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部委调整看医改方向

本次部委调整,跟医药行业相关的有三个变动:

第一、卫计委和医改办的合并,意味着医改办已经完成历史使命。部委改变后医改办被并入卫计委,并不是意味着不推动新医改了,而是表明医改办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下一步任务交给医保局。

第二,药品监管单独成立部门,在市场监督局下面,表面看是被降级了,但我们认为不是。我们认为这是监管思路的变化:过去药监局做准入,上市销售后监管不强。毕局上任后监管开始有所加强。我们判断以后工作思路是“轻准入,强监管”。新药准入会放松,具体表现有临床已经备案制了,事后监管是重点。以后将有更多的药品进入临床,效果不错通过优先审评等上市进度也会加快。强监管意味着上市后生产等标准监管强度上升,对规范行事的的大企业是好事。(因为药品改革先于器械改革,并会推行到器械行业)

第三,也是对医药行业影响最大的,设立国家医保局。以前医改推动慢,部分原因也是各部门利益不一致,卫计委管招标,支付是人社部,多头管理。还有发改委定价,虽然发改委13 年之后就不怎么管药价了。以前药品定价思路是卫计委招标定价,医保按照定了的价进行支付,属于是自上而下的定价流程。设立医保局之后,药品定价,将是医保的思路,即采取医保支付价或者按病种付费。同一个病付相同的钱,同一个通用名付相同的钱。至于药品质量评价则放到医生、终端,而不是招标。医保只管支付,不管质量和评价,控费是最终目的。

医疗保障局的建立表明,福建模式的医保费用控制的结果是得到国家领导认可的,但福建模式的手段是不是获得认可,这个或许有分歧。从调研来看,生产企业认为福建模式是手段比较激进的。我们也认同到底用什么手段控费,领导层也还没有最终确定。

招标可能越来越弱化。我们估计将来的招标价格就是准入价,类似过去的最高零售价,终端价格形成是看医保支付价是多少。招标对品种的筛选也会弱化。未来招标可能是宽进,至于终端卖多少,要综合患者支付、医生和医院利益来看。医保支付价可以说是政府共识,同一通用名的药品和器械将执行同一医保支付价,质量好,药价和器械价多出的部分患者自己出。医保基金控制医院的总费用,医院药品收入超过医保支付部分如果过多,将给予惩罚,低于医保支付多少比例可以给奖励。

按病种付费是2017年开始强调的,范围和病种数目上有突破。多个城市开展试点,大部分病种纳入按病种付费。药品销售模式也会变化,和临床路径相关。这就意味着临床路径越来越重要。对于创新药来说准入松,但是没有进临床路径的话,也没有销售。以后创新药企和医疗器械商最重要的两个工作:进医保和进临床路径。

参考:招商行业报告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部委调整看医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