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种太阳,曾年薪百万的互联网商业高级产品经理、产品副总裁,干过啥都不重要,反正现在不干了。微信自媒体人 ( sunplantist /sun-plant-ist/-种植-家/),微博签约自媒体 ( @科学家种太阳 ) ,中科院心理所硕士、果壳网心理学达人、CPA玩票型选手。
首先分享一组数据以便大家了解我。
我开始做微博付费阅读是今年7月28日,到第四天(8月1日)时总收入超过十万,到一周时超过15万。
除去其中包年产生的,按月收入统计,到今天(8月24日),整体20万左右。
所以算起来,我一个月其实不止十万,但为什么标题是“月入十万”呢?因为事情要做满,话不能说太满,比如我是一个80分的人,非说成90分,别人发现后会非常失望,从产品角度来说,这很破坏用户体验。
我对自由职业的理解是:本质是职业,关键词是自由。
一、如何理解月薪和月入
月薪是公司发的工资,月入是从公司出来以后,自己是一个小的经济体,你的流水营业额。之前我做产品经理,后来辞职做了自媒体,我从公司到出来做自媒体,首先体现在从“月薪”到“月入”这个状态的变化。除此之外,我把它们做了如下区别。
1.经济成本。
一个人“月薪”十万,税后其实是六万多到七万;但是“月入”十万,基本就是十万。也许你创造的价值在市场上都是值十万,但你拿到手的就完全不一样。
2.时间成本。
如果你是自己享有公司或者自己做自媒体,那么时间相对自由,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相对模糊。坏处就不说了,好处在于因为我非常喜欢旅游,如果在工作,出行一般集中在假期,假期出游其实是在用钱换时间,因为高峰出行,机票、酒店什么都很贵,会多出钱,或者只能在周边游,很尴尬。但如果是自由职业,那么平时出游也没问题。
我觉得时间才是世界上最硬的硬通货,最值钱的东西。从月薪到月入,我最大的收获是时间变得自由。举个例子,我以前在中关村上班,每天通勤要花三个小时,而且回到家非常累,什么都不想干;后来在公司附近另租房,步行上下班,每个月可能多花两三千,但把时间节约下来,可以更好地投资自己。所以在理解实际收入的时候,要把时间算进去:如果把节约出来的业余时间用来提升自己,对长期发展而言是非常有帮助的。
3.人力资本。
我们都是能提供人力资本的劳动者,在公司时,我们是作为资本的工具去帮助资本增值,比如一个人创造了10的价值,最后可能资本要拿走8,自己得到2。而当你脱离资本,自己出来做事情,这时候你不再是资本的工具,而是目的,你自己创造资本,或者去融资,变成借力于资本。
这正是自由职业最核心的:本质是职业,但不是资本玩你,而是你玩资本;关键词是自由,自由就是利用自己的能力,尽量不依附于任何东西去创造价值。
第一步,基于欲望。
欲望就是你朝思暮想的东西。比如你非常喜欢林志玲,想要活捉林志玲,这是无法遏制的一辈子都想做到的事情。如果找到了,那么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想,这件事值不值得我去做,它是不是我最核心的欲望之一。
第二步,基于兴趣。
有了欲望之后,找出其中你的兴趣,就是你喜欢什么。有两个方法去找。
1.喜欢什么——把喜欢的事情罗列出来,从正向去推,但是很多人兴趣广泛,难以决断,所以有第二个方法。
2.不喜欢什么——把不喜欢的兴趣罗列出来,建立反向的标准,三百六十行筛去不喜欢的,剩下的就不多了。
举个例子,我非常难早起,但是我做自媒体之后,我可以早起,开始看书写东西,觉得非常有意思。所以什么东西能让你早起或者克服生活中最大的惰性,就是你的兴趣所在。
第三步,基于擅长度。
现在你找到了欲望,又基于欲望找出了兴趣所在,可能有好几个,这时你要找出其中什么是你擅长的:根据“ABZ计划”把所有事情按照擅长程度排序——首你有一个计划A,是基本能养活你,而且目前能做到;B是你也很想做,但目前还没有能力去做或不擅长的……这样一直排到Z。
有的时候可能没什么特别喜欢的,但是不讨厌,靠着这个不讨厌的工作可以养活自己,这就是A。比如我发现我初高中就喜欢写东西,大学也在论坛上胡乱写东西,跟人吵架,一直到工作以后也是这样,工作间歇写写文章发发微博和人吵吵架,于是我觉得这应该就是我的plan B:我喜欢写东西。
有人说坚持不下来,其实我觉得不存在坚持与否的问题,它是无法遏制的欲望,不求回报地去积累,最后一定会提升效率。不要去想做这件事能获得什么,你本身就想去做,那就去做,当做是发泄。
再举个例子,我开始工作时,特别不喜欢写产品文档,写了之后技术也不看,运营也不看,光我自己写有什么用?后来我发现,写文档和写文章是一样的。写文章是为了让人看吗?可能是的。你写出一篇阅读量10W+的文章,非常牛,但如果为了10W+而写的话,时间长了会非常痛苦。但是如果你本身就喜欢写文章,写出来之后有一篇是10W+,这时你会非常爽,两种感觉完全不一样:你主动去做什么,和被一个目标逼着去做什么,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后来我爱上了写文档。
