群。

4. If-Modified-Since 也是一个关于缓存的。也就是说,如果服务器的资源在某个时间之后更新了,那么客户端就应该下载最新的资源;如果没有更新,服务端会返回“304 Not Modified”的响应,那客户端就不用下载了,也会节省带宽。

常用头字段

通用字段:在请求头和响应头里都可以出现;

请求字段:仅能出现在请求头里,进一步说明请求信息或者额外的附加条件;

响应字段:仅能出现在响应头里,补充说明响应报文的信息;

实体字段:它实际上属于通用字段,但专门描述 body 的额外信息。

HTTP 的报文结构

1. HTTP 报文结构就像是“大头儿子”,由“起始行 + 头部 + 空行 + 实体”组成,简单地说就是“header+body”;

2. HTTP 报文可以没有 body,但必须要有 header,而且 header 后也必须要有空行,形象地说就是“大头”必须要带着“脖子”;

3. 请求头由“请求行 + 头部字段”构成,响应头由“状态行 + 头部字段”构成;

4. 请求行有三部分:请求方法,请求目标和版本号;

5. 状态行也有三部分:版本号,状态码和原因字符串;

6. 头部字段是 key-value 的形式,用“:”分隔,不区分大小写,顺序任意,除了规定的标准头,也可以任意添加自定义字段,实现功能扩展;

7. HTTP/1.1 里唯一要求必须提供的头字段是 Host,它必须出现在请求头里,标记虚拟主机名。

请求方法的安全与幂等。

1. 所谓的“安全”是指请求方法不会“破坏”服务器上的资源,即不会对服务器上的资源造成实质的修改。

2.所谓的“幂等”实际上是一个数学用语,被借用到了 HTTP 协议里,意思是多次执行相同的操作,结果也都是相同的,即多次“幂”后结果“相等”。

HTTP请求的发送

浏览器会将域名发送给 DNS 服务器,让它解析为 IP 地址。

HTTP 是基于 TCP 协议的,要先通过三次握手建立 TCP 连接

目前使用的 HTTP 协议大部分都是 1.1。在 1.1 的协议里面,默认是开启了 Keep-Alive 的,这样建立的 TCP 连接,就可以在多次请求中复用。

1.HTTP 协议是基于 TCP 协议的,所以它使用面向连接的方式发送请求,通过 stream 二进制流的方式传给对方。当然,到了 TCP 层,它会把二进制流变成一个个报文段发送给服务器。

2.在发送给每个报文段的时候,都需要对方有一个回应 ACK,来保证报文可靠地到达了对方。如果没有回应,那么 TCP 这一层会进行重新传输,直到可以到达。同一个包有可能被传了好多次,但是 HTTP 这一层不需要知道这一点,因为是 TCP 这一层在埋头苦干。

3.TCP 层发送每一个报文的时候,都需要加上自己的地址(即源地址)和它想要去的地方(即目标地址),将这两个信息放到 IP 头里面,交给 IP 层进行传输。

4.IP 层需要查看目标地址和自己是否是在同一个局域网。如果是,就发送 ARP 协议来请求这个目标地址对应的 MAC 地址,然后将源 MAC 和目标 MAC 放入 MAC 头,发送出去即可;如果不在同一个局域网,就需要发送到网关,还要需要发送 ARP 协议,来获取网关的 MAC 地址,然后将源 MAC 和网关 MAC 放入 MAC 头,发送出去。

5.网关收到包发现 MAC 符合,取出目标 IP 地址,根据路由协议找到下一跳的路由器,获取下一跳路由器的 MAC 地址,将包发给下一跳路由器。

6.这样路由器一跳一跳终于到达目标的局域网。这个时候,最后一跳的路由器能够发现,目标地址就在自己的某一个出口的局域网上。于是,在这个局域网上发送 ARP,获得这个目标地址的 MAC 地址,将包发出去。

7.目标的机器发现 MAC 地址符合,就将包收起来;发现 IP 地址符合,根据 IP 头中协议项,知道自己上一层是 TCP 协议,于是解析 TCP 的头,里面有序列号,需要看一看这个序列包是不是我要的,如果是就放入缓存中然后返回一个 ACK,如果不是就丢弃。

8.TCP 头里面还有端口号,HTTP 的服务器正在监听这个端口号。于是,目标机器自然知道是 HTTP 服务器这个进程想要这个包,于是将包发给 HTTP 服务器。HTTP 服务器的进程看到,原来这个请求是要访问一个网页,于是就把这个网页发给客户端。

