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需-我这里刚好有你需要的(第三期)

“你的产品必须满足消费者的刚需。”

这个是李笑来老师得到专栏文章中一句话。“刚需”是个什么东西?

权威解释:

刚需:一般指刚性需求,指商品供求关系中受价格影响较小的需求。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商品的需求量。

按照上面的解释可以说,住房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刚需”。不管房价涨多少,都得需要住的地方。

李笑来老师在得到的文章里面说了自己的故事,在新东方时期。他本身是教阅读和写作的,按照一般情况就是老师教什么,第一本书就写什么。然而他的第一本书是词汇书。在得到文章中说了这么一句话:“我选择了词汇书-因为它是消费者心里真正意为的刚需(请认真注意我的每一个字的措辞)”

词汇构成句子,句子构成文章。简单的说点、线、面。词汇是构成的基础,和楼房的地基,火车的轨道。

那词汇是消费者心里认为的真正意义的刚需,那什么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才是真正意义的“刚需”呢?

前几天朋友芳芳问我说:怎么感觉每次见到你,都给我不同的感受,让我对于你的认知一直在打破。

我当时嘴角微微上扬说:哪有,可能就是当面交流的比较少。

她眼睛直直的看着我说:能感受到最大的改变就是,现在特别自信。

曾经的我,不敢和女生说话,一说话脸就红。也不敢看着别人的眼睛说法,就用种害怕被别人看穿的感觉。

自信这个词,离我很遥远。

她告诉我说:她是个想的多,做的少的人,而且超级不自信,我也想改变。

感觉说到了以前的我,我和他说:是不还有完美情节,害怕做错事,还在乎你在别人眼中的自己。

无一例外全部打中,每个不自信的人都在给自己加这些所谓的便签。

自信的人已经成功了一半了,没有自信的人还在思前想后,最终也没有个结果。这样看来自信成为了我们成长的“刚需”。

真的是这样吗?

那是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遇见困难,对自己说,我能行。如果力量不够,再去来碗鸡汤。再不行的话可能就得来点“Dope”。

满足感性大脑的召唤,理性的大脑却一直躲藏在后面,不敢出来。

理性的大脑在害怕什么?

是对未知的恐惧,自己做不好影响了在别人心中的形象怎么办?这一次做不好,下一次没有了勇气怎么办?十万个怎么办出现在理性脑中。

我和芳芳说:“当你害怕的时候,是因为还没有真正的体验到你做错事的后果,你还没有体验到,做错事后你在别人眼中的样子。那很简单就去打破这种认知,去做一件错事,然后你看看别人的反应。”

打破认知是对于成长的“刚需”。

小时候妈妈总会说:别玩火,会烫到你的。她的话直到你被或真正的烫到才起作用。真正的感受到疼痛感。以后再也不玩火了。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活在小小的世界,怎么能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不是大牛推荐的就是你需要的。

前几天看了《槽边往事》公众号下面的文章,一位读者在评论区问:想看书可是一本书看不完,有什么好办法推荐?有空帮忙推荐一些好书!谢谢您。

和菜头只是简单的回复了两个字:没有。

参加拆书帮赋能班的时候,有一个很好的工作坊叫“世界咖啡”。选出一个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而这个问题的拥有者就是PO(problem offer),然后其他人都是议员。一共可以问三轮问题,不过,只能问问题,不能给意见。

三轮过后让po自己在一次根据大家的提问和自己的反思在一次确定问题,在这之后我们才能给建议。

简单的两个字“没有”和我们给的建议都是从提供帮助的人出发的,未必是你需要的。

打破认知是成长的“刚需”,而知道什么是自己知道的是打破认知的“刚需”。

你可能感兴趣的:(刚需-我这里刚好有你需要的(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