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观点一本书:《利他之心》为什么我们会表现出舍己为人?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要带大家了解的书是美国著名进化生物学家,戴维·斯隆·威尔逊的《利他之心》,以及书中的一个核心观点:利他主义基因为什么会保留下来?

一个观点一本书:《利他之心》为什么我们会表现出舍己为人?_第1张图片

--------/01/--------

想象一下,在远古时期的非洲大草原上有一个狮群,这个狮群中有一类狮子,它们特别具有乐于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每次捕食的时候总是冲在最前面,甚至抓不到猎物誓不罢休。但可惜的是,它们常常因为在捕食过程中消耗了太多体力,因此,在分享食物的时候常常比不上那些偷懒的狮子,所以,按照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原则,这些具有利他精神的狮子会在这个群体中越来越少,最终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这真是一个悲情的故事。

一个观点一本书:《利他之心》为什么我们会表现出舍己为人?_第2张图片

但奇怪的是,不管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很多动物包括人类,都会表现出利他行为和乐于助人的精神,甚至是牺牲精神,小到帮别人开门、搀扶起摔倒的老人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大到为民族和国家而付出自己生命的大爱。你可能说,这是在人类社会,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可不是这样。那让我们再来看一个自然界的例子。

--------/02/--------

有一种叫水黾的昆虫,它们可以水面上滑行来捕食,有点类似我们在水面上经常看到的那种小虫子,这种昆虫的雄性有两种,一类雄性水黾试图与每种雌性交配,不管它们是否接受,同时还会阻止雌性进食,我们称之为强者,它们是典型的自私者;而另一类雄性水黾更像绅士,它们只会在雌性允许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交配行为,也不会阻止雌性进食,它们是典型的利他者。

一名研究者对它们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实验,准备了两组水黾,每组有6只雄性和6只雌性,一开始两组之间是完全隔离的。第一组全部雄性是强者,第二组全部雄性是绅士。在第一组中,因为强者的交配概率比绅士更强,但是它们同时会阻止雌雄进食,这样慢慢的这组内的雌雄产卵数量下降。

久而久之,第二组,全部是绅士雄性组的雌性,它们产卵数量超过了第一组,甚至达到了第一组的两倍,而且在第二组内绅士雄性数量急剧增加。

然后,研究者进一步将每个组间的阻隔放开,让它们可以自由迁移,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更多的雌性迁移到绅士周围。但同时,自由迁徙使得组间有了足够的差异来维持绅士在种群中的数量,而且强者在组内的优势也维持了下来,最终达到了一个平衡。

--------/03/--------

这两个例子看起来可能没什么联系,但是如果你了解了物种进化理论中,除了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个体选择理论外,还有一种群体选择理论:“多层选择理论”。

多层选择理论是说,自然进化选择并不只是在单个个体之间有效,而且在群体和群体之间也一样有效。这是什么意思呢?

延续上面狮子和羚羊的例子,如果草原上有很多个狮群,有的狮群中利他的狮子多,有的狮群中利他的狮子少,显然有更多利他精神狮子的狮群,因为它们有更加充足的食物(因为那些更加舍己为人的狮子多),因此,这个狮群的狮子也应该更强壮,那么,在草原上各个狮群中的更具竞争优势。按照自然法则,草原会逐渐淘汰掉那些只有少量利他狮子的狮群。这是不是得到了上面相反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利他的狮子会被自然选择所保留下来。

同样在两组水黾的实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群体选择所表现出的优势,那些更有合作精神,更有利他主义精神的水黾,让群体中的其他水黾获得了更多竞争优势,从而整个群体的竞争优势也得到了提升,比如它们让雌雄产卵更多,繁殖更快等等。

所以,基于上面思维实验的列子,作者提出了“多层选择理论”:在群体内部自私会战胜利他;而在群体之间,利他会战胜自私。当群体之间的自然选择胜过群体内部的自然选择的时候,利他主义就得到了演化。

群体内的个体选择和群体间的群体选择,是两个方向的自然选择,它们就像是在拔河:最终的结果取决于两个方向相反的自然选择的平衡点。同时,不同层面的自然选择之间的平衡状态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这种平衡状态自身也是在演化的,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平衡机制演化的结果是,抑制群体内的自然选择向破坏性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得群体之间的自然选择成为整体演化的主要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利他主义得以被演化。

当然,这种群体间的自然选择,不仅适用于动物群体,也适用于人类的群体,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更有合作和奉献精神的群体,更有竞争力。虽然他们牺牲了群体中个体的竞争优势,但让群体的竞争优势得以提升,而且小到公司间的竞争、大到国家间的竞争也都是如此。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每天十分钟,一个观点一本书,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公众号或分享给您的朋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观点一本书:《利他之心》为什么我们会表现出舍己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