写文档一是理清思路,二是和人重复交流时提高效率,三是作为有形的产出,扩大个人影响力,同时让自己的自信建立在客观的外部反馈上,对自我成长有帮助
第四步,基于价值。
你有了核心的欲望,找到了可能喜欢的事情,按照擅长程度(或现实情况)排了序,你尽量用业余的时间推动自己做目前还没办法做,但是希望将来能做到的事情,去提升自己,现在你到了最重要的一步,搞清楚“价值”。
什么是价值?就是你做的事情对于你自己、你身边的人、整个市场是否有帮助:你是创造了某样东西(从无到有),还是把已有的东西提升了效率(从下到好),还是创造出大家都喜欢的感情(从恨到爱)?所有事情背后的规律都是一样的,只要满足了“从无到有”“从下到好”“从恨到爱”三者中至少一点,就一定能创造价值。有了这个大框架之后,如何判断一个具体的事情是否有价值或价值有多大?推荐大家看一本书《启示录》,里面提到“产品经理要回答的十个问题”。
互联网主要是“基础+增值”的服务模式,对应到品牌人格上,就是要有“一个基础的人格+一个鲜明的特色”。什么是基础人格?首先你得是一个不遭人恨的人吧,或者说不是所有人都恨你,总有一圈人不恨你,这时你基本是一个“人”了;然后你要找到自己的特色,放大它。比如最近很火的王宝强,提到王宝强,你可能会想到憨傻可爱、运气很好很单纯,这点无限放大,就变成王宝强的招牌,保证他足够有特色。
一、如何定位个人品牌?
如果做C端市场,面对的是一个个人而非商家,我建议尽量不要做工具。除非是横向垄断(只有你能做,比如12306),或是纵向打通(选车、看车、买车、卖车一条龙服务),会有用户黏性,否则只要是工具,用户一定会离开。比如百度、谷歌,越快把用户引导到想去的地方越好,用户来这里的目的就是离开。如果你是个人,做工具就没有价值。
除去工具,个人就只能做情感了。不管是个人品牌还是公司品牌,都是做“人格”。我建议不要做纯“下落”的情感,比如帮别人哭,价值不大,但是哭完了给人一个建议、一种能量,这才有价值,最终的感情曲线一定要向上。
二、个人品牌的运营
1.鸡和蛋的问题:我写了一篇文章然后发现自己的方向,还是先有了方向再去写文章?如果有了明确的品牌定位,你就有了大方向;如果你是个人,就要做自己,那么你心里已经有了明确的判断标准,就越来越能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所以你首先要有一个定位,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品牌,ID是什么样的定位,以后就不会迷失。所以说,好的产品是运营出来的,但首先是设计出来的。
2.热点问题:要不要蹭热点。个人有两个方向的建议。
方向一,不管有没有热点都要积累。你持续的积累是你可控的,什么时候爆发是你不可控的,但是如果你不积累一定不会爆发。以我为例,我个人ID的两个爆发点都来自王思聪,第一次是我写了《为什么我死都不会用知乎》,被王思聪点赞转发打赏,这时候粉丝量快速往上走。第二次是开通付费阅读之后,在奥运期间写的《孙杨到底咋回事》,其实这篇文章不管有没有人看我都会写,因为我要把自己的思路理清楚,发出来后王思聪看到就订阅了我,并且转发这篇文章,使得文章变成大的爆点,我快速涨粉涨订阅,最后单篇收入应该是五万以上。
方向二,不要“蹭”热点,要有明确的切入点,或者“痛点”。哪怕有时间压力,动笔之前也要静下来好好想一想,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切入点能做到眼前一亮,不要为了“蹭”而去“蹭”。如果没有好的切入点呢?如果没有明确切入点就不停地积累,直到谈到这个问题时,再绕不过你这个ID。比如,我对“女权”很感兴趣 ,一直保持关注,那么积累得够多,方方面面都说过了、想清楚了,那遇到这方面的问题我都能应付,这对自己的提升也很有帮助。
b.“一千个读者理论”,对于这句话,我个人的理解是一个作者不需要迎合所有人,只需要有一千个特别忠实的用户就吃喝不愁。比如做运营的可能很想做到“十万+”,但其实“十万+”什么都不是。互联网广告流量是非常不值钱的,转化率才是重要的,如果我的用户里有一千个人愿意为我付费,那我写的东西可能就真的是有价值,并且能养活自己的。我的微信公众号每当有一个人给我赞赏,我就给他打标签,最后统计出来有多少人认为我的东西让他觉得好到可以付费。一段时间后,差不多有一千人了,这时候我就觉得时机到了,好像能成功了。
