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个体》破4万,竟成为《得到》转型密码?

1

古典得到专栏《超级个体》破了4万人,我心算一下,大概用了5个月。

普通人可能关心这又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案例,而我在想,为什么古典的《超级个体》这么受欢迎?

我觉得这就是我和他最大的差距——他有提炼概念的能力

当年他写《拆掉思维里的墙》,他把“墙”这个词用得非常好,后来他出《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可能”两个字也是蛊惑人心的。与之对比的是我写给大学生的书,且不说内容写不过古典,就是书名《不要等到毕业以后》,我的书名就不如他的书名形象有光彩。

再说古典做的工作方向,叫“职业生涯规划”,加上了“生涯”两个字,职业规划就开始闪闪发光,大家都想找到自己生涯里面的高度、宽度、长度和温度。

而我做的工作方向,叫“PPT”,加上了“秋叶”两个字,“PPT”还是PPT,群众要的还是如何下载到免费模板。

2016年中,秦阳和我的新书《如何打造超级IP》出版,我们谈的“超级IP”,按我理解,其实和古典提出来的“超级个体”含义是很接近的。

结果是很多人问我们什么是IP?等古典的“超级个体”一出来,不用解释,大家都懂,但是此“个体”又不是彼“个体”,古典为“个体”赋予了新的内涵。

好的概念,能准确抓住一代人的敏感之处。

这种概念定义能力,我缺,我服。

2

坦率说,古典的《超级个体》出来是有争议的。

争议的点无非就是说普通人到底能不能成为超级个体?古典是不是在给别人灌心灵鸡汤?

我说过:

所谓鸡汤,是只给你方向,而不给你方法的内容;是只给你希望,而不指出坑在哪里。

按这个定义,古典的《超级个体》不像鸡汤,那为什么还是会有非议?

我觉得很大一个误会是——很多人以为超级个体是一个人。

古典自己也说:

超级个体他们应该是这样一群人:他们理解科技又深具人性,精钻一门又有通识,与组织紧密合作又不失独立;他们是一群自主,自驱也自我成就,成功又幸福的人。在他们身上,做自己不仅是一种态度,更加是一种能力。这个时代就需要这样的超级个体。

古典的超级个体看起来更接近罗振宇当初讲的“U盘式生存”,但我的理解是超级个体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很多人把超级个体理解为一个人的奋斗,我认为这是对超级个体最大的误解。

一个人自带流量,又自带产品,还自带运营属性,这样的全才到哪里去找?

有人说秋叶大叔你不就是这样的人吗?——好吧,就算我是,成为一个我这样的多面手容易,还是组建一个团队打造一个品牌更容易?

再退一步,是我一个人做一个品牌靠谱,还是我组建一个团队打造品牌更持久?

古典约我们在线下一起做《超级个体》讲座,是想吸引企业的中高层来听听超级个体们的声音,我相信很多企业主的想法是:

超级个体?做梦,你去做超级个体,我的公司怎么办?

所以矛盾应该是:企业欢迎超级个体吗?

似乎是不应该欢迎,但且慢,如果超级个体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有明确目标,战斗力爆棚的人呢?

更进一步,如果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标签,这个标签身份凑巧又可以归宿企业所有,那么企业是欢迎还是抗拒超级个体团队?

再进一步,如果一个企业拥有超级个体团队,那么他的竞争对手会遇到怎样的竞争压力?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我现在做的工作,就有点像给传统企业主出难题,我从一个人孵化出一个团队,我们整个团队打造一个叫“秋叶PPT”的学习品牌,我们希望从个人品牌到团队品牌,从团队品牌到企业品牌。

也许在个人品牌阶段,你们认为我是超级个体,但是到了团队品牌阶段,超级个体就不是一个人,未来到了企业品牌,也许我们的工作是让超级个体就是这个企业,一个可以自我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企业。

这才是超级个体的归宿吧。

但是这样自带创始人性格基因的超级个体,也许在消费升级的时代,更容易抓住一部分细分市场人群,引起追捧,最终逐步辐射到整个市场,拿下最大的份额,这也不是不可能的吧?

