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k甲基化基础(一)

  • 基本概念
1. 什么是DNA甲基化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的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修饰,其主要形式包括:5-甲基胞嘧啶 (5-mC)、少量的N6-甲基腺嘌呤 (N6-mA) 以及7-甲基鸟嘌呤(7-mG)。

目前常说的DNA甲基化一般指CpG岛甲基化,即在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s)的作用下使CpG二核苷酸5’端的胞嘧啶转变为5’甲基胞嘧啶

哺乳动物体细胞的DNA胞嘧啶甲基化主要发生在CpG岛
CpG岛(CpG islands):指CpG序列密度相比整个基因组来说是特别高的富集区域,一般位于启动子附近5’端非翻译区第一个外显子;一般CpG岛序列长度在500bp以上,GC含量高于55%以及CpG出现比率大于0.65,40%的启动子区域含有CpG岛。

CpG shores指距CpG岛边缘2kb的区域
CpG shelves是指距CpG岛边缘4kb的区域

哺乳动物中的非CpG甲基化主要是发生在胚胎发育阶段和脑组织中

基因组中60%-90%的CpG都被甲基化,未甲基化的CpG形成CpG岛,位于结构基因启动子的核心序列和转录起始点

  • DNA甲基化的作用

一般来说,DNA甲基化主要作用在于调控基因的表达,即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的甲基化水平越高其对应基因的表达水平就相对越低;DNA甲基化受到甲基化酶(如DNMT3A)和去甲基化酶(TET2)的调控。

在转录水平的抑制机制一般存在以下几点:

  • DNA胞嘧啶甲基化后改变了DNA的空间构想,导致转录因子无法正常地与DNA结合,从而导致转录水平下降
  • 甲基化DNA与MeCP家族结合,改变了染色质的结构,抑制基因转录的发生
    CpG岛的异常甲基化导致一些组蛋白发生去乙酰化,从而改变了染色质的结构(使空间高度螺旋化),失去转录活性
    -除了对转录水平抑制外,在一些肿瘤研究中发现DNA甲基化会导致一些癌基因表达量的上升;
  • 在正常人基因组中,CpG岛中的CpG通常是非甲基化的,而CpG岛外的CpG则一般是甲基化的;当肿瘤发生后,CpG岛局部发生高甲基化以及基因组则呈现DNA低甲基化;前者会导致抑癌基因表达量下降,从而使得癌细胞形成以及存活效率上升,后者则会导致癌基因甲基化水平降低而活化,以及一些转座子的活化进而导致染色体稳定性下降,最终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

除了CpG岛的甲基化水平的变化会导致肿瘤的发生外,CpG shores and shelves的异常甲基化也会导致其基因转录水平的抑制

甲基化芯片原理

甲基化芯片的原理是基于亚硫酸盐处理后的DNA序列杂交的信号探测,亚硫酸盐处理是将非甲基化的胞嘧啶变成尿嘧啶,而甲基化的胞嘧啶则保持不变,然后再将尿嘧啶转化为胸腺嘧啶,最后进行芯片杂交
Illumina的450K芯片采用两种assay:Infinium I和Infinium Ⅱ,前者有两种bead(微珠),分别是甲基化M和非甲基化U,后者则是一种bead(不区分甲基化和非甲基化)。
以及下面这张图,注:左边一列是非甲基化的GpC locus,右边是甲基化的GpC locus,上下分别是Infinium I 和Infinium Ⅱ

如上方图:Infinium I,在未甲基化的GpC locus,U型bead尾部为A,与未甲基化CpG位点相匹配,能够成功进行单核苷酸延伸并被检测到(U型磁珠发光),而M型bead尾部为G,与未甲基化位点不能匹配,没有信号产生;在甲基化的GpC locus,M型bead能与甲基化CpG位点相匹配,单核苷酸延伸并产生信号(M型磁珠发光),而U型bead则不匹配,不产生信号
如下方图:Infinium Ⅱ探针则不区分M和U,探针尾部为C,配对后只加入单个碱基(ddNTP-BioT, ddNTP-DNP),然后根据荧光颜色判断加入碱基的类型,进而确定该位点是否被甲基化
探针长度为50bp,基于假设在50bp内的CpG位点具有相同的甲基化状态,具有区域相关性
通过计算甲基化和非甲基化位点的荧光信号比例,可确定某位点的甲基化水平(Beta值=M/(M+UM))

探针是以甲基化位点为单位的,每个探针对应检测一个甲基化位点。为了能够区分甲基化位点和非甲基化位点,在450K 和 850K中,有两种类型的探针,分别叫做I 型探针和 II 型探针

