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杀死猫?

好奇心杀死猫其实是源于西方谚语:Curiosity killed the cat. 西方传说猫有九条命,怎么都不会死去,而最后恰恰是死于自己的好奇心,可见好奇心有时是多么的可怕! 在很多西方人眼里,猫 (cat)是好奇心(curiosity)和神秘(mystery)的象征。 当人们讲Curiosity killed the cat. 时,其实不是真的讲好奇心把猫杀死了,而是说好奇心可能使自己丧命的喔! 自然啦,在实际的用法中也并没有丧命那么严重,但起码是告诫人们好奇心要有一定的限度,否则危险。

生活中因为好奇心而将自己置于险地的情况比较常见,最常见的就是看热闹,结果被“热闹”所伤,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为了你的安全,请抑制你的好奇心”等诸如此类的话。



8月20号,家里的鱼做的不错,这个吃的时候就贪了几口,而且吃得快乐点,然后就不幸的被鱼刺扎在嗓子。这个时候爱人说,赶紧去医院吧,我觉得问题不大,就想起尝试下那些“偏方”到底管用不?

第一方:灌了两大口醋,可是,醋喝了,半小时过去了,刺依然如故,没有向人们所说,软化掉就没事了。

第二方:在醋里面蘸点馒头,然后再吃,满口满口的吃,也许就能够把刺给粘下来,沾到到肚子里消化掉。然后,开始尝试,先将醋倒了碗里,然后把馒头,泡在醋里,强忍着不适,吃了一整个馒头终于,我放弃了这种想法,没有效果呀。

第三方:吃橘子,吃苹果,吃梨……

过了2小时,我放弃,没有尝试网上说的烫菠菜。

这点好奇心让我白白遭受了3个小时的煎熬。


然而是否因此就要不断的抑制我们的好奇心呢?是否应该怕孩子出现各种危险,禁止孩子做这个做那个呢?

最近跟读《好奇心》这本书,有了很多有意思的发现,分享给大家。

第一啪:好奇心的分类

好奇心有两种,一种叫消遣性好奇心,另一种叫认识性好奇心。

顾名思义,消遣性的好奇心表现在对事物无止尽地喜新厌旧上,比如我们会被网络上很多的标题党文章给吸引,这个利用的就是人们的好奇心,“99%的人都不知道的健康死穴”,里面到底会写什么呢?人们在这种消遣性好奇心的驱使下,会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所获也比较少。

而认识性好奇心,则主要是一些较为深度的好奇,也是这本书要重点讨论的一种。

认识性好奇的满足就会比较长久,《精进》一书中提到,有些东西是长半衰期的,有些东西是短半衰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都有收益,但是两种满足的半衰期不同。

如果你对认知和世界的真相有真正的渴求,这种渴求驱使你通过不断深入让自己变得更好,同时也是需要真正付出努力去刻意练习的,这就是认识性好奇,也是和消遣性好奇的本质区别,所以也可以这么说,看到这里的,都对世界有着认识性好奇。

如果让我用一个比喻来概括:消遣性好奇让我们想知道山的另一边有什么,而认识性好奇让我们在另一边有能力活下去。


第二啪:好奇心的产生

我们常说,调皮捣蛋的孩子往往会更有出息,虽然没有严格的科学依据,但经验主义的“大数据”往往是这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调皮捣蛋的孩子探索能力往往较强,所谓的调皮捣蛋,其实就是一个探索世界和探索相处边界的过程,哪怕是恶作剧。我告诉你不能这么干,我偏要这么干,你能把我怎么样,你真的会打我,好,那我下次程度稍微轻点你还会不会打我,它是一个双向的动态过程。

孩子的大脑一开始是没有像成人一样的复杂算法的,他们像动物一样依据本能行事。然而他们会在收到世界给他们的反馈之后,慢慢因为趋利避害而建立起一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规则,这个规则是需要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依靠探索去慢慢建立的,这其中有两个重要的目的,第一个是形成的算法,所以我们赞美和惩罚孩子都要十分小心,因为一不注意,孩子的算法就错了,后期要改,除非遭逢巨变;第二个就是上面提到的探索的能力。

我们很喜欢那种说不能做就不做了的孩子,因为此时我们有控制权,我们讨厌上面这些不停探索跟我们的相处边界的孩子,他们让我们觉得头疼。事实上,是很多成人对自己的边界都认识不清,于是看到这些不停踩界的孩子不知该如何对待。

两种孩子长大以后,少有探索能力的永远是顺从规则的,而有探索能力的则会发展成两个极端,一个是从小在探索和反馈中被正确的界限感培养成具有独立精神的人,另一个是在探索和反馈中接收到了错误的反馈,从而成为了骄纵的人。

看到这里,如果你有孩子,你会怎么做?让她做个乖宝宝,还是鼓励她探索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奇心杀死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