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及:“解释总是有终止的时候,可是'5'这个字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只有探究'5'如何被使用的时候, 它的意义才能显现。”— —不纠结无尽的理论解释,而是回归现实与当下,才是转机开始的契机。
现在,国内的互联网环境令每人每日被动接受大量的信息轰炸,长期身处信噪比低劣的环境中,会令人的头脑中产生不少迷思。而行动,正是为头脑“祛魅”的好方式。
而面对问题之时,我们要选择何种行动来解决它呢?
荀子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行动,不但要看它的收益,更要看它能否积累,能否长久。比如,熬夜一周,写出网站,卖钱开公司。看似很酷,却无法长久。因为在你一个猛劲能冲到的程度,就已暴露了你和所面对问题的极限。
比这更进一步的,是在很多情况下,面对问题,我们合当“重复加强同一行动”(more of the same)。以最简单的行动开始,循序渐进,不断享受反馈,日有寸进。比如,倘被健康问题困扰,大可就在今天,晚饭后去散散步。这种情况多在已有既定边界的领域中发生,也是“一万小时定理”生效的主战场。如,象棋,减肥,游戏升级,竞技运动等等。其实,倘按精准定义,这时,你面对只是“困难”(difficulties),而非“问题”(problem)。
而在更多的情况下,面对更为复杂之问题,我们反而会被习惯与直觉牵着鼻子走,放弃了“慢想”之机会。比如,面对高考,你信了学校的教诲,认为自己成绩不好,只是努力不够。那么,有很大概率,你会痛苦地发现:自己熬夜熬到肾虚,还是不如前排的学霸。而在这种情况下,最鸡汤的建议便是:提升你自己,当你比问题高出一个层次,问题,便不再是问题。
可在当下,水平的确不如时,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或许“简化问题”是可行的。演讲中提及了“二分法”,大意是面对庞大问题,先去搜寻前人成果,为我所用。想将iOS 程序移植到安卓上,互联网上无数的开源程序就是你的宝库。你或许可以会找到一个将iMac 程序移植到安卓的程序。找到它,问题或许依旧艰难,可已开始慢慢回归你的能力范围。
面对这种问题,尝试解决它的过程便是倒逼你成长的机会。— —好的问题解决者多是终生学习者。不在于他们痛苦费劲的凑够了多少小时,而是他们有意识的运用心智,进行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
长时工作记忆(Long-term working memory)则是刻意练习的本质和指向,先大致了解问题有关的模型,为大脑建立恰当的索引。这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有关书籍的目录,摘要而非死抠细节做到。苹果推出官方文档,只要看清关键的变化,留在脑中,剩下的,出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学习。加之给自己设定适中的难度,在情境中不断练习,获得反馈。诸如学习编程合当在github里练习。而练习的根本目标是为解决问题,开始产出,练习不是为了凑满一万个小时,而是用自己积累的能力来解决问题。比如,开发一个APP,哪怕它再简单呢?而非躲在自己的舒适区(Comfort zone)中,闹出一个资深C++程序员三五年学不会一个新语言的笑话。
面对问题,终生的学习者不会畏惧。金字塔也并未天外来客之遗迹,分析问题,使其回归能力范畴之间,通过刻意练习,每天留下可积累的进展,点滴细流,终将汇聚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