HTTP返回的构建

计算机网络_第11张图片

1.状态行:服务器响应的状态

计算机网络_第12张图片

版本号:表示报文使用的 HTTP 协议版本;

状态码:一个三位数,用代码的形式表示处理的结果,比如 200 是成功,500 是服务器错误;

    1××:提示信息,表示目前是协议处理的中间状态,还需要后续的操作;

    2××:成功,报文已经收到并被正确处理;

    3××:重定向,资源位置发生变动,需要客户端重新发送请求;

    4××:客户端错误,请求报文有误,服务器无法处理;

    5××:服务器错误,服务器在处理请求时内部发生了错误。

原因:作为数字状态码补充,是更详细的解释文字,帮助人理解原因。

2.首部字段: key value

1.Retry-After:告诉客户端应该在多长时间以后再重新尝试一下, 503错误是说:服务暂时不再和这个值配合使用

Content-Type: 正文格式(HTML,JSON)

3.当浏览器拿到了HTML的报文,发现返回200,一切正常,于是就从正文中将HTML拿出来,根据这个格式,展示网页

3. HTTP返回的过程

1. 构造好了返回的 HTTP 报文,接下来就是把这个报文发送出去。还是交给 Socket 去发送,还是交给 TCP 层,让 TCP 层将返回的 HTML,也分成一个个小的段,并且保证每个段都可靠到达。

2. 这些段加上 TCP 头后会交给 IP 层,然后把刚才的发送过程反向走一遍。虽然两次不一定走相同的路径,但是逻辑过程是一样的,一直到达客户端。

3. 客户端发现 MAC 地址符合、IP 地址符合,于是就会交给 TCP 层。根据序列号看是不是自己要的报文段,如果是,则会根据 TCP 头中的端口号,发给相应的进程。这个进程就是浏览器,浏览器作为客户端也在监听某个端口。

4. 当浏览器拿到了 HTTP 的报文。发现返回“200”,一切正常,于是就从正文中将 HTML 拿出来。HTML 是一个标准的网页格式。浏览器只要根据这个格式,展示出一个绚丽多彩的网页。

HTTPS协议

加密方式

对称加密:加密解密用的同一个钥匙

非对称加密:公钥加密,私钥解密

客户端给外卖网站发送的时候,用外卖网站的公钥加密。而外卖网站给客户端发送消息的时候,使用客户端的公钥。这样就算有黑客企图模拟客户端获取一些信息,或者半路截获回复信息,但是由于它没有私钥,这些信息它还是打不开

数字证书

证书里面有什么呢?当然应该有公钥,这是最重要的;还有证书的所有者;另外还有证书的发布机构和证书的有效期;权威机构我们称为 CA( Certificate Authority)

将这个请求发给权威机构,权威机构会给这个证书卡一个章,我们称为签名算法

签名算法大概是这样工作的:一般是对信息做一个 Hash 计算,得到一个 Hash 值,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无法通过 Hash 值得出原来的信息内容。在把信息发送出去时,把这个 Hash 值加密后,作为一个签名和信息一起发出去

通过这种层层授信背书的方式,从而保证了非对称加密模式的正常运转。

HTTPS 的工作模式(此过程为RSA)

计算机网络_第13张图片

1. 在 TCP 建立连接之后,首先是TLS握手,用的握手协议

客户端会发送 Client Hello 消息到服务器,以明文传输 TLS 版本信息、加密套件候选列表、压缩算法候选列表等信息。还有一个随机数,在协商对称密钥的时候使用。

”然后,服务器返回 Server Hello 消息, 告诉客户端,服务器选择使用的协议版本、加密套件、压缩算法等,还有一个随机数,用于后续的密钥协商。

”然后,服务器为了证明自己,服务器会给你一个服务器端的证书,然后说:“Server Hello Done,我这里就这些信息了。

”你当然不相信这个证书,于是你从自己信任的 CA 仓库中,拿 CA 的证书里面的公钥去解密外卖网站的证书。如果能够成功,则说明服务器是可信的。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不断往上追溯 CA、CA 的 CA、CA 的 CA 的 CA,反正直到一个授信的 CA,就可以了。

证书验证完毕之后,觉得这个服务器可信,于是客户端计算产生随机数字 Pre-master,发送 Client Key Exchange,用证书中的公钥加密,再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可以通过私钥解密出来。

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客户端还是服务器,都有了三个随机数,分别是:自己的、对端的,以及刚生成的 Pre-Master 随机数。通过这三个随机数,可以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产生相同的对称密钥。

