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卷】16《诗经‧召南‧甘棠》:甘棠遗爱(郦波:中华诗词课)

甘棠

蔽芾(fèi)甘棠,勿翦勿伐,召(Shào)伯所茇(bá)。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qì)。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shuì)。

《甘棠》,三章,章三句。

注解

“蔽芾”:小貌。(《群经治要》卷三) ,按《说文》蔽蔽:小草。释诂:蔽,微也。

芾:正字按王先谦考证当作“茀”(音弗,fú),指杂草太多而导致道路阻塞。

“甘棠”:杜也。(《群经治要》卷三),即杜梨。

“苃”:草舍也。(《群经治要》卷三)

败:毁坏。

憩:本作愒,音同。休息。

拜:鲁诗、韩诗皆作“扒”,擘的通假字,用手劈开。

方玉润《诗经原始》说:

“他诗练字一层深一层,此诗一层轻一层,然以轻愈见其珍重耳。

全诗三章,每章三句,全诗由睹物到思人,由思人到爱物,人、物交融为一。对甘棠树的一枝一叶,从不要砍伐、不要毁坏到不要折枝,可谓爱之有加,这种爱源于对召公德政教化的衷心感激。而先告诫人们不要损伤树木,再说明其中原因,笔意有波折亦见诗人措辞之妙。

召公奭(shì)

召公奭,姬姓,名奭,是周武王的同姓宗室,食邑于召(今陕西歧山西南),谓之召公,又称为周召公、召康公或召伯。又因其受封于燕国,称燕召公。召公奭是后来燕国和召国的始祖。

《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召公奭曾辅助武王克殷,被封于燕(今河北北部),都城在蓟(今北京),但并未前往,由长子克前往就任。而他自己留在召国(今陕西歧山西南)。

召公奭是周初活跃时间最长的政治家,历经文武成康四世,周成王时,位列三公,担任太保的职务,他和周公旦把周朝一分为二,陕东(今河南省陕县以东)由周公管理为东伯侯,陕西由召公奭管理为西伯侯。他多半在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朝廷理政,治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

传说召公奭曾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听讼,后世思其人而敬其树。《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就是描述这个故事,也留下“甘棠遗爱”的成语典故。

毛诗序:“《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

鲁诗说

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甘棠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齐诗说

召公,贤者也,明不能与望圣人分职,常战栗恐惧,故舍于树下而听断焉。劳苦身体,而后乃与圣人齐,是故周南无美召公而召南有之。

朱熹《诗集传》云:

“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

其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而不忍伤也。”

管蔡之乱

又称三监之乱或武庚之乱。是西周初,故商畿地区(今河南省安阳市附近)的三位贵族叛乱的事件,为中国第一个宗室之乱,周武王逝后,周成王年少登基,周公摄政,管叔和蔡叔不服,于是散播周公有意夺位自立的谣言,并联同武庚和一些小诸侯起兵叛变 ,周公也发动了周公东征,斩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将霍叔废为庶人,平定了三监之乱。

周朝武王克殷后并未消灭殷商势力,为了巩固政权分商朝京畿为三部分,设三监监督商朝遗民顽军,实行军政殖民统治。三监的具体君主及领土,说法不一。

一说为纣王子武庚和武王弟管叔、蔡叔;另一说为武王之弟管叔、蔡叔、霍叔,在商都朝歌附近武装,共同监护武庚的领土。

一般认为三监之地域:朝歌以北地区为邶,由霍叔监管;朝歌以南地区为鄘,由蔡叔监管;朝歌以东地区为卫,由管叔监管。

前说出现较早,后说较为通行。

《诗经》中的二南

《诗经》中的《周南》《召南》(简称“二南”),周南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域,召南是召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域。

《楚风补•旧序》曰:“夫陕以东,周公主之;陕以西,召公主之。陕之东,自东而南也;陕之西,自西而南也;故曰‘二南’。系之以‘周南’,则是隐括乎东之南、西之南也”。

朱熹在《诗集传》中称:“周国本在禹贡雍州境内岐山之阳,后稷十三世孙古公亶甫始居其地,传子王季历,至孙文王昌,辟国浸广。于是徙都于丰,而分岐周故地以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邑,且使周公为政于国中,而召公宣布于诸侯。于是德化大成于内,而南方诸侯之国,江沱汝汉之间,莫不从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先秦卷】16《诗经‧召南‧甘棠》:甘棠遗爱(郦波:中华诗词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