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你是一个允许自己孩子哭的妈妈吗?

工作生活当中,见过太多的爸爸妈妈,孩子一哭就如临大敌,想尽各种办法不让孩子哭泣,比如转移注意力,比如威胁吓唬,比如连哄带骗…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无论那种苦的体验都可以通过哭来表达,或者伤心或者失望或者愤怒或者恐惧,哭是孩子宣泄消极情绪最重要的途径,为什么很多家长听不得孩子哭呢?

背后的原因大多是我们父母自己作为孩子时,拥有过类似的强烈的负面情绪,却没有被自己的父母接纳,或许我们根本不记得有这样的事情,但是我们的潜意识会记得这种绝望的恐惧的伤心的情绪,这种封存的不流动的情绪就会形成创伤印刻在人格当中,如果孩子大哭大叫,这种糟糕的创伤性体验就会被激活,父母就会觉得很烦躁很难受,所以父母就会制止孩子哭泣,实际上是不愿意和自己的这种或者绝望或者无助或者恐惧的消极情绪相处。

确实,有孩子以后,就会有更多的机会扰动父母的潜意识,让我们曾经被压抑的情绪体验被触发。所有这些无法面对的情绪背后,都是我们过去的自己在说话在表达,表达一个我们尚未觉察和解决的命题。它会在不同的场景,以不同的方式被激发。我记得我有一次在外面碰见一个几个月的孩子躺在小推车里用尽全身力气的哭,而那个看护孩子的老人却无动于衷既不去抱孩子也不推着车回家找妈妈,我当时一股怒火升起,就去质问那个阿姨‘你没听到孩子哭吗?你不知道孩子难受吗?你都不能先抱抱她吗?’这个老人觉得很莫名其妙,跟我有什么关系呢?现实确实跟我没有关系,但是,这个孩子歇斯底里的哭声激起我相似的感受,曾经的我也被如此对待过,没有人照顾和回应所带来的愤怒绝望和恐惧是如此的难受,我不想面对这样难受的感觉,所以我受不了这个孩子哭。所以说,在过去这么多年的岁月中,不论你记不记得,我们曾经受过的对待,曾经有过的痛苦体验,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淌而消失。如果我们允许自己的这种情绪流动,我们才会允许孩子的情绪流动。

那么,面对孩子哭泣,我们能做点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并给孩子呈现事实真相。

有个妈妈说我女儿被别人欺负了总是大哭大叫都不会好好说话,通过学习我知道要接纳孩子情绪,我就跟孩子说妈妈知道你难过你委屈,你别哭了,下一次保护好自己就行了。可是女儿还是哭,我就控制不住吼她了,其实,我也想接纳孩子,我不想批评她指责她打击她,可是我接纳了之后,孩子还是哭啊,这是为什么?

不是接纳没有用,真相是,这并不是真正的接纳,这个妈妈所谓接纳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听从她服从她的意志,这是把接纳当成了一个工具,我们嘴里说着‘宝贝,妈妈知道你很委屈很难过’心里想的却是‘哭够了没有,什么时候停止啊’,所以,接纳并不是让孩子停止哭泣的工具,而是一种深深的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我记得中心有一个刚入托的男孩儿,他中午从来不好好睡觉,有一次我陪着他,他哭着说‘我想姥爷了,我想让姥爷陪着睡觉’,他就这样哭了很长时间哭的很伤心,我当时就好像看到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小男孩儿从小跟姥爷长大,虽然这个养育的环境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成长,但是他觉得很熟悉,现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他觉得无所适从所以很怀念那个熟悉的姥爷…看到他的无助,我当时也忍不住掉眼泪了,我就这么抱着他陪伴他,等他情绪平稳之后我告诉他,我知道你想姥爷,老师都知道,但是姥爷有姥爷的事情要做,嘟嘟有嘟嘟的事情要做,现在嘟嘟长大了,你需要自己学会穿衣吃饭,你需要和小朋友一起合作做游戏,姥爷不可能一直陪着你,但是以后会有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小朋友陪着你,你会发现跟其它人在一起也是很快乐的等等,就这样把真相呈现给他,然后这个孩子很快就情绪平稳睡着了,并且对集体生活也适应了不少。

所以说,接纳就是我是否能够理解你的经历,我是否能够允许你有情绪,然后不哄不骗让孩子看到真相,这样孩子才能接受现实不执着于某个过去某个东西,才能更好的成长自己。

我还记得另外一个孩子的故事。这是一个被照顾周全保护过度的小女孩儿,刚入托的时候,她趴在爸爸身上哭的很伤心,无论如何都不愿意下来。爸爸用尽各种方法,比如说‘宝贝你不哭了,爸爸不走爸爸陪着你;爸爸就在楼底下等着你;爸爸一会儿就来接你等等’。很明显,爸爸控制不住自己的焦虑,所以他当下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阻止孩子不要哭,试图让孩子情绪好起来,因为当下哭泣的孩子,让他非常不舒服。

可是这个孩子当然要哭啊,从熟悉的家里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这是多么大的一种丧失啊,然而,这个过程又不可避免,孩子总要脱离家庭的保护发展自己的能力以融入更大的社会环境,现实无法改变,但是我们要允许孩子表达失去的哀伤,如果能够体验哀伤,那么过一段时间后,这个人会自己走出来。那些走不出来的,大多是没有办法表达哀伤,哀伤做为一种能量被固结封存,就会持续的影响一个人。所以,让孩子哀伤的情绪流动宣泄,接下来他才能全心全意的融入一个新环境才能遇见更强大的自己。

所以说,当一个孩子在哭的时候,不需要解释为什么要哭,因为孩子已经用眼泪代替语言在表达了,也许我们听不懂,但是,我们可以允许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哀伤,这就是陪伴,这就是接纳。弗洛伊德说,如果一个人在失去后,没有经历过哀伤直接被压抑,就会转入抑郁和自我攻击。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个成人在哭的时候,总会有人斗志激昂地喊口号,这是无能为力的陪伴。一个人正处于哀伤当中,另一个人却想尽各种办法鼓励他振作起来,“别哭啊,明天会更好,别哭啊,一定会有办法”,那么,这两个人是处在不同频道的,一个人觉得无力,另一个人觉得你应该要有力量。这个时候,问题就出现了,一个人想当拯救者,另一个人变成了没有能力的被拯救人,这样的陪伴是无能为力的陪伴。无能为力的陪伴,是很多人携带多年的陪伴模式,如果成长过程是被大人无能为力陪伴着,后来他就会变成无能为力的陪伴者。这种陪伴是带着焦虑的,也就是说,你看到对方有情绪,你很焦虑不安,为了避免体验到焦虑不安,就会忍不住做一些阻止对方哀伤的行为。

所以,对于成人来说也是如此,真正的接纳是,我理解你当下的状态,我允许你通过哭泣表达自己的无助和伤痛。你可以跟你的情绪在一起,我不会拉着你离开情绪,如果我没有更多力量抱持你,最起码我会不打扰你,而是陪着你待在你的情绪里,这就是有所作为的陪伴。这样的接纳就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滋养,被滋养过的人,就会有力量走出哀伤修复哀伤,就会有力量接纳那些并不是按照自己期待所发生的事情,这就是一个人扩展自己容器或者说格局的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请问,你是一个允许自己孩子哭的妈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