2. 然后是变更密码规范协议(Change Cipher Spec Protocol),就是一个“通知”,告诉对方,后续的数据都将使用加密保护。因为在它之前,数据都是明文的。

有了对称密钥,客户端发送“Change Cipher Spec,告知以后都采用协商的通信密钥和加密算法进行加密通信。

”然后发送一个 Encrypted Handshake Message(加密握手消息),将已经商定好的参数等,采用协商密钥进行加密,发送给服务器用于数据与握手验证。(把之前所有发送的数据做个摘要,再加密一下,让服务器做个验证。)

同样,服务器也可以发送 Change Cipher Spec,告诉客户端,以后都采用协商的通信密钥和加密算法进行加密通信”,

并且也发送 Encrypted Handshake Message(加密握手消息)的消息试试。(把之前所有发送的数据做个摘要,再加密一下,让客户端做个验证。)

当双方握手结束之后,就可以通过对称密钥进行加密传输了。

这个过程除了加密解密之外,其他的过程和 HTTP 是一样的

重放与篡改

其实,这里还有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例如重放和篡改的问题。没错,有了加密和解密,黑客截获了包也打不开了,但是它可以发送 N 次。这个往往通过 Timestamp 和 Nonce 随机数联合起来,然后做一个不可逆的签名来保证。Nonce 随机数保证唯一,或者 Timestamp 和 Nonce 合起来保证唯一,同样的,请求只接受一次,于是服务器多次收到相同的 Timestamp 和 Nonce,则视为无效即可。如果有人想篡改 Timestamp 和 Nonce,还有签名保证不可篡改性,如果改了用签名算法解出来,就对不上了,可以丢弃了。 

加密算法

 计算机网络_第14张图片

FTP,也即文件传输协议

FTP 采用两个 TCP 连接来传输一个文件。

控制连接:服务器以被动的方式,打开众所周知用于 FTP 的端口 21,客户端则主动发起连接。该连接将命令从客户端传给服务器,并传回服务器的应答。常用的命令有:list——获取文件目录;reter——取一个文件;store——存一个文件。

数据连接:每当一个文件在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传输时,就创建一个数据连接。

FTP 的两种工作模式

每传输一个文件,都要建立一个全新的数据连接。FTP 有两种工作模式,分别是主动模式(PORT)和被动模式(PASV)

主动模式下,客户端随机打开一个大于 1024 的端口 N,向服务器的命令端口 21 发起连接,同时开放 N+1 端口监听,并向服务器发出 “port N+1” 命令,由服务器从自己的数据端口 20,主动连接到客户端指定的数据端口 N+1。

被动模式下,当开启一个 FTP 连接时,客户端打开两个任意的本地端口 N(大于 1024)和 N+1。第一个端口连接服务器的 21 端口,提交 PASV 命令。然后,服务器会开启一个任意的端口 P(大于 1024),返回“227 entering passive mode”消息,里面有 FTP 服务器开放的用来进行数据传输的端口。客户端收到消息取得端口号之后,会通过 N+1 号端口连接服务器的端口 P,然后在两个端口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P2P协议

P2P 就是 peer-to-peer。资源开始并不集中地存储在某些设备上,而是分散地存储在多台设备上

DNS协议

DNS 服务器:一定要设置成高可用、高并发和分布式的。

树状的层次结构

计算机网络_第15张图片

1. 先查询浏览器的本地缓存(通常在内存中)

2. 本地没缓存,查找操作系统的hosts文件,该文件在Linux中在/etc/hosts

3. 上述步骤没有找到,DNS会查询本地服务提供商(ISP)

4. ISP没找到,请求指向Root根服务器,返回顶级域名服务器地址

5. 浏览器发送请求给顶级域名服务器,返回权威域名服务器地址

6. 浏览器发送Lookup请求给权威域名服务器,找到具体DNS记录,返回给浏览器

DNS 解析流程

 计算机网络_第16张图片

负载均衡

站在客户端角度,这是一次 DNS 递归查询过程。因为本地 DNS 全权为它效劳,它只要坐等结果即可。在这个过程中,DNS 除了可以通过名称映射为 IP 地址,它还可以做另外一件事,就是负载均衡。

DNS内部负载均衡

1. 一个应用要访问数据库,在这个应用里面应该配置这个数据库的 IP 地址,还是应该配置这个数据库的域名呢?显然应该配置域名,因为一旦这个数据库,因为某种原因,换到了另外一台机器上,而如果有多个应用都配置了这台数据库的话,一换 IP 地址,就需要将这些应用全部修改一遍。但是如果配置了域名,则只要在 DNS 服务器里,将域名映射为新的 IP 地址,这个工作就完成了,大大简化了运维。