事实在,在内容创业领域,正在崛起的团队似乎都围绕着一个自带流量的强人展开,这也给人一个新的思考,这是一个趋势,还是在特定领域的一个现象?

不说淘宝大店上的网红,就说手机这样的传统行业,今天已经变得一点也不传统,他们的创始人变身IP,他们的广告代言人选一线明星,实体经济 + IP代言 + 互联网新媒体,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现实世界。

3

在内容创业领域,成为超级个体似乎也有不同的可能。

我并不认为我是超级个体,我认为我在努力成为超级个体的路上。

我觉得我的模式先是产品人,我最初的成功是写出了畅销书《说服力-让你的PPT会说话》,然后才带动了我的内训(还是产品),我的微博,然后是微信,然后滚动发展出更多图书和在线课程(又是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业务越来越多,又逐步建立了运营团队。

这个过程今天还是在往复循环,永无止境在改善。

我觉得新精英古典、行动派总监彭小六,也大致是这样的路线。

而像微信大号剽悍一只猫(猫叔)反而是先做大了自己的微信号,成为媒体人,再开始搭建运营团队,然后逐步孵化自己的产品(训练营),这又是一条路。类似的包括职场充电宝、选择自己这样先做大公号,然后孵化产品的团队。

而BetterMe城市大本营创始人陈慧敏,是做大了社群,构建了运营团队,逐步做大了自己的影响力,开始同时发展媒体能量和产品能量,也在构建超级个体的路上,类似的我觉得行动派也算。

当然也有平衡派,比如教主萧秋水,自带流量,自带产品,自带运营,一人三艺,小而美的模式也玩得开心。

成长路径从来都不是单一的,问题是你是否还不了解这个时代的新趋势,新现象,新玩法?

知道如何成为超级个体并不等于你就要去做超级个体,但是至少你可以评估,你是适合链接他们,还是成为他们,又或者是从他们的路径中收获自己的事业灵感。

4

不是每个人都想成为超级个体,那么普通人为何要关注超级个体?

在3月16日《超级个体》专栏文章21-4《该怎样学习一个专栏?写在超级个体破四万》中古典老师说:一个人要快速地成长,最关键的就是方向感和方法论。“方向感”来自开眼界,对自己的了解;“方法论”则是每个领域的更好方法,少走弯路。

很多人一直在努力,但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我同意好的努力是需要方法论的指导,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方法论,对于知识学习者,也许超级个体的方法论会给你最多的启发。

我和古典得到团队都有沟通,她们告诉我——古典想让《超级个体》成为得到上一个可以深度学习的专栏,通过古典声情并茂的声音演绎,精要的文字笔记,再配以精心设计的成长工具卡,系统性得帮助一个普通人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超级个体》破4万,竟成为《得到》转型密码?_第1张图片

这样说来,得到的野心就不是做一个专栏,而是开设一门课程,一门帮助普通人缓解知识焦虑,持续成长的课程,这大概也就支持了3月8号罗振宇说内容创业无非是教育、出版和传播三条路径,他要走“教育+出版”的路径。

古典的《超级个体》看起来是想通过展示超级个体们的成长路径,慢慢衍生为超级个体成长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架构,最终成为罗胖期待的解决这一代人的学习与焦虑的方法论。

所以现在关注《超级个体》,还有了一个重大意义,我们将看到如何把一个领域知识专栏变成一门职场成长规划课程的进化之旅,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作为同样在“教育+出版”模式上走了三年的我,我要饶有兴趣的观察下去。

好的学习,永远要先深入,再跳出,让我们用不同的思维去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多元。

来,一起围观,这一次,“罗胖+古典”的超级合体,到底会进化到哪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超级个体》破4万,竟成为《得到》转型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