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得了炕头,登得上红楼

尽管也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但我对一些铁岭方言还是深表懵圈:比如五了号疯、五五圈圈、虎个啷叽、默默三丢、精心八印儿、猴头八相、肥粗二胖、细不连天、离了歪斜等等,有的能蒙个大概,有的干脆只剩下讨教了,但大多问了还是不明所以,因为有些方言还真是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根本翻译不出准确的意思。

虽然年少即进京,又听了、说了10几年的京片儿,但“铁哥”仍然一肚子的铁岭方言,听他说话是一种快乐,比如:别慢腾腾的,沙棱地;别吭哧瘪肚的,敞亮点!......别人笑得合不拢嘴,可他却是一脸的一本正经。铁岭人的幽默不是装腔作势,而是骨子里的,是不期而至的,是信手拈来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铁岭地广人稀,素有“辽北粮仓”之称,农民吃饱穿暖没有太大问题,所以冬天大家也不出去找活干,就窝在家里“猫冬儿”。白天没事情做,常常弄个火盆,在土炕上盘着腿围坐一圈,唱二人转,讲故事,说笑话。你一句我一句,互相逗乐。时间长了,就成了故事。

铁岭方言虽然来自于田间炕头,但却是一部中国瑰宝级的文学巨著《红楼梦》里引用最多的方言。因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关外祖籍是铁岭,后四十回作者高鹗是铁岭人,所以《红楼梦》中诸多方言词语与铁岭方言契合。《红楼梦》中的语言极为丰富,有高档次的诗歌,也有不上档次的方言。有人作过粗略统计,《红楼梦》中的方言有几百个词语,其中铁岭方言超过百句以上,亦即《红楼梦》中所说的假语村言,比如今儿、倒仰、抖搂着、何苦来、老天拔地等等,是这部文学巨著中最生动的内容。

曾经,铁哥提出个构想:让公司的员工学习铁岭方言,用最生动、鲜活的方言接待全国的客人,让他们感受铁岭文化的内涵。这种构想是极好的,只是为难的地方是:是用田间地头火车站使用频率最高的铁岭方言呢?还是用《红楼梦》里引用的华丽丽的铁岭方言呢?

其实这是个问题也不是个问题,大俗即大雅,两者相辅相承。

再大胆些设想:在未来的幸福小镇众筹个方言擂台,用O2O的方式来个各地方言大PK,铁岭方言守擂,那种鸡同鸭讲的场面,和二人转双剑合璧,欢乐一定爆棚!

才下炕头,又上红楼,这铁岭方言,没谁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下得了炕头,登得上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