2.某个应用要访问另外一个应用,如果配置另外一个应用的 IP 地址,那么这个访问就是一对一的。但是当被访问的应用撑不住的时候,我们其实可以部署多个。但是,访问它的应用,如何在多个之间进行负载均衡?只要配置成为域名就可以了。在域名解析的时候,我们只要配置策略,这次返回第一个 IP,下次返回第二个 IP,就可以实现负载均衡了。

DNS全局负载均衡

1.为了保证我们的应用高可用,往往会部署在多个机房,每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的 IP 地址。当用户访问某个域名的时候,这个 IP 地址可以轮询访问多个数据中心。如果一个数据中心因为某种原因挂了,只要在 DNS 服务器里面,将这个数据中心对应的 IP 地址删除,就可以实现一定的高可用。

2.另外,我们肯定希望北京的用户访问北京的数据中心,上海的用户访问上海的数据中心,这样,客户体验就会非常好,访问速度就会超快。这就是全局负载均衡的概念。

透视HTTP协议

1.什么是HTTP协议?

HTTP 是一个用在计算机世界里的协议,它确立了一种计算机之间交流通信的规范,以及相关的各种控制和错误处理方式。

HTTP 专门用来在两点之间传输数据,不能用于广播、寻址或路由。

HTTP 传输的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超文本数据。

HTTP 是构建互联网的重要基础技术,它没有实体,依赖许多其他的技术来实现,但同时许多技术也都依赖于它。

2.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二层转发”“三层路由”吗?你认为上一讲中的 DNS 协议位于哪一层呢?你认为 CDN 工作在那一层呢? 

1 二层转发:设备工作在链路层,帧在经过交换机设备时,检查帧的头部信息,拿到目标mac地址,进行本地转发和广播
2 三层路由:设备工作在ip层,报文经过有路由功能的设备时,设备分析报文中的头部信息,拿到ip地址,根据网段范围,进行本地转发或选择下一个网关
3 dns,网络请求的第一步是域名解析,所以工作在应用层
4 cdn,应用层

3.在浏览器地址栏里随便输入一个不存在的域名,比如就叫“www. 不存在.com”,试着解释一下它的 DNS 解析过程。如果因为某些原因,DNS 失效或者出错了,会出现什么后果?

1.浏览器缓存 -> OS 缓存 -> hosts 文件 -> 本地域名服务器 -> 根域名服务器 -> 顶级域名服务器 -> 权威域名服务器
2.客户端向本地域名服务器获取,是递归查询,本地域名服务器向根域名服务器获取,可以是递归也可是迭代,递归就是你交给别人,让别人查到,在返回给你,迭代就是你找别人要,他叫你去别的地方找

4.HTTP 协议请求 - 应答的全过程总结

HTTP 协议基于底层的 TCP/IP 协议,所以必须要用 IP 地址建立连接;

如果不知道 IP 地址,就要用 DNS 协议去解析得到 IP 地址,否则就会连接失败;

建立 TCP 连接后会顺序收发数据,请求方和应答方都必须依据 HTTP 规范构建和解析报文;

为了减少响应时间,整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有缓存,能够实现“短路”操作;

虽然现实中的 HTTP 传输过程非常复杂,但理论上仍然可以简化成实验里的“两点”模型。

5.在浏览器里点击页面链接后发生了哪些事情

浏览器判断是不是ip地址,不是就进行域名解析,依次通过浏览器缓存,系统缓存,host文件,还是没找到的请求DNS服务器获取IP解析(解析失败的浏览器尝试换别的DNS服务器,最终失败的进入错误页面),有可能获取到CDN服务器IP地址,访问CDN时先看是否缓存了,缓存了响应用户,无法缓存,缓存失效或者无缓存,回源到服务器。经过防火墙外网网管路由到nginx接入层。ng缓存中存在的直接放回,不存在的负载到web服务器。web服务器接受到请后处理,路径不存在404。存在的返回结果(服务器中也会有redis,ehcache(堆内外缓存),disk等缓存策略)。原路返回,CDN加入缓存响应用户。

5. 如果拼 HTTP 报文的时候,在头字段后多加了一个 CRLF,导致出现了一个空行,会发生什么?讲头字段时说“:”后的空格可以有多个,那为什么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只使用一个空格呢?

