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电影坏电影

“那些让你感动的电影,如果另一些人看了同样感动到不能自已,那你们至少是可以对谈痛饮的朋友。而那些对你的感动不明所以无动于衷的人,你和他们之间,就有了一条界河。”

前文这个文艺而又矫情的论调,如今我着实不敢苟同。“我被感动”是一件私密个人的事,它与我当时的观影体验以及我过去的人生经历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以此来判定一部电影,实在有失公允。那么,如何才能算作好电影呢?

每年欧洲的三大电影节以及年底以奥斯卡为主的评奖季,都是电影权威们评选“好电影”的光荣时刻。“获奖”是无数电影人心中的梦想。但是,文化精英对于电影的意见就一定比普通观众的意见重要吗?当观众们争相观看一部电影,当电影票房达到十亿、二十亿美元的高峰,这难道不是对电影质量更好的支持吗?

到底谁更胜一筹暂且不论,好电影坏电影其实是有其客观标准的。首先,电影有其独立的语言。电影是以画面(镜头)的形式进行叙述和描写的,又以声音(对白、旁白、音响、音乐等)与画面结合、镜头与镜头的组接为基本特征。人们习惯把电影的这个特点,称之为“电影语言”。能否熟悉这门语言,能否运用得得当,而不是“词不达意”,能否讲得“珠圆玉润”“舌灿莲花”,这就是好电影与坏电影的区别。《大河恋》中,光影斑驳的树林间,交响乐与湍急的河水声交相辉映,年轻人握着鱼杆浸没在河川中央,细长的鱼线高高扬起,在空气里划出银亮华美的弧线,阳光穿透薄雾……这一切传递出一种专属于电影的美感。贾樟柯曾经感叹,如今电影的电视剧化愈发明显。观众已经习惯所有的信息都依靠对白传达出来。很多观众看不懂电影中最美妙的沉默,视觉传达的信息接受不到。有时候并非晦涩的电影,观众也说看不懂,其实是看不懂电影语言了。他说:这是电影和观众的双重退化,现在有谁能体会《那年夏天,寂静的海》呢?

诚然,“我被感动”一件极具差异化的事,但是一部电影的情感是否具有普适性却是评价电影好坏的标准之一。比如《城市之光》那个著名的结尾,随着镜头的推进观众介入卓别林的情绪世界,被他和买花女的爱情极大地打动。尽管这是一部三十年代的黑白电影,尽管这是两个边缘人的故事,但是它表达的爱的可贵,却是当下观众感同身受的。再比如杜琪峰的电影,在他的黑帮题材犯罪题材的外表下,包含的是我们作为普通人可以理解的情感——友情、义气、人情味、以及一种大环境下个人命运的无奈。

有一类电影拥有特定的形态,统称为类型片,包括情节片、战争片、警匪片等等,不下百种。尤其在美国和日本,几乎所有剧情分析均可按类型予以分类。那么在电影的工业体系下,就要求这些电影完成类型片应有的要素。比如战争片,要有令人震撼的战争场面,并强调勇气、袍泽之谊和阳刚坚忍。并且,在剧作模式上也要遵从一定的套路。《将军号》的导演Buster Keaton的所有喜剧长片都采用相似的基本模式:起先情色笨拙的巴顿,老是跌跌撞撞搞砸了与心仪对象——通常是位美女——亲近的机会。一天下来,他总是睡着了,孤独沮丧而又无精打采。可是次日醒来,又是一条好汉,再下来事事成功,而且通常是重复或与昨日的行动平行。这部精彩绝伦的《将军号》也没有例外:开场,第一场追逐,窃听到北军计谋解救女友,第二次追逐,战斗。整部电影分布二十六个情节点,第二幕中间是一个出乎意料的转折点,将喜剧动作带到另一新方向。本片推进得如此顺畅稳健,直到第二场追逐,早先的笑话再重复一遍,我们几乎难以察觉它是个完全对称的结构。

类型电影的主要缺点在于它们易于模仿,所以经常被贬为重复的老套。所以,“好”的类型片,往往是在已建好规范的形式上和艺术家个人的独特贡献上取得平衡者。古典类型电影中的世界黑白分明邪不压正,但今天大部分受尊敬的导演却以为这种观念过时而又天真,他们在道德上比较暧昧,而且对人类情况的呈现不那么有信心。《冰血暴》(Fargo)就是这样的一部侦探片,电影根据真实警员故事改编,女主角是明尼苏达州怀孕的女警官,全片以喜剧为主,但中间插入令人不安的残暴血腥。虽然凶案最后大白,但这个“快乐结局”却伴随着悲惨和悲剧的调子穿插其中,使我们分外同情。

“好”是一个非常集成的概念,除了上文提到的,它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一部电影要占多少“因素”才能成为一部好电影,却很难定论。坏电影中有时也要“好”的成分,好电影中同样会被挑出毛病。也就是说“好”既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

“好”的复杂性、综合性与独立性,意味着这个标准不是条条框框,而是一个尺度。任何人都可以在心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标准,这个标准会随着的阅片量和阅片经历的增加,而有所变化或者略有浮动,但这个标准对于个人来说应该是清晰而明确的。每个人的标准不同,无需强加他人,但可互相影响。回到之前的话题,文化精英和普通观众的分歧来源于“标准”的差异。观众们对于某部电影的追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接下来的电影生产,所以片方会看重观众们的意见,而那些只在影评人中间有口碑的电影,只能被市场抛弃。但值得一提的是,《大话西游》在上映时也曾遭遇票房惨败,十几年后这部电影被观众重新发现,成为了周星驰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可见,时代不同观众的口味也不同,那么对于定义电影而言,如何才能找到一些尽量不随波逐流的准则呢。毕竟,经典不是“拍”出来的,经典是沉淀出来的。这就需要精英们对于电影提出更多元的角度和更专业的意见。所以对于任何人而言,听一听别人的“标准”也许都是个不错的建议。

现在,再看看开头的论断,我想说,每个人对待电影的标准都是值得尊重的。只有哪些不能对电影持开放态度的人,我们之间才真正会有一条界河。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电影坏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