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是一种嗜好、一种消遣

忘了前几天是在哪里看人推荐的《巴菲特传》,今天立马在kindle上看(有想知道kindle上免费看书的可以咨询我)。连续几天利用早晚的时间看完了此书,不禁感叹如果有个大导演把巴菲特的一生拍成电影估计是非常精彩的。

赚钱是一种嗜好、一种消遣_第1张图片

先说说这本传记吧,这本传记本身并非巴菲特的自传或者他授权写的传记,而是这个作者(也是一名记者)通过自己的走访调查,从第三人的角度写出的传记。巴菲特本人尽量配合,巴菲特的所有的亲人、朋友、合伙人、投资人都给予了这本传记最大的支持。所以,但愿是能最接近事实的还原给我们一个巴菲特完整的人生道路。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说巴菲特的办公的文件都是整整齐齐按字母顺序放在文件夹里,整齐细致程度完全像另一个时代的人。居然连电脑也没有,只有老式的股票行情器和剪报册。这个办公室让我们的投资大师彼得林奇都深深受到震撼。

本书详细描述了巴菲特的三个进化阶段:

首先是青少年时期的巴菲特。巴菲特在12岁就发誓30岁前一定要成为百万富翁。富有商业头脑巴菲特从小就开始做生意。批发可乐,再挨家挨户推销。到高尔夫球场外捡打飞的高尔夫球,清理干净,再转手卖出。用科学快速的方法送《华盛顿邮报》,并推销杂志。有意思的是,后来巴菲特成了《华盛顿邮报》的董事。14岁的巴菲特就有了1200美元的积蓄,买了一个小农场,自己当上了小老板。再后来高中时期,巴菲特和朋友在理发店做弹子机球生意,收入和理发店老板五五分成,收入也是相当的不错。上大学前,他把弹子球公司转手,卖了1200美元。读大学时,巴菲特还自己开了一个卖高尔夫球的公司,也是收益颇丰。大学毕业时,巴菲特已经攒下了9800美元,在1950年的美国也是相当了不起的。从巴菲特的青少年的经历来讲,现在能做到这样的同龄人是少之又少。城市里的小孩,大都是衣食无忧,都在学习各种以后可以傍身的技能。可能农村里面,穷苦人家的孩子,才会在这个年纪想尽办法挣钱。其实巴菲特小时候做了这么多生意,挣了这么多钱,也是由于小时候的家庭条件不好,迫使巴菲特从小就想自己以后一定要有钱。赚钱成了他一生的追求和生活的动力。巴菲特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投资人,其实他也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从6岁起就开始积累做生意的经验了。

然后是青年时期的巴菲特,也是巴菲特作为职业投资人的开始。巴菲特的父亲以前是一位政府的议员,后来自己成了了公司,做了股票经纪人。沃伦·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巴菲特对儿子的一声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是他把儿子带入股票和证券的世界,并打下良好的基础。沃顿商学院对巴菲特来说简直是在浪费生命,课程及其无聊,对一个已经做了十几年生意的他毫无用处。对股票有浓厚兴趣的巴菲特,从10岁其实就开始投资了,但是业绩一直一般。直到1950年读到了格雷厄姆的投资名著《聪明的投资人》才将巴菲特带入了价值投资之门。巴菲特立即投身到哥伦比亚大学格雷厄姆的门下读研究生。巴菲特一生都在践行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价值投资。巴菲特回到家乡奥马哈,成立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当上了职业投资者。在1957~1969年这13年期间,他取得了30.4%的年平均收益率,远远超过了道琼斯工业指数8.6%的年均收益水平。在1969年,股市处于极度狂热之中时,巴菲特宣布退出股市,解散合伙人公司。这是巴菲特强烈的风险控制意识,意识到股市已经过于狂热,崩盘即将来临。此时,巴菲特的个人资产达到2500万美元。

最后是中年和老年时期的巴菲特,讲述了一个成功的投资家+企业家。巴菲特的财富从2500万美元暴增到620亿美元。详细讲述了巴菲特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前前后后,虽然没有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从此,伯克希尔·哈撒韦就是巴菲特的金融帝国。旗下收购或者投资了很多个行业的公司,包括喜诗糖果、可口可乐、富国银行、《华盛顿邮报》、高盛、B夫人的家具商场、所罗门等等。

巴菲特至今在世界金融圈也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今天在收音机的新闻里面还听到说巴菲特的最新持仓是哪些类型的股票。这本书个人感觉比《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精华版)》精彩,全书贯穿了不仅是巴菲特一生的投资,还有他的情感世界。他和已故前妻苏珊和现在的妻子艾丝翠三人之间的关系令人匪夷所思,又能和平温馨相处。这本书让我能更加透彻的理解价值投资。虽然不能学到很多具体的估值方法,但是能学到很多理念。年度财务报告是巴菲特对每个投资的公司上交的最基本要求。可见会看财务报告是最基础的基本功,我们不仅要学会看表面,还要学会看财报里面的数字所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我个人也非常认同价值投资,看财报、估值将是我第一步深层次学习的方向。

你可能感兴趣的:(赚钱是一种嗜好、一种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