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山随笔

古田山随笔

文:洪昇

古田山山高961米。在海拔850米处,有一块约二十亩的沼泽地,并有良田十余亩,这是最吸引人的,是我有两次爬上山顶记录的主要理由。

古田山的山名,也是因为山上有这十余亩“古田”而来的。

古田山随笔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去古田山数次,上得山巅之上古田旁只有两次。头一次上去,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是在一个会务之余,有人说山巅之上有水、有田还有寺,觉得有些稀奇,便想去看看。

那是一个仲夏,炽热的太阳烤着大地。古田山里,山上的树荫撑起一片片的凉爽,让人觉得上山没有多少艰难。

古田山随笔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宾馆大厅里,有几副宣传画和一些宣传资料,上面介绍说山里有猛兽,如豹、云豹、黑熊等。还有一种动物叫小灵猫,善于攀援。但是,其喜独居,常筑巢于石堆、墓穴、树洞之中,以地面巢穴为活动中心。因其习性有些灵异,在《聊斋》上又有故事。对其,在心里就存下了胆怯之意。

一只小灵猫,并没有挡住对山巅之上那块“神仙田”的好奇。只是在路上,多了几个人结伴同行。

古田山随笔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那时,上山的路,是一条民间称之为挑炭的路。缓坡中的路,是羊肠小道。而遇陡坡,便是用一根一米多点长的木棍横起,木棍的两头再各打下一个小木桩,以其拦住找平起来的土。这样梯次往上,成了一段从陡坡上山的台阶,便于人员行走。

路上化去两个小时,才得以见到“古田”的真容。

记得当时,“古田”里稍低一点的水田里,有庄稼正在抽穗。高一点的地里,种出来菜蔬已长成可以采摘收拾。

古田山随笔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古田旁还有座庙,坐南朝北,阳光很好,时近黄昏,阳光还没有离开的想法。庙里没有和尚和道士。只有一家老小四五口人,在庙里住着。从庙里回过头来,便知晓这庙前“古田”里的青苗菜禾,是居住在庙里这一家子人种的。

庙里供奉的几尊菩萨,样子有些丑陋。说是,山下一位没有学过雕刻手艺的木匠做的。因此,便勉勉强强地接受了他们丑陋的样子。

古田山随笔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站在庙前的空地上,眼前的沼泽和“古田”拼凑起来的,是一片宽大的开阔地。分辨沼泽与田地的是那些植物。茅苇野草与青苗菜禾,倒是泾渭分明。一边是荒芜萧蔷,一边是生机勃发。唯一能形成同源的是绿。这个绿,从“古田”的青苗出,向周围形如莲瓣山峰上的森林里扩散,形成古田山上特有的荫翳。

这次上山,也因为是山巅上的“古田”,想看看如今“古田”的样子。

古田山随笔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上山的路,有了很大的改观。车子可以直接跑到半山腰,驻车的地方有座山门,是用木料建起来的。正中的门楣上,方方正正地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古田山”三个字。

从山门进去,便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门外,似乎是天高地远,还能见着蓝天与山峦绿色粘连在一起。而进了门,树枝相互挽着臂膀,搭起天棚,荫佑着树下的爬虫、飞蛾和动物。

古田山随笔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路不再是原来的“挑炭路”,为了能方便游览都彻底地进行了整修。有几段,为了与山涧同行,还故意地折了个弯,为的是与瀑布近点。

与原来的“挑炭路”相比较,多了几座用来休息凉亭。这些凉亭,或在路边、或者在瀑布旁。在凉亭里坐下来,平稳一下气息,再听听泉水的响声或者飞瀑跌落的声音,倒是也能勾引出几句诗来。如果,还记得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背诵时,也能让人的头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古田山随笔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古田山醒了,是那簇山茶花告诉我的。山茶花开得比较早,它是立春前就含苞待放了。直到立春后,在春雨的催促下,它才绽放开来。它如古田山的眼,从冬眠中醒来。

山上的“古田”,形状没有什么改变。还是那副山巅之上,一盆地的模样。只是“古田”边,稍微地改变了一些。山口,多了一座土地庙。庙里的土地菩萨,笑容可掬地跟每一位进香者打着招呼。

古田山随笔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古田庙,还是那个模样,只是在它的青龙位,又盖起一座楼。新楼并不洋气,是用很简单的那种木制框架工艺建造的。是给常住的居士生活起居用的。如遇来不及下山的游者,为防止野兽的侵扰也可借住于此。

新楼后,如今多出了一座灵塔。说是里面葬着一位老和尚。由于老和尚是圆寂,而不是坐化。所以,舍利子之类的圣物,也就没有长出来。

古田山随笔_第1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古田”还没有醒来,它继续着冬眠里的状态。四周的莲瓣山峰呈现着墨绿,而它的中间还是长着冬天留下来的那一捧枯草。这样一来,“古田”与周围的颜色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要是没有“古田”这两个字,刻在它的历史里。如今,所见着的景象,一定会让人产生这是一块处女地的印象。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田山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