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记忆之吃葡萄

关于记忆之吃葡萄

想起很久以前做过的一个测试题:一串葡萄有好有坏,你会从最好的吃起?还是从最烂的吃起?我忘记了测试答案,却记住了两种主张。

有一种主张从最好的吃起,吃到嘴里的每一颗都是盘子里最好的,这种主张听着心情就爽!这种主张的人认为,从最烂的吃每一颗都是盘子里最烂的,口味不好,心情也差,反正这串葡萄是要吃到肚子里,当然要吃的心情爽一些,而且万一吃不完这一串葡萄,留下一些烂葡萄心里也就不遗憾了,还有,若是和别人一起吃的话,自己先从最烂的吃,好的岂不是永远轮不到自己?

但是另一种主张从最烂的开始吃,当然前提是不包括烂到不能吃的那些。这样的话,吃到嘴里的都比前一颗要好,并且还知道吃到的下一颗会比这一颗更好,这就叫吃着有劲头,活着有奔头!但如果是从最好的吃的话,葡萄的口味会一颗不如一颗,谁还吃得下去?而且,万一要是吃不完,好的还可以留到下顿继续吃,若是留下烂的在盘子里,只能倒掉,也不符合节约环保的宗旨。至于和大家一起吃嘛。既然能同吃一串葡萄自然是有些交情的,怎么能自己抢着吃好的呢?总要发扬风格把好的留给别人嘛!

我觉得很有意思,而且很想知道,若是让持这两种主张的人分吃一串葡萄会怎样呢?谁会影响谁?谁会说服谁?他们究竟是最佳拍档,还是冤家聚头?

我也曾留意自己是怎样吃葡萄的,发现自己吃的时候才不会有意识地挑好的或者烂的,只会揪住哪颗吃哪颗,原来生活并不像测试的那样简单,一分为二非此即彼,却是常常有第三第四甚至更多种的情况发生。而且,生活也不是一串葡萄,摆在盘子里想吃哪一颗任由你来决定。人往往没得选择,那串葡萄抓在一个叫命运的家伙手里,他丢过来哪一颗就吃哪一颗,没有参照和比较。

于是现实中常常上演这样的场景:当人们遭遇不幸痛苦挫折的时候,总以为这就是“最糟糕”的。但究竟什么才是“最糟糕”的却不是一个容易说清的问题。

想起李清照,当年她新婚独居,想念外地求学的丈夫是写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绝句,这样的句子非情之所至而不能为,当日饱受思念煎熬的李清照尝到了命运跑抛来的烂葡萄。待到后来历经离乱晚年寡居,“凄凄惨惨戚戚”之时,一抬头望见大雁飞过“却是旧相识”,忆起当年还可寄书遥递相思的情形,反而是一种甜蜜了吧?与李清照而言,命运就是个爱捉弄人的恶棍,抛来的都是两颗烂葡萄,没有最烂,只有更烂!可惜因为没有比较所以两件先后发生的事情同样煎熬了李清照的心,即使今日始知昨日不是最糟也是一种迟来的觉悟,因为昨日痛苦已受注定回不去了,倒是在相比之下更为今日的痛苦添了几分。

又如牛郎织女若不是像今日这般一年一会饱受异地相思之苦,而是遂了心愿生活在一起,难保不在柴米油盐中磨光了激情,磨出了抱怨,这感动人心的亘古爱情传说自然是没有了,倒是也许多一个整日里抱怨所托非人的怨妇。也是因为没得比较,人们常常以为到手的就是最糟糕的,而没有发生的另一种可能就是百般好千般强,才有了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态,总以为到手的就是最烂的,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

还有,我们也不能比较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对亡妻的思念和李清照的《一剪梅》中对丈夫的思念,两者又是那个更糟糕,因为坏事的发生有这样一个定律:只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才是“最糟糕”。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一方抱怨,另一方会说:“这不算什么了,我更惨啊!”巴拉巴拉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最惨,所以常常是自己的牙痛比别人的掉脑袋“更糟糕”,就像那个脑筋急转弯:问“青春痘长在哪里最不怕?”答“长在别人的身上。”

不过,好事情就不一样了。是谁说过,人们总在命运给与我们不幸的时候抱怨“为什么是我?”在好运来临的时候却不这么问。并且也常常觉得别人的比自己的好,目前的算不得什么应该还可以更好,得陇而望蜀。从中不难看出人性的贪婪,当然,换种说法,这叫对美好生活的奋力追求。

是“最糟”还是“更好”,其实关键在于心态,心态摆正了,心平气和接过命运抛来的每一颗葡萄,日子会好过很多。如史铁生在他的《病隙碎笔》中写到“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是对神明的不公。”

所以,吃哪一颗葡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时要懂得知足,记得微笑。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记忆之吃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