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茶品三国之“我是谁”

      前段时间,外出旅行,在飞机上翻《河北航空》,由续慧颖策划并执笔的《若存在,请证明》一下就吸引住了我。原以为,航空杂志,无非是广告或介绍旅游景点什么的,但这组文章很有深度,题记写道:“世间没有哪一件事情比存在感更公平的了。所谓存在感是指活在这个世界的某种自豪感,说明这个世界需要你,你之于世界仍有价值。在过去、在现代、在未来。越是恳切,越要慢慢来;越是存在,越无需过多证明。”这组策划举了很多例子,诸如现代人刷微信,想着的是有多少人关注你,给你点赞;写微博,是看自己有多少粉丝。在四大名著中,文章用文配图的形式,说孙悟空就是一个求存在感的老手,大闹天宫,斩妖除魔,是想证明自己;每次离开队伍,都要对师父和八戒、沙僧说一声:“俺老孙去也。”这更是想证明自己。《水浒传》的一百零八将排座次,都是落草为寇,还要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煞星排个位子,俨然一个小朝庭的模样。还举了一些外国人,说尼采诗写得好,但到最后为证明“存在”竟也疯了,每天大喊“我是太阳、我是太阳、我是太阳、我是太阳”。文章分析得很透彻,临下飞机还爱不释手。

      这篇文章独独没有举三国的例子,实际上,三国中求存在感的例子比比皆是。

      先说这个孙坚之死。董卓迁东都回长安,孙坚进入宫中,拾得传国玉玺,准备藏匿辞归。不想孙坚军中有一间谍密告袁绍,孙坚辞别时拒不承认,袁绍写书给刘表,要其截住夺之。回江东途中,孙坚与刘表有几个回合的撕杀,孙坚损失残重,就此与刘表积怨。后孙坚起兵伐刘表,蒯良给刘表出计策,吕公依计出岘山。不想这个孙坚立马中套,只引三十余骑追吕公的大部队,最后被箭石打得脑浆迸流而死。其实孙坚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一方诸侯,一出场就当讨卓先锋。特别是讨刘表之初,用草船借箭的方式,借得黄祖的箭十数万。这个安在诸葛亮身上的所谓的“草船借箭”,其实孙坚在之前早就用过。但孙坚不满足于此,一直追求自己的存在感,三十余骑就想打掉大部队,结果可想而知。

      再说我们中学课本选用过的杨修之死。杨修是太尉杨彪之子,为曹操掌库主簿,博学多才,智识过人。可惜才学不用到正道上,为证明自己的存在,耍小聪明,揣度主公的心思。《三国演义》举了几个例子:一是关于“活”字,曹操造花园,视察时,在门上写一“活”字,杨修猜:“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嫌园门阔耳。”杨修虽然猜对了,但曹操“心甚忌之”。二是“一合酥”三个字,有人给曹操送了一合酥,曹操随意写了“一合酥”三字于盒上。杨修揣度为“一人一口酥”之意,竟和大家分着吃了。操“心恶之”。现在想来,让大家分吃这合酥,肯定不是曹操本意,杨修如此揣度,碰见谁,都会心生厌恶。三是关于一个杀字。曹操说自己爱梦中杀人,告诫大家不要睡梦中近塌,一日果真杀了个人后复睡。杨修竟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有大志,当然要防睡梦中有人加害,才编造此说。杨修竟在关系主公安危的问题上证明自己比别人聪明,操“愈恶之”,离死不远了。文中翔述了杨修参与曹操立世子之事,令曹操定了杀他的决心。杨修之死关键一事,是“鸡肋”二字。曹操与蜀兵交战日久,进退两难,刚好庖官送来鸡汤,操便以“鸡肋”为口令。杨修对夏侯惇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竟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曹操对杨修的祸乱军心之举大怒,将杨修斩之。杨修死时才三十四岁。都在揣度别人心思,孔明和他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孔明揣摩是为了打仗,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而杨修为证明自己的存在,所作所为,没有哪一件是用到正事上。你要是当曹操,可能比曹操斩他斩得更快。

      人在世上走一遭,有三个命题始终绕不开:一是“我是谁?”二是“我从哪里来?”三是“我要到哪里去?”这三个命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回答,不同的信仰有不同的回答,不同的职业也有不同的回答。但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是一致的,殊途同归。有了这个基本认识,“我是谁?”这个答案就好找了。

      大千世界,我们每一个人,也就是一粒微尘,即使你本事再大,能力再强,离开了你,地球照转。就是本事公认的曹操的谋士郭嘉,早逝后曹操还是为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孙权没了周瑜,还有鲁肃、吕蒙,陆逊。说白一点,其实,我们就如那驮着佛像的驴,人们顶礼膜拜的,是驴背上驮的佛像,而不是那头驴,切莫做那头飘飘然的驴。

      不管“我是谁”,姿态放低一点肯定是好事,这是一种风度,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养。即使你有天大的本事,必要的时候也要降低自己的姿态。过去有一个年轻人很会画画,感觉自己的老师都不如他。一日,见一师父,师父让他画一个茶杯和茶壶。这个年轻人寥寥几笔就画出了一个倾斜的茶壶,茶壶徐徐吐出一脉茶,注入茶杯中。但师父摇摇头,说年轻人画错了,应该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年轻人大笑,问这样怎么注水。师父反问:“原来你也知道啊,要往杯里注入香茗,却总把自己的茶杯放得比茶壶还高,那香茗怎么能注进来呢?”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江河之水能纳百川,其实就是身处低处。

      正确认识“我是谁”,需要一种豁达的胸怀、顺其自然的心态和放下的智慧;需要把自己看成沧海一粟,处处尊重别人,处处倾听别人的意见;需要把别人当作最好的老师,自己只不过是个小学生;需要踏实本份、兢兢业业地做自己的事,即使个人的贡献再大,也不居功自傲;需要一日三省吾身,不狂妄自大,不口无遮拦;需要为人谦虚一点,对人厚道一点,处世细密一点。

      实际上,正确认识“我是谁”,是另一种“看重自己”的最佳妙法。三国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慢慢煮茶品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煮茶品三国之“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