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9月9日新生报道,9月10下午,一个黑龙江的新生就来办理退学手续。
聊了一回,得知退学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觉得自己高考失败了,需要再拼搏一次,回去准备高复;另一个原因,尽管没有特别讲明,但按照我的猜测,可能是第一次离家万里,不太适应大学生活。
尽管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新生适应问题还是比较普遍存在的,表现的程度因人而异。
如何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实在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很多新生没把适应当成是一个问题,思想上不够重视,最后花了较长的时间才适应过来,有些可能还出了一些麻烦,甚至出了问题。最终导致大学没有一个好的开始,我们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适应问题,不可不重视。
个人认为,所谓适应,就是需要放弃一些你所习惯的,接受一些你还不习惯的新东西。
一、大学有哪些新特点
首先,生活环境更独立。###
很多新生同学都是在家长老师的庇护下长大的,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但是大学生活要求你必须自己独立面对各种事情,包括衣食住行交友学习等,很多时候你会为这个问题发慌:接下去该干嘛呢?怎么没人告诉我啊?适应生活环境其实不难,无需多少的技巧,也不需要多少的智商,只要重视承担即可,只要态度即可。
第二,学习方式更灵活。###
教材发下去的时候,新生们就在叫,书怎么那么多啊?!多?不多能叫大学吗?!
首先,课程数多了很多:每个学期的课程数,可能要比以前多很多,而且四年要学的科目,和高中比那简直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其次,上课进度快了很多,好多同学上了第一堂课后,那个瞠目结舌啊,这哪里是在讲课啊,分明就是翻书嘛!一堂课上掉四五十页的书,那是常有的事!
第三,怎么没有复习啊?哦,原来是到了期中和期末才有复习课!很多课程期中考都没有,知识掌握的怎么样?只有天知道。
第四,岂有此理,怎么会没有固定教室?上个体育课得骑着自行车跑大半个学校,不折腾啊?
第五,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晚自习的时候干啥的都有,这是大学吗?还有很多学习方面的问题。
第三,课余时间更自由。###
自由是个好东西,然而,对于没有准备好接受的新生而言,自由太多了,也不一定是个好东西。
以前课余时间不多,想打点球都东张西望,生怕老师看到,现在不一样了,爱打多久就打多久,怎么都没老师看到呢?!
晚自习的时候,作业都做完了,预习也预习了好多了(总不至于把整本书都预习完吧?),团学这两天似乎也没什么活动,那,该干点啥呢?
一下子拥有了那么多自由,都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还真不习惯!看样子,还是聊聊qq看看电影玩玩游戏吧。
第四,人际关系更复杂。###
以前的同学基本上来自同一个地区,地域范围很小,语言生活习惯等相差不大。
大学同学则不然,来自五湖四海天南海北,地域的差别,语言、文化、习俗、生活习惯、性格的差异,以及新的竞争关系等,都会导致人际关系复杂化。
第五,心理状态更起伏。###
来大学之前是万分憧憬,到了大学之后,发现理想和现实居然有那么大的距离,心情从珠穆朗玛峰直接跌到马里亚纳海沟,那个巨大的落差啊!
想当年是众星拱月,现如今只怕是星月之外那一抹淡淡的云朵,用上高倍放大镜还不一定看不到!
凭什么那个小胖子天天吃香的喝辣的用最好的手机,还开着豪车来上学,怎么我就买个二手自行车还要勒紧裤带好几个星期呢?
以前一听就明白的数学,现在的“极限”和“导数”怎么这么难理解?
以前大家都是哑巴英语,现在周围有好多同学都能够流利地和外教沟通交流。
落差彷佛潮水,日以继夜地冲刷着心灵,不跌宕起伏才怪!
其实还可以细分出很多新特点,不过这几块能适应好,其他的应该就不在话下了。
二、新生会出现哪些状况?##
面对这些新情况,新生会出现什么状况呢?从心理上讲,会出现如下几种状况:
第一是新鲜感和恋旧感。###
最初面对大学的时候,充满新鲜感,当新鲜感逐渐退却,对大学的失望和挫折感会开始占上风,这时就会出现恋旧感,给家里打电话的频率增加了,开始想念高中的同学了,周围的一切怎么都不像从前呢?