1.在header 下面第一个空行以后都会被当作body 体
2.头部多一个空格就会多一个传输的字节,去掉无用的信息,保证传输的头部字节数尽量小

6.HTTP有哪些特点?

1. HTTP 是灵活可扩展的,可以任意添加头字段实现任意功能;

2. HTTP 是可靠传输协议,基于 TCP/IP 协议“尽量”保证数据的送达;

3. HTTP 是应用层协议,比 FTP、SSH 等更通用功能更多,能够传输任意数据;

4. HTTP 使用了请求 - 应答模式,客户端主动发起请求,服务器被动回复请求;+

5. HTTP 本质上是无状态的,每个请求都是互相独立、毫无关联的,协议不要求客户端或服务器记录请求相关的信息。

HTTPS

什么是安全?

如果通信过程具有机密性、完整性,身份认证和不可否认,就可以认为他是安全的

1. 机密性(Secrecy/Confidentiality)是指对数据的“保密”,只能由可信的人访问,对其他人是不可见的“秘密”,简单来说就是不能让不相关的人看到不该看的东西。

    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以及两者结合起来的混合加密,实现了机密性。

2. 完整性(Integrity,也叫一致性)是指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没有被篡改,不多也不少,“完完整整”地保持着原状。

    实现完整性的手段主要是摘要算法(Digest Algorithm)

3. 身份认证(Authentication)是指确认对方的真实身份,也就是“证明你真的是你”,保证消息只能发送给可信的人。

4. 不可否认(Non-repudiation/Undeniable),也叫不可抵赖,意思是不能否认已经发生过的行为,不能“说话不算数”“耍赖皮”。使用前三个特性,可以解决安全通信的大部分问题,但如果缺了不可否认,那通信的事务真实性就得不到保证,有可能出现“老赖”。

什么是 HTTPS?

HTTPS=HTTP+SSL/TLS

HTTPS 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协议。

里面规定了新的协议名“https”,默认端口号 443,至于其他的什么请求 - 应答模式、报文结构、请求方法、URI、头字段、连接管理等等都完全沿用 HTTP,没有任何新的东西。

也就是说,除了协议名“http”和端口号 80 这两点不同,HTTPS 协议在语法、语义上和 HTTP 完全一样,优缺点也“照单全收”(当然要除去“明文”和“不安全”)。

SSL/TLS

SSL 即安全套接层(Secure Sockets Layer),在 OSI 模型中处于第 5 层(会话层)

TLS 由记录协议、握手协议、警告协议、变更密码规范协议、扩展协议等几个子协议组成,综合使用了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身份认证等许多密码学前沿技术。

浏览器和服务器在使用 TLS 建立连接时需要选择一组恰当的加密算法来实现安全通信,这些算法的组合被称为“密码套件”(cipher suite,也叫加密套件)。

TLS 的密码套件命名非常规范,格式很固定。基本的形式是“密钥交换算法 + 签名算法 + 对称加密算法 + 摘要算法”

ECDHE-RSA-AES256-GCM-SHA384

“握手时使用 ECDHE 算法进行密钥交换,用 RSA 签名和身份认证,握手后的通信使用 AES 对称算法,密钥长度 256 位,分组模式是 GCM,摘要算法 SHA384 用于消息认证和产生随机数。” 

TLS 协议的组成

TLS 包含几个子协议。比较常用的有记录协议、警报协议、握手协议、变更密码规范协议等。

记录协议(Record Protocol)规定了 TLS 收发数据的基本单位:记录(record)。它有点像是 TCP 里的 segment,所有的其他子协议都需要通过记录协议发出。但多个记录数据可以在一个 TCP 包里一次性发出,也并不需要像 TCP 那样返回 ACK。

警报协议(Alert Protocol)的职责是向对方发出警报信息,有点像是 HTTP 协议里的状态码。比如,protocol_version 就是不支持旧版本,bad_certificate 就是证书有问题,收到警报后另一方可以选择继续,也可以立即终止连接。

握手协议(Handshake Protocol)是 TLS 里最复杂的子协议,要比 TCP 的 SYN/ACK 复杂的多,浏览器和服务器会在握手过程中协商 TLS 版本号、随机数、密码套件等信息,然后交换证书和密钥参数,最终双方协商得到会话密钥,用于后续的混合加密系统。

变更密码规范协议(Change Cipher Spec Protocol),它非常简单,就是一个“通知”,告诉对方,后续的数据都将使用加密保护。那么反过来,在它之前,数据都是明文的。

