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选择反而更幸福?

这两天吴军老师在《硅谷来信》专栏中聊了他对选择和幸福的看法。

缺乏选择反而更幸福?_第1张图片

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印度人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跨国公司中担任高管的人比中国人甚至本土美国人多?

最主要的原因是印度人缺乏选择,印度很穷,当印度人到发达国家之后,几乎不可能选择再回到印度(除非他是印度贵族),并且印度女性婚后常常不上班,所以印度男人只能把心思全放在事业上,这样的专注死磕使得他们的成功几率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大。

为什么印度人的婚姻幸福感很高?也是因为缺乏选择,印度到现在都不是自由恋爱,而是父母包办婚姻,印度有非常复杂的种姓制度,从贵族到“贱民”分为很多个层级,印度人并不觉得把人按高低贵贱划分阶层是落后的表现,相反这种种姓观念深入人心,他们找配偶仍然需要双方门当户对,高种姓的人找配偶的选择余地特别少,因为高种姓群体在人口总量上就占少数,所以一旦结婚,基本就是从一而终了。婚前没太多接触,会不会导致婚后生活不幸福?权威的调查显示是不会,他们对自己的婚姻满意度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

这跟中国古代的状况很相似,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古时候因为这种形式结婚的夫妻们的婚姻幸福感高不高我们无从得知,毕竟那时候没有权威机构的抽样调查。但是,现在成年人的婚姻幸福感很低,我们是明显能感觉到,真实数据也显示中国夫妻的离婚率13年连长!现在的人选择太多了,结婚之前海誓山盟,过几年可能发现自己又爱上了其他人。

这种没有选择反而会让人更幸福的情况,我第一反应就想到了“看电视”。

小时候的电视就那么三五个频道,但是我们都看得很起劲,一个频道看一整天,甚至连看广告都全神贯注,当时的感觉就是有电视看真是一件幸福的事,一点也不会因为频道少节目少而沮丧。

另一个让人感觉幸福的原因是,那时候通常都是一家人一起追一部剧,西游记、霍元甲、新白娘子传奇、包青天、射雕英雄传…我们和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围坐在一起,讨论剧情、吐槽坏人、感叹主角坎坷的命运、一起笑一起哭,满满的都是回忆。这些电视剧之所以让我们现在都很怀念,除了剧情本身很精彩之外,也因为承载了太多关于家庭的温馨回忆。

后来数字电视兴起,有多达数百个频道,各种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和新闻栏目也越来越多,但是大家普遍的状态是拿起遥控器从1按到100,也决定不了到底要看哪个,本来是为了放松自己而看电视,最后反而弄得很焦虑,而且现在几乎不存在一家人一起从头到尾看完一部剧的情况了,即使聚在一起,也是各自拿着手机刷,越来越难有情感上的共鸣和交集。

生活中很多做生意的商家也采用了“不给选择”这一策略。

从前的诺基亚手机为了满足不同人的需求,会设计几十上百款手机让人选择,现在的手机厂商只出个位数的几款手机,效果却更好,客户满意度更高;肯德基、麦当劳这种快餐餐厅也是这样,每个种类的食物只有有限的选择,甚至还推出不同组合的套餐,进一步降低客户的选择成本,太多选择会让人不知如何选择,降低人的满意率。

平时去小吃店吃饭,只有十几种面类,我们马上就会选出自己想吃的,如果种类多达三四十种,有汤面、有炒饭、有米线、有米饭套餐,菜单上密密麻麻的一片,我们就会陷入选择困难的境地,总觉得这个也会好吃,那个也会好吃,不知道选择哪个好,即使最终选择了其中一种,吃了一会儿也多半会后悔:唉,味道好像一般,还不如选刚才那个了,也许会更好吃。最后吃的很不开心,也可能以后再也不去那家店了,太多选择对客户和商家都有伤害。

这种“不选择”的艺术对我们的个人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1. 不给自己太多选择

现在很多人都想做斜杠青年,都在刻意学习多种技能,演讲、设计、写作、拆书、摄影、思维导图、社群运营…说实话,在网上免费或收费教授这些技能的个人和机构其实特别多,这就导致大家有了选择困难症,不知道挑选哪个学习渠道,有的人一直在对比挑选最好的渠道,导致迟迟没有行动;还有人同时参加了N个学习社群,结果疲于应付无疾而终。

学会做减法,假设自己有且只有一两种选择,没有其他干扰项,没有退路,一心一意的坚持下去,最终收获肯定更多。

2. 不给别人太多选择

同学聚餐,不要问大家下周几有时间,咱们聚一下,这样会发现永远也聚不上。即便最后投票少数服从多数,那少部分人也会感觉自己没被重视,心里有埋怨。

最好的方法是,班里的核心同学商量一个固定日期,比如下周五晚上,然后对外公布,没有选择,就定在周五,毕竟没有任何一个时间能保证同学们都有空。这样大家的心思就放在协调时间和积极准备上,如果某个同学有事和这个聚餐时间实在有冲突来不了,他更多的也是遗憾,不是抱怨。

少就是多,“不选择”的生活,会更轻松、更高效。

你可能感兴趣的:(缺乏选择反而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