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在樊登读书会的一书一课学习了《幸福的方法》,我连续听了几遍感触颇深.......
《幸福的方法》这本书的作者泰勒·本·沙哈尔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讲师”和“人生导师”,他开设的《积极心理学》课程被哈佛学生推选为最受欢迎的课程第一名。
一、“幸福”可以被定义吗?
提到幸福这个词,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很虚,因为它难以被描述,究竟什么样的状态才是幸福?什么样的状态是不幸福?幸福的人会一直幸福下去吗?不幸福的人也会一直不幸福下去吗?
如果一个人买奖票中了500万,你认为他的幸福感能持续多久?多久以后他的精神状态会回到中奖之前的水平?是1个月? 还是半年或者1年?
如果一个人因遭遇意外车祸致残,你认为他的不幸感会持续多久?多久以后他的精神状态会回到车祸前的水平?是1年?还是3年或者更久?
心理学家飞利浦.布里克曼和他同事的研究表明,买奖票中大奖的人在短短1个月内就回到了他们之前的幸福感水平,而因车祸致残的人也在1年的时间内就回到车祸前的精神状态。
以上事例可以总结出这么一个道理:幸福与一个人的身体、财富、社会地位等外在状态无关。幸福跟对快乐的感知能力有关,它可以通过训练来提升。
二、什么样的人生更容易拥有“幸福感”?
在《幸福的方法》这本书里,作者根据时间轴(现在/未来)、幸福感(幸福/不幸福)把人生模式分为四类,他们分别是:
(1)享乐主义型:这类人更看重现在的幸福,不太在意未来的幸福。他们更看重短期的利益和收获,喜欢逃避痛苦和压力,不愿意很努力,得过且过。这类人的幸福感来的快,去的也很快,例如网络游戏上瘾的人,例如夜夜笙歌及时行乐的人。这类人以舍本逐末的方式的追求幸福,这样的幸福不会长久。
(2)虚无主义型:这类人既不看重现在的幸福,也不在意未来的幸福。他们不认为自己的生活还能有什么改变,除了抱怨、沮丧、郁闷,似乎做不了其他有用的“抗争”。例如抑郁症患者,这类人沉浸在不幸福的状态里出不来,或者说已经习惯了不幸福的状态,丧失了对幸福的感知力。
(3)忙碌奔波型:这类人往往看重未来的幸福,而不太在意当下是否幸福。呵呵,我们绝大多数都是此类人。中国的古诗词对学子们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对成年人说: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外国也有类似的鸡汤:No pains,no gains!都是让我们对眼下的状态忍辱负重,以期待未来的荣华富贵,美好生活!随便去一线城市看看那些拼命工作的上班族,再去重点高中看看那些拼命学习的学生,里面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为了“未来的幸福”而“负重前行”,整个过程并不快乐,事实上未来也不能变得幸福。
(4)感悟幸福型:这类人既看重现在的幸福,也看重未来的幸福。他们对于自己的目标很清楚,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情(意义),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也很开心,而不仅仅是为了目标实现的那一刻,所以更容易坚持行动下去。这种状态在佛学中称之为正念生活。即感知当下的每一个快乐,这类人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和目标实现的那一刻都会很快乐,拥有较强且持久的幸福感。
作者说,幸福应该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快乐代表现在的美好时光,而意义代表的是未来的利益,只有确立一个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因为当我们在追求这样的目标时,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喜悦的感觉,这种幸福感来自于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
三、“感悟幸福型”的人生就像小学生郊游
想象一下,当老师在班级里宣布说,明天我们要去附近的某某景点郊游啦。小朋友们肯定一下就炸开了锅,开始兴奋地跟同学们讨论开来,你看,还没开始郊游就兴奋地不得了,甚至晚上会兴奋地睡不着觉。直到郊游回来的晚上,还会兴奋地跟爸爸妈妈讲今天的各种经历…...
同样是春游,成年人就很难有小孩子这样的快乐感,因为成年人会考虑“春游去的地方是否值得一玩”,“春游时同伴中有自己不喜欢的人”,“春游耽误了什么什么事”等等与春游无关的很多事。
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既注重现在幸福,也关注未来幸福”的状态。
想让你的人生充满“幸福感”,就把每个阶段的目标都当成一场郊游,为你的目标而感到兴奋,也为你的过程而感到快乐,更能深深懂得你坚持这么做的意义,还很愿意跟别人分享你内心的喜悦和真实感受,这才是真正活在当下。
四、“幸福的方法”是什么?
前面已经阐述了,幸福是一种能力,幸福的状态应该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弄清楚了这2点,关键问题就来了,怎么掌握“幸福”这个能力?怎么找到“快乐且有意义”的目标?
第一,记录自己的生活,制作幸福指数表。
把你一天经历的活动都记录下来,给他们分配【快乐】和【意义】指数,每项都是5分满分,然后两者相加,就是你今天在这项活动中收获的【幸福指数】。
每天花一点时间记录下当天的生活,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幸福模式。比如,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那些在未来会获益但我们并不享受的事情上,或是做了太多既没有意义又不快乐的事,还感受到一阵阵的空虚,根据这些表现,我们是不是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做一些修正的规划。它就像一面镜子,非常真实地照出了你的【生活模式】和【幸福导向】。
第二,用MPS的交集,找到让自己快乐且有意义的目标。
所谓MPS分别指的是意义(Meaning)/快乐(Pleasure)/优势(Strengths)。
我觉得做哪些事很有意义?我做哪些事情会觉得很快乐?我做哪些事情比较有优势?
找到三者的交集处,就是你比较容易找到幸福感的目标。
其实这个模型类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三叶草模型,目的是帮助你更好的认识自己。关于这3个问题,我们可以经常自问和反思,每个阶段思考的答案都不尽完全相同,但是随着不断的实践和得到的反馈,有一个答案逐渐变得稳定而清晰,这就是我们觉得很有意义,做起来也觉得很快乐,并且自己也擅长的事情。
作者还介绍了很多其他方法,比如感恩、冥想等。记录生活,制作幸福指数表,是一种被动的反馈,即让生活现状告诉你,你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而MPS的三个交集,则是一种主动的探寻,认真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擅长什么,这2个方法刚好可以互补,相互检视。难的部分是思考,更难的是坚持思考和坚持检视自己,
吾日三省吾身:我觉得做哪些事很有意义?我做哪些事情会觉得很快乐?我做哪些事情比较有优势?
俗话也说:“人心不足蛇吞象”,我们可以有欲望,但是不能成为欲望的奴隶,否则你摆脱不了得不到之苦。这样的人是很难有幸福感的。幸福是口渴时,一杯清泉;幸福是悲伤时,有人听你倾诉;幸福是快乐时,有人一同分享......
幸福是一种有方法可以练习的能力,保持正念,享受当下,让我们做一个现在幸福,未来也幸福的人!
最后奉上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