注意了,恋旧感是一种适应不良的表现。两种感觉交织在一起,让人无所适从。
第二是独立感和无依感。###
在新生还没有做好独立的准备的时候,独立就铺天盖地了,结果是束手束脚,无所适从,顿生无依无靠之感。
两种感觉相互交错,常常手足无措。
第三是自豪感和自卑感。###
以前觉得自己是前几,现在觉得自己是后几,老师同学不再关注我,一种失宠感油然而生,自卑的情绪开始沉渣泛起,出现自我否定,严重的同学开始消极对待大学生活,自暴自弃,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两种感觉交替出现,让人各种迷茫困惑。
还会有很多其他一些感觉,新生们很快就会有很多五味杂陈的体会。
三、怎么办?##
只有一个办法--面对现实,主动适应。
面对现实,就需要你清晰当前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可以回头看看前面提到的那些新特点,认识的越清晰,未知就越少,恐惧就越少。也可以和同学交流分享你所体会到的大学,讲讲自己的焦虑和迷茫,也倾听其他人的痛苦和不堪,这样你会在心理上觉得不那么孤单。千万不要闷在心里憋在怀里,那会让你发酵的。
主动适应,因为被动就适应不了,因为没有别人能帮忙适应。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考虑这个问题:观念、方法、行动。
第一、观念
观念层是最重要的,是最高的层次。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观念,决定了他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实践什么样的行动,最后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成就在观念层就已经决定了。
最重要的一个观念,我觉得要直面现实,放弃理想化的大学。来大学之前,可能在心理想了千百遍,也听说了千百遍,各种资讯在你脑子里构建了属于你的大学,那是理想化的大学。中学的老师可能会告诉你,想玩吧?去大学再玩!要打游戏吧?去大学再打!想谈恋爱吧?去大学再谈!你兴匆匆地来了,却发现大学并不是这样的,你会出现情绪。请把情绪收起来,大学就是这样的,残酷也罢,现实也好,你得接受。你需要欣赏大学的可爱可取之处,也同样要接受大学的让你不愉快的地方。别拿你的理想来挑衅现实,成本太高,犯不着。
第二个观念,是独立自主的观念。遇到一些事情,如果心里总是想着有谁可以帮我?有谁能够指导我?有谁能够督促我?那将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而且直接会导致你的依赖性。衣服破了,自己想办法缝补;银行卡被吞了,自己去银行办理相关手续;公交车上钱包被掏了,恐怕也没人能帮你追回来;生了些小病,也别抱怨怎么没人陪你去看医生。你们都拿到教材了,我怎么不知道?你们都已经交了四级考试报名费了,我怎么不知道?抱歉,该你知道的,凭什么你不知道!
第三个观念,你一定能独立地良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包括环境、学习、人际关系等。不是某个人讲的,而是概率统计的结果,退学是小概率事件。
第二、方法###
正确的观念,然后再需要辅以正确的方法。观念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解决“怎么办”。方法很重要,很多新生都没有意识到,总是毁灭性地暗示自己“我就不信这张旧船票就登不了大学的新客船!”
好比从温州到杭州,你可以走路,可以骑自行车,可以坐快客,可以自驾车,可以坐飞机,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花的时间不一样。快客相对于走路而言,那就是好的方法。
衣食住行都有方法,网络上有一个折衣服的方法,又快又好,可以下载来看看,你会发现,无论看起来多么简单的事情,总是有些人有方法完成的更好更巧妙。
学习更是有方法。就说学英语,学习方法铺天盖地,有辜鸿铭的背诵法,钟道隆的逆向法,李阳的疯狂法,韩国一个猛人提倡的听力法,种种方法不一而足,你要做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专业学习一定有更好的方法,这是一个基本观念。三人行必有我师,去问问老师,问问学长,看看论坛,学习别人的长处,形成自己的方法。这是“渔”的层面,不是“鱼”的层面。
我以前不太看重方法,总觉得方法是术的层面,离道有点远。后来尝试着去借了一本“记忆术”的书,看看是否真有好方法可以提高记忆力,书上的定桩法在我记忆班级花名册的时候就发挥了特别好的作用,不得不服。
一定要主动全面升级自己的各种方法,你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快感!
第三、行动
列宁同志说: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要。
有了观念,有了方法,如果不去执行,还是白搭,彷佛那群商量给猫挂个铃铛的老鼠一样,最后方案无疾而终。
唯有行动了,才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才能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人际圈子,形成具有自己个人特色的学业生涯规划。
当然,如果真的感觉不适应,很难受,可以找找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他们都可以给你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
四、结论与祝福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适应的快,比适应的慢好;适应的慢,比适应不了好。似乎残酷,但却真实。
祝福各位大一新生朋友,都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我是西瓜炒辣椒。
爱吃西瓜,甜,喜欢;偶尔吃辣椒,辣,需要;
想吃西瓜炒辣椒,喜欢+需要。
读完我的文章有收获,记得打赏、关注和点赞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