做到最后,我把我的付费阅读看成一个小的“知识共同体”,大家愿意关注我,愿意不带恶意地指出我说得不对,我们各自看感兴趣的东西,然后共同交流,我也写东西,他们也写东西,大家一起共同成长。当我走得慢了,他们会催我;当我走得快了,他们会拽我,当我走得偏了,他们会指导我,这时候就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生态。
A 这个就是刚才的「鸡蛋问题」,你需要先有定位,再开始生产内容。到底是你鸡,还是鸵鸟?你不能边下边找感觉,至少大方向要确定。定位可以慢慢调整,但一定是自己主动调整,不是被动跟随。
Q 个人能力还是很重要,还在月薪的挣扎中……
A 当你收入很低的时候,其实是好事。因为这个时候,你可失去的东西不多,你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也不大,你有更多的机会去努力思考。吃亏要趁早。
我实习的时候,月薪2000,被坑了一半,亏了1000,心很疼。后来我工作了,月薪20000,但由于长了心眼,自己还考了CPA,把个税弄得比公司会计还清楚,再也没人能坑我钱了,所以我没有损失过10000块。
Q 软文和产品营销结合的问题。
A 因为我从来没写过软文,所以没啥经验可分享。但我觉得软文可以作为「品牌人格」的一个定位,比如天才小熊猫,比如燕公子,比如薛之谦,比如银教授,都是非常强的软文高手,而且都有自己的风格。
Q 有人说自己运营自己的公众号「力不从心」
A 很简单,你的欲望不在这儿。一个黄段子,你刚跑了马拉松,回家看见志玲姐姐在床上等你,你怎么办?欲望够强么?什么叫力不从心。其实就是怂。
Q 每天怎么给自己充电
A 首先,身体是一切一切的本钱。村上春树在《当谈论跑步时我在谈论什么》一书(书名我可以记错了无所谓)中说过,即便是破碎的灵魂也需要健全的身体(原话可能不是这样,无所谓了)。人通过肉体来感知世界,肉体崩坏,一切都没了。其次,看到感兴趣的东西,马上看,就像看到好吃的,马上吃,不要等。时间一过,感觉回不来了,你可能永远失去了这次成长的机会。我前几天去书店,看到了5本喜欢的书,马上买了,现在一周过去,已经看完了4本。前几天想起来自己居然没看过《真探》,这几天已经补完了两季。
Q 日日微博人气的积累需要多久,过程如何?
A 积累不知道要多久,运营不是平滑曲线,是爆发曲线。但爆发点可遇不可求,所以关键是「控制自己可控的事,也就是积累」。只能等。我的理解。因为我没有任何资源,啥也没有。只有自己。
Q 本科与研究生专业跟以后就业关系大么?专业和就业该如何平衡。
A 这个问题太大了,这里回答不了。提供一个思路: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产品,你准备怎么设计自己、如何运营自己?这些专业和就业方向,只是你这个产品上的属性而已。我写过很多这方面的文章,矿已经开得差不多了。看过这些文章之后相信你会有其他的问题。
Q 发现自己做的事情是螺丝钉,老板看法自己不认同,怎么办?
A 孩子,你赚了,你在公司上学,你不用交学费,公司还给你发钱,你还想怎么样?你觉得老板不对,说服他,说服他之前,你得先思考吧?思考清楚了,你就成长了。万一你想不通也无所谓,如果老板成功了,你知道他是怎么成功的,你也成长了。如果老板挂了,你也知道他是怎么挂的,你还是成长了。所以没人挂着你进步,只有你自己才能挂着自己成长。多思考,不论在哪里。
Q 是否为了把个税弄懂,都需要考CPA?
A 当然不需要。我当时考是为了向自己证明,我可以通过这世界上号称「最难通过的考试」而已。
Q 日日有搭档么?谁给你报选题?
A 说过了,「知识共同体」,我是一个很懒的人,我喜欢思考,但不喜欢搜索话题。会有很多朋友在私信跟我分享趣事,或者问我关于哪些事的观点。我会从中选一些我觉得有趣的思考,分享出来。所以没有助手,也不需要,大家都是助手,大家也都是中心。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唯一中心。
Q 自媒体运营知识从哪里学的。
A 自己想的。研究生之前,都是基础教育,只是等人教。研究生开始,人开始进入了自己发现新知识的阶段。不是学历的事,我是说思维方式。所以所有能自己发现新知识的人,都是擅长思考并且成长很快的人。如果自己不是这样的人,找到身边这样的人,抓紧ta,跟着ta成长。
Q 一个白领每天工作+自我提升,如何总结一天的产出?
A 我觉得提升是为自己做事,为自己做事的时候不需要太多规矩和表面工程,关键是适合自己的节奏就行。我从来不总结,因为我最讨厌各种总结了……我都是这样做的:平时看到什么点,马上记下来,当时想透或者事后想透,然后短期重复,让自己把重要的东西记住。这样以后有什么要回忆的,重要的点就能记起来,不重要的细节就没了。如果一个事很重要但你没记住,要么你记忆的方法有问题,要么这个事,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