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前的作文课,我们这样上
20206.14
今天上午上了两节作文课,感觉还算成功,就记录一下。
背景:昨天周六,同学们和往常的周六一样,经历一天的考试。老师们呢,也已经分工合作,在手机上改完了试卷。今天早上来到备课室,各班的考务已经把答题卡分好,给了各科老师。我挑出学校要求改的十几份答题卡,花两节课时间重新改了一遍。
改到作文的时候,我挑出四份较好的和两份有典型问题的。打算第三四节上两节作文课,当然还要加上下水作文评点。
说到作文,这学期我们就没好好上过作文指导课或评讲课,因为时间太少了。每周都考试,每次考试当然要写作文,我们就在试卷讲评课上简单评讲一下。这学期写了几篇小小说,也利用晚自习时间与同学们分享,交流写作时的想法。
学生考场作文毕竟不能写成小小说,也没有时间精心构思,所以上周就想给他们写几篇下水作文,给他们一个参考的范例,借以指导他们如何构思,如何选材,如何加工素材,如何安排材料顺序,如何设计开头结尾,如何升华主题等。昨天上午终于写完了第一篇,今天就分享给同学们吧。老师写下水作文,有真实真切的创作体验,这样作文指导更到位,学生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
课堂实录缩减版:
1.讨论评讲意义:为什么要花时间评讲作文?
达成共识:①提分。作文是拉分最大的一道题(50分,有的开得45分,有的只得30多分)。②掌握一些技巧可以提分(但是技巧不是我教给大家的,是要大家总结出来的)。
2.欣赏学生作文:利用展台欣赏四位同学昨天写的考场作文:让青春因……而靓丽
首先是贺同学的,他的作文题目是:让青春因锻炼而靓丽。作文按时间顺序叙述了自己从早到晚的锻炼情况:早上晨跑,晚上操场走几圈,引体向上,寝室内俯卧撑,思路清晰。语言生动幽默,而且安排了几处设问吸引读者一路读下去。
我们从开头就开始分析:开头这样写好不好,好在哪儿?这个词换成其他词行不行,为什么?这样结尾可以吗?如何评价选材?
边讨论,边把讨论出来的提分亮点板书在黑板上:开头,先声夺人。
再看佳同学的,她的作文题目是:让青春因坚持而靓丽。作文写了两件事:班级拔河因坚持而取胜;体育课跑步因坚持而免于惩罚。开头对太阳光的描写,就创设了一个情境,为下文的坚持不易做了铺垫。
同学们讨论出这篇作文的提分亮点:创设情境。
美中不足的,是选材上,只写了两件事,而且第二件事写因坚持而免于惩罚属于消极层面的,不能突出题目中的“靓丽”。
于是又讨论出了一个提分亮点:选择突出中心的故事,即典型故事。
第三个是兰婷同学的,她的作文题目是:让青春因释然而靓丽。讲述了班级纪律不好,班主任语重心长劝同学们努力学习的事。虽然是一件事,但是记叙描写都很具体细致,尤其是语言描写很典型生动。开篇点题,但是篇末没有点题。
同学们从婷的作文里总结出的提分亮点是:叙述生动,篇末点题。
第四个是婉婷同学的,她的作文题目是:让青春因阅读而靓丽。用了三个小标题:厌书,读书,爱书,写了三件事,写出了对阅读的认识和情感的变化。就是字体有点潦草。
同学们从中总结出的提分亮点是:结构清晰,符合逻辑,字体工整。
接下来我们又简单浏览了乐同学和科同学的。这两个同学的作文各有一个典型问题:乐同学开头议论太多,占了三分之一,导致第三件事写得太简略;科同学没有写故事,写生活中的三种情形,太笼统。
于是我们又总结出几个提分亮点:开头尽量不要议论(前面已经总结开头的几种方法:一两句话点题,或者创设情境);故事要具体,不要笼统。
看着黑板上我们从开头到结尾,从结构到语言,总结了那么多提分亮点,同学们脸上都是成就感,都抄在了积累本上。
是啊,老师教给他们技巧,他们会很快忘记;只有自己从阅读和讨论中领会到的,才可能会长久记忆并积极运用——下一次考试前,要提醒他们重温,以后几次考试都要重温。
3.评点下水作文。
前天晚上写个开头,选好材料;昨天早上写个结尾,早自习的时候跟同学们分享了我的构思;昨天上午在上写完后,又在细微处编辑了几次;昨晚已经将下水作文分享到群里,有20多个学生已经读过。现在我们读到的,和昨晚读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在上修改太方便了。
依然是边读边评讲。开头我运用了创设情景法,而且创设的是考场作文情境,这简直是万能开头法啊,只要写记叙文,只要在考场写,都能运用此法。而“脑海中已经浮现出很多带着温暖的瞬间”又引出了下面的三个故事。
我用小标题将三个故事分开来,意在使结构清晰。
第一个故事是水管旁一个陌生女孩帮“我”刷碗。这个故事是不是经常发生呢?