多个记录组合成一个 TCP 包发送

HTTPS中RSA握手过程

计算机网络_第17张图片

1. 在 TCP 建立连接之后,首先是TLS握手,用的握手协议

客户端会发送 Client Hello 消息到服务器,以明文传输 TLS 版本信息、加密套件候选列表、压缩算法候选列表等信息。还有一个随机数,在协商对称密钥的时候使用。

”然后,服务器返回 Server Hello 消息, 告诉客户端,服务器选择使用的协议版本、加密套件、压缩算法等,还有一个随机数,用于后续的密钥协商。

”然后,服务器为了证明自己,服务器会给你一个服务器端的证书,然后说:“Server Hello Done,我这里就这些信息了。

”你当然不相信这个证书,于是你从自己信任的 CA 仓库中,拿 CA 的证书里面的公钥去解密外卖网站的证书。如果能够成功,则说明服务器是可信的。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不断往上追溯 CA、CA 的 CA、CA 的 CA 的 CA,反正直到一个授信的 CA,就可以了。

证书验证完毕之后,觉得这个服务器可信,于是客户端计算产生随机数字 Pre-master,发送 Client Key Exchange,用证书中的公钥加密,再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可以通过私钥解密出来。

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客户端还是服务器,都有了三个随机数,分别是:自己的、对端的,以及刚生成的 Pre-Master 随机数。通过这三个随机数,可以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产生相同的对称密钥。

2. 然后是变更密码规范协议(Change Cipher Spec Protocol),就是一个“通知”,告诉对方,后续的数据都将使用加密保护。因为在它之前,数据都是明文的。

有了对称密钥,客户端发送“Change Cipher Spec,告知以后都采用协商的通信密钥和加密算法进行加密通信。

”然后发送一个 Encrypted Handshake Message(加密握手消息),将已经商定好的参数等,采用协商密钥进行加密,发送给服务器用于数据与握手验证。(把之前所有发送的数据做个摘要,再加密一下,让服务器做个验证。)

同样,服务器也可以发送 Change Cipher Spec,告诉客户端,以后都采用协商的通信密钥和加密算法进行加密通信”,

并且也发送 Encrypted Handshake Message(加密握手消息)的消息试试。(把之前所有发送的数据做个摘要,再加密一下,让客户端做个验证。)

当双方握手结束之后,就可以通过对称密钥进行加密传输了。

这个过程除了加密解密之外,其他的过程和 HTTP 是一样的

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

对称加密

“对称加密”很好理解,就是指加密和解密时使用的密钥都是同一个,是“对称”的。只要保证了密钥的安全,那整个通信过程就可以说具有了机密性。

TLS 里有非常多的对称加密算法可供选择,比如 RC4、DES、3DES、AES、ChaCha20 等,但前三种算法都被认为是不安全的,通常都禁止使用,目前常用的只有 AES 和 ChaCha20。

AES 的意思是“高级加密标准”(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密钥长度可以是 128、192 或 256。它是 DES 算法的替代者,安全强度很高,性能也很好,而且有的硬件还会做特殊优化,所以非常流行,是应用最广泛的对称加密算法。

ChaCha20 是 Google 设计的另一种加密算法,密钥长度固定为 256 位,纯软件运行性能要超过 AES,曾经在移动客户端上比较流行,但 ARMv8 之后也加入了 AES 硬件优化,所以现在不再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仍然算得上是一个不错的算法。

加密分组模式

分组模式:DES和AES都属于分组密码,它们只能加密固定长度的明文。如果需要加密任意长度的明文,就需要对分组密码进行迭代,而分组密码的迭代方法就称为分组密码的“模式”。
主要模式:
ECB模式:Electronic Code Book mode(电子密码本模式)
CBC模式:Cipher Block Chaining mode(密码分组链接模式)(推荐使用)
CFB模式:Cipher FeedBack mode(密文反馈模式)
OFB模式:Output FeedBack mode(输出反馈模式)
CTR模式:CounTeR mode(计数器模式)(推荐使用)

拿ECB来举例子,假设使用aes128,密钥长度是16字节,那么就把明文按16字节分组,然后每个分组用密钥加密。

非对称加密

非对称加密算法的设计要比对称算法难得多,在 TLS 里只有很少的几种,比如 DH、DSA、RSA、ECC 等。

RSA 可能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几乎可以说是非对称加密的代名词,它的安全性基于“整数分解”的数学难题,使用两个超大素数的乘积作为生成密钥的材料,想要从公钥推算出私钥是非常困难的。10 年前 RSA 密钥的推荐长度是 1024,但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高,现在 1024 已经不安全,普遍认为至少要 2048 位。

