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不作为,假努力危害更大

为了推进第二梯队的专业化和工厂本土化进程,我今年继续在内部开设管理小课堂,今年是继15年以后的第二次。

两次说的内容基本差不多,只不过每年的形式不同。

按理说,我也算是我们公司管理层的老司机了,所讲的东西都是结合我勤奋所学加多年在这家公司管理的实践心得,可谓驾轻就熟,张嘴就来,滔滔不绝……这曾让我暗暗自得;

然而,我发现这些年来,我不过是在公司营造了一个勤奋和学习的氛围,收效并不显著。

今天听一位"知识服务商"谈录节目的心得,他说一期一小时的节目,他们一般要反复打磨十几甚至二十多个小时,要让内容通透而且绝无言语磕巴才能原谅自己。

还听刘润的《五分钟》本来可以控制在5-8分钟,但每次他们都会准备20000字的内容,不断删减和校准,再反复录制,要把时间控制在五分钟以上、六分钟以内,时间和内容方面都会精益求精,才会上线。

这么一比,我才发现问题出在哪,这些人的做事的方式,让我汗颜不已。

每一次的内训,不过是做个思维导图就临场发挥,久而久之,把可以口若悬河当做了本事,从没把自己放在教练的标准之上,去要求自己,在讲义准备和表达练习方面,相当随意。

这样的每一次都隔靴搔痒式的滔滔不绝,充其量也只是让自己多了一次练习,一次复习和梳理,然而如何深入浅出让听众听懂、如何帮助听众结合工作实际能够运用,是缺乏严谨设计的,也没有反复彩排,去做到没有废话,更谈不上达到流畅的境地。

大家一直认为自己在学习,其实连老师从一开始就在敷衍,学习者能学到什么?首先会学习这种不严谨的作风,给自己一个敷衍学习的理由,甚至是认为学习就是这么回事,误入歧途,从不严格要求自己。

这样的假努力,每次都会煮出一锅夹生饭,看起来热气腾腾,实则已经浪费了不少资源。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假努力还不如不作为。


不作为,是没有结果,这样的人在团队里很容易被认出来。

而假努力者,披着努力的外衣,贡献着半吊子的结果,这是这个世界充满了残次产品和服务的主要原因。

回想我学习演讲,老师先讲要领,给出步骤,然后要求自己写讲稿,一遍遍修改,然后是背诵,再加入肢体语言,再调整语速(呼吸)和情绪。

这样呈现出来的演讲,看起来貌似中规中矩,也好不到哪里去,但对我之后的学习工作方式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让我知道该怎么去精进,不会轻易接受自己的结果。

而到了我熟悉的领域,却变得随意、不求精进了,实在汗颜。

所以今年开始,我会调整内训的内容的精度,不是说说就算了,将分为四个部分来完成。

先写思维导图,把框架梳理出来,并准备要的图片;

然后做成幻灯,并把幻灯每页的知识点和例子用关键词标在页脚;

第三步用直播或者现场演讲的方式表达出来;

最后,结合演讲的内容写成文字,便于受众深入理解和查阅,也便于规整内训的内容。

教授者认真准备,反复练习,不断要求自己提升表达能力,才可能把内训的精度提升。


我会以同样的要求去评估我们团队,能力可以逐渐进步,而态度却要从头就端正,甚至要矫枉过正——对"假努力"者绝不姑息。

我们团队现在在管理上进入瓶颈期,需要在 镜像化方面 提高精度,在 专业素养方面 提高纬度

这两个方面都需要静下心来面对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从外部找原因,不然所有的努力都会是徒劳。

20170428,于巢湖与诸君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比起不作为,假努力危害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