学生说:不是陌生人,同学朋友曾经这样帮过。
介绍自己行文前的构思:以前上大学的时候同桌在冬天帮我刷碗,刷了两个冬天;前几年教七年级,看到有学生作文里写同学帮忙刷碗,所以就想到了这个故事。把它“移植”到陌生人身上,不是更能突出温暖么?
嗯,是的。同学们服气地点头。
请他们赏析其中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一处细节描写。同学们的理解力不错,都能读懂我的用心。
引导他们总结出提分亮点:细节描写,塑造人物。
第二个故事是寒同学送“我”魔术发贴的故事。这原本是发生在我和寒同学之间的故事,文章里就不再是师生,而是前后桌的同学了,两张魔术发贴,解决了“我”的烦恼。瞧,素材就是可以这样进行加工的!
此处的提分亮点是:素材加工,切合主题。
第三个故事是“我”在学习上帮助文同学,他取得了大进步。这个故事更不是真实发生在我身上的,是扬同学在某次考试中写的素材,我觉得可以用到这里,拿过来加工一番,变成了“我”的故事,而且用倒叙手法先写进步后的狂喜,再用排比句概括写“我”是如何帮助他的。因为前面魔术发贴暗示了“我”的性别,所以我把文同学的性别就改成了女生,这样前面“拉着我的手剧烈摇晃”才更有真实感。
读到这里,问:三个故事能否调换顺序?
有同学说能,不是并列嘛,但接着更多的同学否定了,说存在递进关系:从接受到传递,境界在提升啊。心里一阵窃喜:我就是这样想的。
总结提分亮点:三个故事,层层递进。
三个故事叙述之后,我又在后面列举了几个不期而遇的温暖瞬间,写出了不期而遇的温暖的普遍性。最后写温暖的流动,记录这些不期而遇的温暖的意义:生活因此更美好,人间因此更值得,值得我们付出更多的爱与温暖。
同学们总结了这样结尾的好处:篇末点题,升华主题。
引导学生关注几个故事里对景物的描写,有什么共同点?都写了阳光。为什么选取阳光这一意象?原来是有象征意味的啊。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意象,读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才能读出作者想要借此表达的主题来。
同学们又总结了两个提分亮点:中心意象,运用象征。
千方百计领着学生读出行文里的好,这是在渗透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呢。
猜猜这篇文章一共多少字?我得自爆败笔。
1700多字!学生眼尖,看到了网页上显示的数字。嗯,除去后面的“后记”,近1500字。
太多了!同学们满脸“嫌弃”。
把“球”踢给同学们:是啊,作为考场作文,1500字太多了,帮帮我,怎么压缩呢?午饭后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今晚第三节晚自习的时候告诉我好吗?
快放学了,又交流了一个问题:老师这篇下水文,前前后后一共花了两个小时时间,可是同学们在考场上写作文,最多用四五十分钟,没有充分的时间精心构思,怎么办?
其实,下水文是写给同学们看的,供大家在选材上、结构上、语言上借鉴。同时也为了给同学提供考场作文的写作思路:选取写过的或读过的素材,考场上就不用花时间费心思编故事,这样时间紧就不是问题了。
放学铃响,作文课就这样结束了。距离中考还有四个星期,应该还能写出两三篇下水作文。这样的作文课,计划在中考前再上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