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读此书前带着以下三个问题:

1、什么是管理者?

2、如何高效?

3、哪些观念可以运用到自己身上?


      通过阅读在书中找到了一些答案:

      1、关于什么是管理者:在书中,管理者泛指知识工作者、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员,无论是单枪匹马作战,也无论职位有多低,只要能够做出影响整体绩效和成果的决策,就都是管理者。通过对管理者的定义,德鲁克清晰地传递了他的观点:在知识社会中,个人角色不再受组织层级限制,每个人都可以是管理者,而且所有人都有必要修炼管理者的基本素养。

      2、对于如何高效:

      首先,书中讲:一个人的有效性,与他的智力、想象力或知识之间,几乎没有太大的关联。 有才能的人往往最为无效,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才能本身并不是成果。

      去达州校区时,在办公室里发现了一本《你只是假装很努力》的书。让我不禁想起,我们很多时候都会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很能吃苦了,但为什么一直没有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结果,它就像一记凌厉的耳光,隔空打醒每一个我们。你自以为的努力,其实就是假装;你自以为的奋斗,不过是掩饰,让自己陷入了“空转”,那么,就如何的高效的学习和工作,才是我们最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书中还对管理者的有效性而言,最重要的人物,往往并不是管理者直接控制的下属,而是其他部门的人,即所谓旁系人士",或是管理者本人的上司。一位管理者如果不能与这些人主动接触,不能使这些人利用他的贡献,他本身就没有有效性可言。

      管理者的有效性,不只是体现在你的贡献有多大,而是更多地体现在管理者的价值传递。曾经,一度认为只要把自己的职责做好了就好了,事实上这并不够,还要主动地接触上级,让上级享有自己的贡献。

        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可是大多数的管理者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重视勤奋,但忽略成果。他们耿耿于怀的是:所服务的组织和上司是否亏待了他们,是否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他们抱怨自己没有职权,结果是做事没有效果。

        一个人如果只知道埋头苦干,如果老是强调自己的职权,那不论其职位有多高,也只能算是别人的“下属”。反过来说,一个重视贡献的人,一个注意对成果负责的人,即使他位卑职小,也应该算是“高层管理人员”,因为他能对整个机构的经营绩效负责。

      身边有伙伴一直以来做事都很认真和勤奋,后来发现其实并没有将自己的认真、勤奋与组织目标、业绩贡献关联起来,勤劳得身边有伙伴一直以来做事都很认真和勤奋,后来发现其实并没有将自己的认真、勤奋与组织目标、业绩贡献关联起来,勤劳得像一台机器,偶尔也会有一点抱怨,觉得获取的东西与自己的认真勤奋并不匹配,怀疑收入的决定因素并不是贡献,而是人脉。久而久之,就有倦怠现象,会有这么一个心态:给我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也会在把事情做砸,怪罪上级并没有足够授权。

    3、哪些观念可以运用到自己身上?

      作者提到:唯有反面意见,才能保护决策者不致沦为组织的俘虏。

      生活中有不少的人,甚至也有自己,总希望自己的观点是被认可的,上级的决策能对自己有利。如果在做决策时,只有一种方案,别无其他选择,那与赌博何异?对于不同意见,特别是那些经过缜密推断和反复思考的、论据充分的不同意见便是激发我们思考最为有效的因素。

      非常认可作者说的:有效性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自我训练。

      有效性是人人可学的,而又无人可教,显然有效性不是大学里的一门课程,可以系统地教学,它只有在实践中才被发现、提高,而且每个人都不一样。“有效性”它只是理论,如果不在实践中训练和掌握,它就不存在任何意义。因此,在实践中,你可以将它划分多个主题,比如时间管理、贡献管理、优势管理、决策管理。

      在全文的最后一段中提到:今天的社会有两种需要:对组织而言,需要个人为其做出贡献;对个人而言,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

        这句话,让“卓有成效的管理”回到了原本的高度。组织与个人,是相辅相成的,然后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却只是把组织当成了自己生存的工具,而不是实现价值的工具。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让我们一起来“卓有成效”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