450k甲基化基础(一)_第1张图片
image.png

对于human 来说,目前主流的DNA甲基化芯片有450K 和 850K 两种,都是illumina 公司研发的。这里的450K 和 850K 指的是芯片上探针的数量,对应可以检测的甲基化位点个数。

450k甲基化基础(一)_第2张图片
image.png

—————————————————————————————————————

对于亚硫酸氢盐处理的DNA ,非甲基化的C会变成T , 而甲基化的C不会变。
对于I 型探针而言,有两种序列,专业名词叫做bead type, 其中Unmethylated bead type 用来和非甲基化的C杂交,Methylated bead type 用来和甲基化的C杂交。

下面是450K 上一个 I 型探针的示例:

ID cg00050873
AlleleA_ProbeSeq ACAAAAAAACAACACACAACTATAATAATTTTTAAAATAAATAAACCCCA
AlleleB_ProbeSeq ACGAAAAAACAACGCACAACTATAATAATTTTTAAAATAAATAAACCCCG

可以看到两种bead type 只有末端最后1个碱基不同,A 碱基用来杂交非甲基化的C, G碱基用来杂交甲基化的C。
对于II 型探针而言,设计的比较巧妙,它只需要1个bead type, 探针只涉及到甲基化位点的前一个碱基,在DNA 链的延伸阶段,根据延伸的碱基是A 还是 G , 从而判断是甲基化的C 还是非甲基化的C。

下面是450K 上一个II 型探针的示例:

ID cg00035864
AlleleA_ProbeSeq AAAACACTAACAATCTTATCCACATAAACCCTTAAATTTATCTCAAATT

可以看到只有1种bead type。
总结

对于human而言,主流的DNA甲基化芯片有450K和850K两种,这两个数字代表覆盖到的甲基化位点的个数,是一个约数;
甲基化芯片上混合使用了I 型探针和II 型探针,I 型探针通过两个bead type 分别识别甲基化的C和非甲基化的C,II 型探针通过1个bead type 就可以区分甲基化的C和非甲基化的C。


一、Illumina HumanMethylation450 BeadChip (甲基化450k芯片)简介

450K芯片的芯片图形及其原理可以以下图展示


450k甲基化基础(一)_第3张图片
image.png

1、芯片:一张芯片包括12个array(如图显示),也就是一张芯片可以做12个sample,一台机子一次可以跑8张芯片,也就是一共96个sample,每个样本可以测到超过450,000个CpG位点的甲基化信息(大概人所有的1%,但是覆盖了多数CpG岛和启动子区),芯片本身包含一些控制探针可以做质控。
2、原理:简而言之,基于亚硫酸盐处理后的DNA序列杂交的信号探测。亚硫酸盐是甲基化探测的“金标准”,不管是芯片或者甲基化测序,都要先对DNA样品进行亚硫酸盐处理,使非甲基化的C变成U,而甲基化的C保持不变,从而在后续的测序或者杂交后区分出来。450K采用了两种探针对甲基化进行测定,Infinium I采用了两种bead(甲基化M和非甲基化U,如图显示),而II只有一种bead(即甲基化和非甲基化在一起),这也导致了它们在后续荧光探测的不同,450K采用了两种荧光探测信号(红光和绿光)。

二、分析需要考虑的问题
1、背景校正
2、红光和绿光的校正
3、控制芯片的使用(illumina450K本身有一些控制芯片,可以用来做质控,如亚硫酸盐处理效率)
4、探针类型(I型和II型)的校正(不同探针类型产生的数据不同)
最终我们选择BMIQ的方法(基于ebayes的原理将II型探针的甲基化水平拉伸到I型水平)来做矫正。
5、位置的校正(芯片上的不同位置产生的数据可能会有偏差)
6、批次的校正(不同的批次做的数据会有偏差)
7、探针序列本身是否可靠(有些探针本身位于repeat区或者包含snp等就会影响杂交及最后的结果,应该去除,附上一片参考文献,里边有list可以用来去除不好的探针)

平均β=信号B /(信号A +信号B + 100)
通过计算甲基化(信号A)和未甲基化(信号B)等位基因之间的强度比来确定DNA甲基化水平(β值)。
具体地,β值是由甲基化(M对应于信号A)和未甲基化(U对应于信号B)等位基因的强度计算的,荧光信号的比率β= Max(M,0)/ [Max( M,0)+ Max(U,0)+ 100]。
因此,β值的范围从0(完全未甲基化)到1(完全甲基化)

具体的β值的意义是:

任何等于或大于0.6的β值都被认为是完全甲基化的。
任何等于或小于0.2的β值被认为是完全未甲基化的。
β值在0.2和0.6之间被认为是部分甲基化的。

参考:
http://www.biotrainee.com/thread-237-1-1.html
http://www.bioinfo-scrounger.com/archives/430

你可能感兴趣的:(450k甲基化基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