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5即Message-Digest Algorithm 5(信息-摘要算法 5),用于确保信息传输完整一致。是计算机广泛使用的散列算法之一(又译摘要算法、哈希算法),主流编程语言普遍已有MD5实现。
将数据(如汉字)运算为另一固定长度值,是散列算法的基础原理,MD5的前身有MD2、MD3和MD4。
1992年8月Ronald L. Rivest向IETF提交了一份重要文件,描述了这种算法的原理,由于这种算法的公开性和安全性,在90年代被广泛使用在各种程序语言中,用以确保资料传递无误等。
MD5由MD4、MD3、MD2改进而来,一度主要增强算法复杂度和不可逆性。
MD5一度被广泛应用于安全领域。但是由于MD5的弱点被不断发现以及计算机能力不断的提升,现在已经可以构造两个具有相同MD5的信息[2],使本算法不再适合当前的安全环境。目前,MD5计算广泛应用于错误检查。例如在一些BitTorrent下载中,软件通过计算MD5和检验下载到的碎片的完整性。
MD5较老,散列长度通常为128位,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提高,找到“碰撞”是可能的。因此,在安全要求高的场合不使用MD5。
2004年,王小云证明MD5数字签名算法可以产生碰撞[3]。2007年,Marc Stevens,Arjen K. Lenstra和Benne de Weger进一步指出通过伪造软件签名,可重复性攻击MD5算法[4]。研究者使用前缀碰撞法(chosen-prefix collision),使程序前端包含恶意程序,利用后面的空间添上垃圾代码凑出同样的MD5 Hash值。
2008年,荷兰埃因霍芬技术大学科学家成功把2个可执行文件进行了MD5碰撞,使得这两个运行结果不同的程序被计算出同一个MD5[5]。2008年12月一组科研人员通过MD5碰撞成功生成了伪造的SSL证书,这使得在https协议中服务器可以伪造一些根CA的签名。[6]
MD5已经广泛使用在为文件传输提供一定的可靠性方面。例如,服务器预先提供一个MD5校验和,用户下载完文件以后,用MD5算法计算下载文件的MD5校验和,然后通过检查这两个校验和是否一致,就能判断下载的文件是否出错。
MD5是输入不定长度信息,输出固定长度128-bits的算法。经过程序流程,生成四个32位数据,最后联合起来成为一个128-bits散列。基本方式为,求余、取余、调整长度、与链接变量进行循环运算。得出结果。
是 XOR, AND, OR , NOT 的符号。
1. Introduction
MD5算法是一种消息摘要算法(Message Digest Algorithm),此算法以任意长度的信息(message)作为输入进行计算,产生一个128-bit(16-byte)的指纹或报文摘要(fingerprint or message digest)。两个不同的message产生相同message digest的几率相当小,从一个给定的message digest逆向产生原始message更是困难(不过据说我国的某个教授很善于从message digest构造message),因此MD5算法适合用在数字签名应用中。MD5实现简单,在32位的机器上运行速度也相当快,当然实际应用也不仅仅局限于数字签名。
2. MD5 Algorithm Description
假设输入信息(input message)的长度为b(bit),我们想要产生它的报文摘要,在此处b为任意的非负整数:b也可能为0,也不一定为8的整数倍,且可能是任意大的长度。设该信息的比特流表示如下:
M[0] M[1] M[2] ... M[b-1]
计算此信息的报文摘要需要如下5步:
2.1 Append Padding Bits
信息计算前先要进行位补位,设补位后信息的长度为LEN(bit),则LEN%512 = 448(bit),即数据扩展至
K*512+448(bit)。即K*64+56(byte),K为整数。补位操作始终要执行,即使补位前信息的长度对512求余的结果是448。具体补位操作:补一个1,然后补0至满足上述要求。总共最少要补1bit,最多补512bit。
2.2 Append Length
将输入信息的原始长度b(bit)表示成一个64-bit的数字,把它添加到上一步的结果后面(在32位的机器上,这64位将用2个字来表示并且低位在前)。当遇到b大于2^64这种极少的情况时,b的高位被截去,仅使用b的低64位。经过上面两步,数据就被填补成长度为512(bit)的倍数。也就是说,此时的数据长度是16个字(32byte)的整数倍。此时的数据表示为:
M[0 ... N-1]
其中的N是16的倍数。
2.3 Initialize MD Buffer
用一个四个字的缓冲器(A,B,C,D)来计算报文摘要,A,B,C,D分别是32位的寄存器,初始化使用的是十六进制表示的数字,注意低字节在前:
word A: 01 23 45 67
word B: 89 ab cd ef
word C: fe dc ba 98
word D: 76 54 32 10
2.4 Process Message in 16-Word Blocks
首先定义4个辅助函数,每个函数的输入是三个32位的字,输出是一个32位的字:
F(X,Y,Z) = XY v not(X) Z
G(X,Y,Z) = XZ v Y not(Z)
H(X,Y,Z) = X xor Y xor Z
I(X,Y,Z) = Y xor (X v not(Z))
NOTE:not(X)代表X的按位补运算,X v Y 表示X和Y的按位或运算,X xor Y代表X和Y的按位异或运算,XY代表X和Y的按位与运算。
具体过程如下:
2.5 Output
报文摘要的产生后的形式为:A,B,C,D。也就是低位字节A开始,高位字节D结束。
3. C++ Implementation
有了上面5个步骤的算法描述,用C++实现起来就很直接了。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实现的时候上述5个步骤的顺序会有所变动,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无法或很难提前计算出输入信息的长度b(如输入信息来自文件或网络)。因此在具体实现时Append Padding Bits和Append Length这两步会放在最后面。
4. Test Suite
由于实现代码比较长,在这里就不贴出来了,在本文后面会提供下载。MD5类的public接口如下:
md5.h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具体用法:
1.计算字符串的MD5值
下面的代码计算字符串"abc"的MD5值并用cout输出:
2.计算文件的MD5值
下面的代码计算文本文件"D:\test.txt"的MD5值并用cout输出,如果是二进制文件打开的时候记得要指定ios::binary模式。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用来计算的文件必须存在,所以最好在计算前先判断下ifstream的状态。
(本来判断ifstream是否有效不该是客户的责任,原本想在ifstream无效时用文件名做参数抛出FileNotFoundException之类的异常,后来却发现从ifstream中居然无法得到文件名...)
3.最基本的用法
上面的用来计算字符串和文件MD5值的接口都是为了方便才提供的,其实最基本的接口是:
void update(const void *input, size_t length);
update的另外两个重载都是基于它来实现的,下面的代码用上述接口来实现FileDigest函数,该函数用来计算文件的MD5值:
下面看看测试代码:
test.cpp
测试结果:
MD5("") = d41d8cd98f00b204e9800998ecf8427e
MD5("a") = 0cc175b9c0f1b6a831c399e269772661
MD5("abc") = 900150983cd24fb0d6963f7d28e17f72
MD5("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 c3fcd3d76192e4007dfb496cca67e13b
MD5("message digest") = f96b697d7cb7938d525a2f31aaf161d0
MD5("D:\test.txt") = 7ac66c0f148de9519b8bd264312c4d64
源代码下载:点击下载
在这里放上Vrcats修改的Qt版本: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