ECC(Elliptic Curve Cryptography)是非对称加密里的“后起之秀”,它基于“椭圆曲线离散对数”的数学难题,使用特定的曲线方程和基点生成公钥和私钥,子算法 ECDHE 用于密钥交换,ECDSA 用于数字签名。

比起 RSA,ECC 在安全强度和性能上都有明显的优势。160 位的 ECC 相当于 1024 位的 RSA,而 224 位的 ECC 则相当于 2048 位的 RSA。因为密钥短,所以相应的计算量、消耗的内存和带宽也就少,加密解密的性能就上去了,对于现在的移动互联网非常有吸引力。

TLS 里使用的混合加密方式

在通信刚开始的时候使用非对称算法,比如 RSA、ECDHE,首先解决密钥交换的问题。

然后用随机数产生对称算法使用的“会话密钥”(session key),再用公钥加密。因为会话密钥很短,通常只有 16 字节或 32 字节,所以慢一点也无所谓。

对方拿到密文后用私钥解密,取出会话密钥。这样,双方就实现了对称密钥的安全交换,后续就不再使用非对称加密,全都使用对称加密。

简单来说,SSL 就是通信双方通过非对称加密协商出一个用于对称加密的密钥。

非对称加密为什么慢,非对称加密除了慢外还有什么缺点

非对称加密基于大数运算,比如大素数或者椭圆曲线,是复杂的数学难题,所以消耗计算量,运算速度慢。
除了慢,可能还有一个缺点就是需要更多的位数,相同强度的对称密钥要比非对称密钥短。
对称密钥一般都128位、256位,而rsa一般要2048位,不过椭圆曲线的会短一点。

数字签名与证书

摘要算法

实现完整性的手段主要是摘要算法(Digest Algorithm),也就是常说的散列函数、哈希函数(Hash Function)。

能够把任意长度的数据“压缩”成固定长度、而且独一无二的“摘要”字符串

也可以把摘要算法理解成特殊的“单向”加密算法,它只有算法,没有密钥,加密后的数据无法解密,不能从摘要逆推出原文。

因为摘要算法对输入具有“单向性”和“雪崩效应”,输入的微小不同会导致输出的剧烈变化,所以也被 TLS 用来生成伪随机数(PRF,pseudo random function)。

完整性

摘要算法保证了“数字摘要”和原文是完全等价的。所以,我们只要在原文后附上它的摘要,就能够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真正的完整性必须要建立在机密性之上,在混合加密系统里用会话密钥加密消息和摘要,这样黑客无法得知明文,也就没有办法动手脚了。

数字签名

使用私钥再加上摘要算法,就能够实现“数字签名”,同时实现“身份认证”和“不可否认

数字签名的原理:私钥加密、公钥解密

因为非对称加密效率太低,所以私钥只加密原文的摘要,这样运算量就小的多,而且得到的数字签名也很小,方便保管和传输。

签名和公钥一样完全公开,任何人都可以获取。但这个签名只有用私钥对应的公钥才能解开,拿到摘要后,再比对原文验证完整性,就可以像签署文件一样证明消息确实是你发的。

只要你和网站互相交换公钥,就可以用“签名”和“验签”来确认消息的真实性,因为私钥保密,黑客不能伪造签名,就能够保证通信双方的身份。

数字证书和 CA

这个“第三方”就是我们常说的 CA(Certificate Authority,证书认证机构)。它就像网络世界里的公安局、教育部、公证中心,具有极高的可信度,由它来给各个公钥签名,用自身的信誉来保证公钥无法伪造,是可信的。

CA 对公钥的签名认证也是有格式的,不是简单地把公钥绑定在持有者身份上就完事了,还要包含序列号、用途、颁发者、有效时间等等,把这些打成一个包再签名,完整地证明公钥关联的各种信息,形成“数字证书”(Certificate)。

CA 怎么证明自己呢?

