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公公的“小目标方法论”走红了,但我感觉是王健林团队有意而为之,因为按照王健林的做事风格似乎一切都要掌控,最近“非严肃”新闻接连不断,难说不是公关团队的套路。
因为万达正在快速从地产进入消费领域,消费领域就得有人气、流量,除了王思聪之外,王健林似乎要将自己打造成一名“一本正经”的网红,这其实也是差异化竞争。
关于小目标,曾经有一个很鸡汤的励志故事(但据说是杜撰的):
1984 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经验。 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这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我一个朋友还真信了,于是他把这个“小目标方法论”应用在自己健身的计划中:Step 1.减脂 →Step 2.增肌 →Step3.塑型。
同时又在3个Step中具体再细分小目标,例如Step.1减脂:
控制摄入,均衡饮食:设置明确的每天摄入热量值,以10天为一个单位进行测量(体重、体脂、身体部位的围度等),设定每10天为一个周期的小目标。
力量+HIIT运动:设置明确的训练计划(其实,有没有发现,训练计划是最有效的小目标系统,特别是一些历经时间验证的训练计划,例如T25、insanity等等。)
……
然后,盯着每一个小目标去走。然后,他就变成了这样:
2个月这样的变化真的震惊到我了!
我们无数人无数次的下定决心要减肥、要健身,可是然后呢,结果就是没有然后……
我想这其中有两个点值得留意:
一是驱动因素。
每个人都会有很美好的愿望,这是“牵引力”(拉力),把我们往好的方向牵引,但同时又有一股“阻力”随时在将我们拖回到过去习以为常的“舒适圈”中。
例如,你制定好了一个从明天开始的晨跑计划,计划每天晨跑30分钟,当早上闹铃一响你应该起床去跑步时,这个时候耳边就会出现两个声音:
一个声音说“快快快,起床啦!我们说好的跑步呢?”这个“牵引力”驱动着你努力的想睁开沉重的眼皮。
另一个声音说“哎呀,着什么急嘛!再睡会儿,再睡会儿!跑步晚上不也可以跑嘛?回笼觉最舒服了哟!也不差这一天跑步的!”这个“阻力”又努力的将你快要撑开的眼皮和意志再次“打压”下去。
两股力量在较劲,你也就在它们的较劲中舒舒服服的“沉睡”下去。
谁能取胜,取决于自己的驱动因素,即做这事的意义。例如上面这哥们,他的驱动意义是“减肥的动力有多大取决于要撩的女神有多美”,恩,还真是非常的有意义。
二是正确的方法。
我每次去健身房的时候都会碰见一个胖girl,她真的很努力的在减肥,因为我每次去都会碰见她,问问其他人,似乎也都会碰见她,似乎她每天都去健身房。
我们跟一次团操课程例如莱美搏击就已经累得不行,可她能连续跟两节,而且每次都站在第一排正中的位置,教练们都很熟悉她。
她真的很努力的在减肥,可是我们大家发现半年下来她几乎没变。
因为她的方法错了,以为减肥就是加大运动量就行了,我们做一节,她做两节甚至更多。但有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并不是加大运动量就可以减肥的,减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饮食、力量训练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所以,她也许应该像上面那位朋友一样,设立一个计划,设立一系列的小目标,而不是盲目的大干快干。
我们往往习惯于设立一个宏大的目标,或远期目标,但很多人就因为目标太远大而吓到了,或者觉得反正还有那么多路程要走,那就不差这一天、这一步,以为只要方向对,以为只要出发,就一定能到达。
而小目标的靠谱就在于对大目标的分解。分解后,有了阶段目标的紧迫感的同时,在小目标不断达成后给自己正面的刺激。为什么那么多人热衷于在Keep中晒照、在微信朋友圈晒进度,也是这个理儿。
远不可及的目标会摧毁大多数人的意志,因为无法被感知。无法被感知,就容易泄气。
为了实现大目标,需要找到若干的跳板。
我自己做鱼叔说微信号,第一个小目标是坚持一周三更,第二个小目标是拿到原创,第三个小目标是订阅用户达到1000。为了这些小目标的达成,我快速调整“打法”,互联网管这叫“不断迭代”。每一个小目标的达成都给我正面的感知和刺激。
最近,我刚聊过一位候选人,他本科学习英语,毕业误打误撞进了商务部工作,在国家级部委的工作开阔了眼界,也发现英语仅仅是一个工具,还需一专业学科傍身,于是第一阶段的小目标出现,拿下法律硕士,于是集中火力两年攻下法律硕士。
再进一步,接触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人,萌发去留学的念头,于是再次定下小目标,拿下美国名校金融硕士。
金融硕士毕业后顺利成长进入华尔街投行,小目标在知名投行干五年,再转战内资投行升职加薪,目前年薪百万美刀。
类似的故事还蛮多的,从某个方面也验证了首富“加持”的“小目标方法论”算是一个靠谱的、正确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