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头等大事。然而职场的吃饭却给人带来莫大的困惑。为什么?
一是“多”。随着社会的发展,吃饭变得越来越复杂,已从简单的维持生命演变成具有多项社会功能的载体,在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上将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场饭局既是上下级、亲朋故交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是生意对手间的谈判交锋,更是婚、丧、嫁、娶必不可少的礼尚往来。因此你请我,我请你,自然饭局就多。
二是“繁”。“繁”者礼节繁琐也。受中国传统酒文化的影响,有酒没菜不算慢待,因此吃饭就与喝酒联系在了一起,无酒不成礼!既然是“礼”就得按照“程序”进行。九十年代是喝酒的鼎盛时期,那时喝酒离不了划拳,比拼的是人的反应能力,不少人练就了一手好拳,酒场无对手,打通关从来不输。
后来划拳逐渐被唱歌取代,每逢酒场必请小姐,不少歌手曾经红极一时,大有名气,不仅提供歌唱,也提供其他服务,好多领导乐此不疲。
现在喝酒比较文明了,但提议、敬酒也是一道程序,基本把饭局变成了开会,每逢酒场都要从大到小轮流发言,目的很明确,就是让你多喝酒,因此每个人都得准备一套说辞,其实都是些子虚乌有,假大空一套,人人都是“灶马爷”,只说好不说赖,这是一般民间的宴请。
官场接待,哈达、银碗、草原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是民族礼节,入乡随俗,不喝对不起主人,因此几碗酒下肚,便晕头转向,不知天高地厚,轻者难以入睡,重者呕吐不止,既伤身又伤胃。因此酒场有个段子:“硬让肚皮开窟子,不让感情变裂子”。因此,喝坏风气喝坏胃,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居高不下,因酒殉职者也大有人在。可谓,人生就那几顿酒,谁先喝完谁先走。
八十年代后期,我接待过两个老外,那时刚开放,对外国人比较稀罕,当地以贵宾相待,由一名领导带队,亲自点将到旅游点接待,在场的人轮番上阵,老外难以招架,还没等一圈下来,一位当场兑现,害得服务员不停递毛巾。另一位怕丢人跑到外面呕吐,结果一头栽到两米多深的山药窖,我们找了好半天。晚上回来招待所就寝,据说这两人一晚上没离卫生间,差点喝出人命,闹出外交纠纷。
三是“谋”。大凡吃饭都有其功利性。看一个人常混迹于何类饭局,便可洞悉其兴趣、财富、身份、地位,透过饭局可看到饮食之道里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社会关系、人际规则和文化滋味。“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鸿门宴”都是历史上著名的饭局。现代人无缘无故的吃饭恐怕也很少。酒甘耳热之时,什么话都好说,什么事都好做。懦夫可以变成莽汉,寡夫可以变成说客。
据说有位乡领导到上面跑资金,席间领导说,你能喝一杯我给你一万,这位领导听后豁出命也得喝,于是乎一鼓作气干了三十多杯。后来这位领导也没食言,真的给这个乡拨款三十多万,这在八十年代是一笔不小的数字。由此,可见吃饭的重要。
后来由于招商引资的不断深入,应酬越来越多,好多领导深陷饭局分身无术。因此,各地都成立了专门的接待机构,把专供领导吃喝的部门也列入编制,配备了专职人员,专职领导,财政有专项拨款。这可能也是无奈之举吧。
酒色财气是人人都难以逾越的一条红线,因此就有“酒坏君子水坏路”一说。许多人想谋权、谋色、谋财……通过酒便可以问路、搭桥,甚至做媒。常听说某领导深谙其中的道理,因此一到酒场首先宣布,“酒话不算数”。但说归说,必定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这份人情债迟早还是要还的。
我们经常看到,国与国元首之间的接待,也就几个简单的菜!我们一些高层领导到学校、农村视察,同学生、农民吃盒饭、唠家常,这种方式的吃饭多么轻松愉悦。
本人也曾参加过一个德国老板的招待,非常简单。每人一套餐具,几片烤肉,酒水以啤酒为主,自由喝,主食几片面包,不敬酒、不劝酒。如果把这顿饭放到家乡,最简单不过的一顿便餐。但欧洲人就是这样,这是一种习俗,一种文明,一种文化。
近几年,在国立大学,年轻的学生们请客也开始尝试AA制,我们的餐饮文化也在逐渐改变,与世界接轨,这实在是一种莫大的欣慰,让人看到了曙光。所以,还是奉劝大家别把吃饭搞成负担,把简单搞成复杂!更不可把饭局搞成“谋局”!
职场困惑之会议
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