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醒自己 激励他人

【有一种激励是心理契约】

1月6日线下活动现场,我邀请两位现场的小伙伴负责后续报道,期待三天之内完成,

两位伙伴慨然允诺,如果换做是你,你会怎么想?

隐性动机分析:

1、 这是一个机会,可以练习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2、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时间。

3、不会写,写不出,写不好。

4、开口了,不好拒绝,支持他吧。

之所以两位小伙伴现场没有拒绝,我想更多是因为一份心理的契约,他们或许和我一样也相信这是一个机会。可能有人会问,既然你认为是机会,为什么你自己不写?

我当然有写,只是角度不同,每次活动结束后我都会进行复盘,以便下次做的更好。

私熟平台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人获得成长,我想在那时候,他俩与我是同频的。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在一起走的更远。

试想一下,在职场中你的表现,会不会大同小异:领导安排了一项额外任务给你,通常很多人的选择是能躲则躲,实在躲不开了则简单敷衍了事,根源在于没有得到有效的彼此激励,未曾达成有效的心理契约。

我要感谢现场两位伙伴,他们没有拒绝,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报道。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既然彼此达成了心理契约的承诺,尽管没有书面约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已然形成。于是,第二天的时候,我发出了提醒,确保任务按时完成。


警醒自己 激励他人_第1张图片

【多方激励之殇】

活动报道发出,收到了蔡叔打赏200元,如何运用这200元,我有过以下思考:

1、留给自己用,除了蔡叔不会有人知晓,也无可厚非,毕竟整个活动是我统筹。

2、奖励给撰写报道的伙伴,问题来了,每人奖多少?全部还是部分?

3、班级群发红包,见者有份,只是班级那么多人200元撒进去,估计也不会有什么太大反响,至多是收获一堆表情包而已,可能有些人拿了红包,都不会吭声。

4、存下来,作为奖金池,以便在后续活动时拿来支出或者激励相应的伙伴。

5、也许还有其他办法,我想到的暂时就上述四种。

或许没有人会如我一样想的这么复杂,毕竟也只是200块,在我而言,如何把一件小事做到尽力,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同时,我始终相信,细节决定成败,毕竟九层高台起于累土,而千里之堤也会溃于蚁穴。


警醒自己 激励他人_第2张图片

【我是这么做的】

1、200元拿出100元奖励给了两次活动中撰写报道的两位伙伴,每人50元,同时告知,这是蔡叔对大家付出的肯定,我只是代表大家领赏。

2、用60元分别在两个班级群发红包,每个群30元,发放时,30元分成了三次进行发放,即每次发10元,让群内收获接二连三的小意外,同时,告知大家为什么发红包。

3、余额40元留存,作为后续活动激励资金。


警醒自己 激励他人_第3张图片

【自我激励】

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提到过,一个人走向成熟会经历三个阶段:

1、依赖期;2、独立期;3、互赖期;

前两个阶段的特点容易理解,第三个阶段互赖期,我想很多人未必真正理解其中内涵。

互赖是彼此价值的挖掘和传递,走向社会之后,本身价值不足的人,或者不知道如何提升自我价值的人,基本停留在第一阶段。

善于自我管理的人会进入独立期,进入第三个阶段并不容易,首先是自我管理,其次是欣赏并接纳他人,最终实现彼此的欣赏和吸引,同时,为社会创造价值。

独立期注重自我满足,自得其乐,在互赖期,原本相对独立的个体,自身需求的满足建立在他人的需求得以实现的基础之上,在这个阶段,独立的个体要学会延迟满足,如何延迟满足?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自我激励,当外在的激励不存在的时候,必须要自己给自己打气,自备鸡汤,想像一下自己未来的样子,想像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而在自己的脑海里储存这样的画面感,越清晰越好。此之所谓画面框架在自我激励场景中的应用,职业生涯规划师在帮客户做出选择时经常会用这一招。


警醒自己 激励他人_第4张图片

【损失框架的联想】

“恩宜先淡后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

人与人之间相处,免不了互相点赞或者提出一些要求,以便维系自己的朋友圈或者更好的培养下属,相处久了,难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1、A原来对B好,好着好着稍有冷落,于是B不高兴了。

2、A几乎未曾给过B好脸色看,偶尔给B一个微笑,B铭记于心。

以上两种状况,职场与生活场景,屡见不鲜。

反过来想想,君子之交淡如水,确实是一种美妙的境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警醒自己 激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