这还是信任链的问题。小一点的 CA 可以让大 CA 签名认证,但链条的最后,也就是 Root CA,就只能自己证明自己了,这个就叫“自签名证书”(Self-Signed Certificate)或者“根证书”(Root Certificate)。你必须相信,否则整个证书信任链就走不下去了。

有了这个证书体系,操作系统和浏览器都内置了各大 CA 的根证书,上网的时候只要服务器发过来它的证书,就可以验证证书里的签名,顺着证书链(Certificate Chain)一层层地验证,直到找到根证书,就能够确定证书是可信的,从而里面的公钥也是可信的。

网络高并发负载均衡

常用命令:

#查看路由表
route -n
#查看网络状态
netstat -natp
#查看文件描述符
ll /proc/$$/fd
#查看已打开的文件
lsof -p $$
#创建一个socket通信,由内核内部完成
exec 5<> /dev/tcp/node02/6379
#发送数据,用户实现应用层协议
echo "keys *" >&5
#请求百度的主页
curl www.baidu.com
安装抓包工具
yum install tcpdump -y
#网络抓包
tcpdump -nn -i eth0 port 80

计算机网络_第18张图片

计算机网络_第19张图片

第一步建立连接

第二步才是传送数据(http协议:规范标准)

最终给你演示的是一个应用层协议

创建socket通信,实现与远程Redis通信

计算机网络_第20张图片

网络层交互

计算机网络_第21张图片

计算机网络_第22张图片

计算机网络_第23张图片

LVS负载均衡

计算机网络_第24张图片

模型1 NAT模式

计算机网络_第25张图片

模型2 DR模式(企业多用这种)

计算机网络_第26张图片

模型3  TUN隧道技术

计算机网络_第27张图片

路由器

计算机网络_第28张图片

DR模式访问原理

计算机网络_第29张图片

计算机网络_第30张图片

LVS:搭建步骤

node01:
    ifconfig  eth0:8 192.168.150.100/24
node02~node03:
    1)修改内核:
        echo 1  >  /proc/sys/net/ipv4/conf/eth0/arp_ignore
        echo 1  >  /proc/sys/net/ipv4/conf/all/arp_ignore
        echo 2 > /proc/sys/net/ipv4/conf/eth0/arp_announce
        echo 2 > /proc/sys/net/ipv4/conf/all/arp_announce
    2)设置隐藏的vip:
        ifconfig  lo:3  192.168.150.100  netmask 255.255.255.255
        
RS中的服务:
node02~node03:
    yum install httpd -y
    service httpd start
    vi   /var/www/html/index.html
        from 192.168.150.1x

LVS服务配置
node01:
        yum install ipvsadm
    ipvsadm -A  -t  192.168.150.100:80  -s rr
    ipvsadm -a  -t 192.168.150.100:80  -r  192.168.150.12 -g -w 1
    ipvsadm -a  -t 192.168.150.100:80  -r  192.168.150.13 -g -w 1
    ipvsadm -ln

验证:
    浏览器访问  192.168.150.100   看到负载  疯狂F5
    node01:
        netstat -natp   结论看不到socket连接
    node02~node03:
        netstat -natp   结论看到很多的socket连接
    node01:
        ipvsadm -lnc    查看偷窥记录本
        TCP 00:57  FIN_WAIT    192.168.150.1:51587 192.168.150.100:80 192.168.150.12:80
        FIN_WAIT: 连接过,偷窥了所有的包
        SYN_RECV: 基本上lvs都记录了,证明lvs没事,一定是后边网络层出问题

keepalived实验:

主机: node01~node04

node01:
    ipvsadm -C
    ifconfig eth0:8 down

----------------------------
node01,node04:
    yum install keepalived ipvsadm -y
    配置:
        cd  /etc/keepalived/
        cp keepalived.conf keepalived.conf.bak
        vi keepalived.conf
            node01:
            vrrp:虚拟路由冗余协议!
                vrrp_instance VI_1 {
                    state MASTER         //  node04  BACKUP
                    interface eth0
                    virtual_router_id 51
                    priority 100         //     node04     50
                    advert_int 1
                    authentication {
                        auth_type PASS
                        auth_pass 1111
                    }
                    virtual_ipaddress {
                        192.168.150.100/24 dev eth0 label  eth0:3
                    }
                }
            virtual_server 192.168.150.100 80 {
                delay_loop 6
                lb_algo rr
                lb_kind DR
                nat_mask 255.255.255.0
                persistence_timeout 0
                protocol TCP

                real_server 192.168.150.12 80 {
                    weight 1
                    HTTP_GET {
                        url {
                          path /
                          status_code 200
                        }
                        connect_timeout 3
                        nb_get_retry 3
                        delay_before_retry 3
                    }   
                }       
                real_server 192.168.150.13 80 {
                    weight 1
                    HTTP_GET {
                        url {
                          path /
                          status_code 200
                        }
                        connect_timeout 3
                        nb_get_retry 3
                        delay_before_retry 3
                    }
                }
            scp  ./keepalived.conf  root@node04:`pwd`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网络,网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