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康塔塔》第156号:心酸心碎又不能自已

巴赫《康塔塔》第156号:心酸心碎又不能自已_第1张图片

去现场听音乐会和在家听唱片,都是预约音乐。通过电台听音乐,就是与音乐的缘分了,因为,你打开收音机调到古典音乐频道时,它正在播放哪个乐团或者哪个演奏家演奏的哪位作曲家的作品,无法预知,除非你订阅一份广播节目报用荧光笔醒目地将你想要收听的节目画出来——此法是否有一点太古典?

每天上午上班前,我都会赶去一家体育馆打40分钟的羽毛球,已经坚持了5年。从家开车到体育馆,大约需要15分钟,这期间,我通常会打开收音机听听新闻。那个早上,打开收音机后发现定格在了古典音乐频道,正欲调台,好听的音乐水一样漫进耳朵。

巴赫的康塔塔第156号。

在巴赫庞大的音乐世界里,康塔塔位列哪里?它当然只能望《马太受难曲》和《b小调弥撒》的相背,也无法比肩《歌德堡变奏曲》、《十二平均律》、《勃兰登堡协奏曲》、《无伴奏小提琴组曲》、《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等等规模显豁的作品。在民间,巴赫的康塔塔又没有《G弦上的咏叹调》那么被人熟知。但是,想要跪拜巴赫,他大量的康塔塔一定是我们绕不过去的音乐城堡。小品一样的康塔塔,要达到怎样的数量级才能垒成城堡?巴赫创作的康塔塔,可分类为宗教康塔塔、世俗康塔塔,数量惊人到拉开目录就能让我们瞠目结舌,通常都用“大量"来形容.


巴赫《康塔塔》第156号:心酸心碎又不能自已_第2张图片

康塔塔,意大利文,原意是歌唱,在17世纪初,康塔塔是一种单声部的戏剧性牧歌,用鲁特琴与通奏低音伴奏。17世纪后期,发展为分几个声部演唱,有些由宣叙调组成,有些则是一连串的咏叹调,当时分为室内演唱的世俗康塔塔与教会演唱的宗教康塔塔两种。第156号康塔塔,属宗教康塔塔,起初为声乐作品,所以有歌名,《我的一只脚已经踏入坟墓》。400多年过去了,我们已经很少听到人们用声乐来演绎它,而是用钢琴、大提琴、吉他等等器乐来告诉我们,巴赫的第156号康塔塔有多美。

我第一次听到这一首康塔塔,是通过我一位听了30年古典音乐的同学替我刻录的巴赫作品精选盘。这张唱片,夹杂在小提琴与双簧管协奏曲、第五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中,显得那么特别:它是完整的,它是由一种乐器大提琴独立完成的。尽管是完整的,且一唱三叹的演奏方式,也只用了不到5分钟就完成了,可是,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静地低声诉说的气质,让我一耳朵就记住了它!后来,在上海大剧院观看中国青年话剧中心演出《堂·吉诃德》,当堂·吉诃德拿着长矛大战风车落了下风而在舞台上徘徊时,钢琴声缓缓响起:巴赫的第156号康塔塔!哦,此时此刻堂·吉诃德对困境的无可奈何以及对自己理想的疑惑,没有什么音乐比这一首康塔塔更适合帮助他宣泄的了。

除了被用作配乐,通常这一首康塔塔都是三段式的演奏法,那天清晨去打羽毛球的路上遇到的它,一遍一遍缠绵悱恻,大提琴又故意选择了枯涩的演奏技巧,听着真让人心酸和心碎呵。好在,有钢琴伴奏,间或的“叮叮”声仿佛在提醒我,音乐而已。

就是音乐,总叫人不能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巴赫《康塔塔》第156号:心酸心碎又不能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