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观后感

这是一部讲述历史事件的电影,个人认为,这种题材想要拍好是非常不易的。

敦刻尔克的一大特点就是,平静而真实。与普通战争题材的影片有很大不同。它没有硝烟弥漫,没有血流成河。导演诺兰选择了一些很独特的方式,来展现这一历史上惊心动魄的事件。下面我来一一列举一下。

首先,整个影片从陆、海、空三个视角来陈述。以敦刻尔克撤退的士兵为陆地视角,以英国本土来援助的民船为海上视角,以 Spitfire 的飞行员为空中视角。这三个视角,相互交错,一起讲述故事。这样的设计有好有坏,好处在于能从多个角度向观众展现关键情节,坏处在于容易使观众看不懂。

其次,诺兰非常喜欢从人物细节和小事情入手,引发观众的思考。本片并没有两军对垒激烈战斗的镜头,却有大量的人物面部表情的特写。陆地上,从士兵们的神态,就知道他们已经斗志全无。海面上,民船里的人坚定的表情,则展现出了他们救同胞于水火,不畏险阻的精神。空中,战斗飞行员看着同伴一个个被击落,自己的燃油也不足了。在那一刻,他是纠结的。然而,为了保护海上的船只,他选择奋力战斗到最后一刻。每个人物,都有大量的表情特写,从这些表情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他们的内心活动。

再次,影片从小人物着手,来挖掘丑恶与伟大。有的士兵为了求生,冒充医务人员,甚至牺牲同伴。而另一方面,有的士兵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战斗到底。甚至是普通的民众,也没有退缩,冒着死亡的威胁,冲向敦刻尔克救援。当最后得知救援船上老者的大儿子,也是作为空军在战斗中牺牲的时候。更是将他的不屈和奉献精神升华到最高点。 影片始终围绕着这些平凡人叙事,既有伟大,也有丑陋。仅仅只在影片最后,将军不顾安危,坚守最后一线的形象才一笔带过。我想正是因为主角是这些普通人,才让影片格外的真实。

诺兰在影片里,没有回避战争中人性丑陋的一面,但同样也不遗余力的展示人性的光辉。当那些逃兵,带着无比愧疚的心情,回到家乡。他们觉得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了,甚至不敢去看报纸。然而,人民原谅了他们,人民仍然支持和信赖他们。可能正因如此,在今后的战斗中,他们仍旧能够成为英勇的士兵。才有了未来诺曼底登陆的伟大胜利!

你可能感兴趣的:(《敦刻尔克》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