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文案整理——《中国手作-木作》之二乡土木情

【开篇】

浙江天台的一场婚礼

把我们拉回了过去的时光

花轿 灯箱 果桶

如今这些红妆木器


纪录片文案整理——《中国手作-木作》之二乡土木情_第1张图片

已经很难见到

一个嫁妆队伍

就是一个女儿的一生

这里的每个过程

都是百年前的江南婚嫁习俗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

轿子成了汽车

中堂变为客厅

奶奶、妈妈讲的那些故事

只属于记忆里的村庄街巷

被尘封在木房子里


【案例一:十里红妆】

江南

山不高,但秀丽

水不深,却清灵

人们聚族而居、世代传承

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

形成了传统江南人最基本的乡土环境

这里的人们精耕细作

对生活用品、家中的一切

都有更雅致的追求

每逢婚丧嫁娶,更是极度热闹

有一种习俗

在江南被称为“十里红妆”

描述的是嫁女儿时的盛况

现在已经少有人听闻“十里红妆”

当年的景象,也只存在老婆婆的记忆中

在浙江宁海大佳何镇一处不起眼的地方有做十里红妆艺术馆

收藏着这些记忆


纪录片文案整理——《中国手作-木作》之二乡土木情_第2张图片

每天,馆长何晓道都会收到快递

各种寄来的牌匾、床头房檐、木窗木盒

30年的时间

何晓道民间拾遗

收来了数量巨大的红妆木器

没意见器物在清洗过后

有破损的地方交给艺术馆里唯一的木匠处理

木匠何跃军是一个聋哑人

也是红妆木作文物修复的专家

一个收

一个修

复活着红妆家具

除了一顶花轿

十里红妆囊括了衣、食、住、行、婚、丧、绫、罗、农、工10个方面的各种生产生活资料

在何晓道的十里红妆博物馆里珍藏着木匠打造的这一套完整的生活家当

在婚嫁时,这套家当倾出

它们几乎无一例外,木头都被染成了红色,代表吉祥喜庆

大户人家的嫁妆队,放眼望去蜿蜒浩荡,成为了十里红妆

就地取材的木头是最易获得的材料

过去,木头制成的日用品,占据了整个生活

示例红妆,队伍中格式扛箱、喜盒、果桶、酒坛,一泊红色铺染

伴随女人一生

这些木作实质功能、制作技艺并无特别

但却全部用朱砂涂漆、黄金装饰

朱金家具是民间家具中的极品

不惜重金打造的十里红妆体现了家族地位,以及父母对女儿的厚爱

修复收藏红妆家具就是留住文化与情感

何晓道、何跃军

收与修的搭档

30年时间

上万个被抢救回来的家具

让他们突破了交流的障碍

这些乡土木作出自不同的匠门和地域

时间跨度大

木工师傅在修复文物之前需要对不同且复杂木作进行解构

他们反对“修旧如旧”,只用最本初的方式接补,保留修复的痕迹

也许正是这种情感和牵念让这些红妆木作纯真精致得无以复加

他们积聚了一院子的民间记忆

十里红妆的收藏

是乡愁在唤醒

古老的巷子里

已看不到浩浩荡荡的红妆队伍

一顶花轿装着的女儿梦

也只是老人们的回忆和年轻人的好奇

时间永远在向前

我们在极力保留古味

曾经的小巷里都是木房子

木门前坐着外公

木桶里飘着饭香

木床边是外婆绣好的花鞋

天井外,传来一阵阵记忆中的歌谣


纪录片文案整理——《中国手作-木作》之二乡土木情_第3张图片

【案例二:沙窝木碗】

这种记忆,曾经是生活里的全部

民以食为天

乡愁也可以聚焦在一个木碗上

河北邯郸的沙窝村是中国民间手工木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沙窝木碗技艺传承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

古老的旋床,各种尖刀、挖刀

脚下踏板一高一低地律动

一蓬蓬的木卷花

绽开跌落

组成了这首最生动的歌谣

中国北方

巍峨的山

抑或是一马平川

掩藏不住朴实无华的美

农历五月正是麦收时节

外出打工的李学民从城市回到沙窝村

一周的假期,他不仅要农忙,还要趁机筹备复兴沙窝木碗的事情

40岁的李学民和妻子在天津的一个建筑工地做零活儿

可是回了村缺换了个模样

沙窝人把自己看作是鲁班的后裔

制作木碗的古老旋床据说就是鲁班发明的

沙窝村的祖先们明代乔迁至此,学会了这门技艺

开始以此为营生

家家都供奉着鲁班祖师爷

可是到了近代

旋制木碗的技艺失传了

村里找不到一个做木碗的人

知道李学民开始了他的复兴事业

沙窝木碗才再度现世


纪录片文案整理——《中国手作-木作》之二乡土木情_第4张图片

87岁的程金庆是村里为数不多的木旋技艺掌握者

也是李学民的师傅

李学民说的能做4-5个正是沙窝木碗的特色

也是程爷爷的拿手绝活

从2014年开始

每天午后程金庆都要爬上一米多高的木旋床旋制木碗赚零用钱,也当是锻炼身体

木碗是生活中最普通的物品

七年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就发现了木碗

木碗不易碎,可长久使用

旋制木碗是个全身协作的过程

入门难

一旦掌握技巧就会越来越熟练

沙窝木碗的套旋技术堪称一绝

手艺好的师傅

一截圆木可以套出五个同样尺寸的碗

按照一个玩的形状掏空间隙

木头被最大程度地利用

沙窝木碗在清末名誉鼎盛

马车到村里来收购

村民们农忙之余都在家旋木碗

木旋制品除了木碗还有擀面杖、画轴、笔筒、面舀子等等

这些小木器使用的车床为小旋床


纪录片文案整理——《中国手作-木作》之二乡土木情_第5张图片

曾经沙窝村旋制的日用品远销全国

但是随着是到发展

艺人们也纷纷改行了

七年前

打工在外的李学民看到了时下流行木制品

也开始张罗鼓动村里的老人搬出家中的车床,重操旧业

像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

平日里的沙窝也只能看见老人、妇女和孩子

只有农忙时才有年轻人的身影

大家纷纷从打工地赶回老家麦收

收割机挨家挨户轮班收麦子

村民们也都互相帮衬着干活

李学民的父亲年初过世了

这次麦收家中只有他和女儿

他既要出门打工还得照看农活

现在还一心想重振沙窝木碗

李学民的祖父过去也是沙窝木碗艺人

他却没能从家人那里学到技艺

现在曾经一度销声匿迹的景象

全村共同的回忆

又回到了沙窝

为了恢复沙窝木碗的名声

李学民把各家闲置的老物件都收集起来

并把自家的二楼腾空

张贴上介绍沙窝木碗历史的图文资料

这里未来将是沙窝村对外展示的窗口

留在家中的这几天

李学民要为新建起来的展室添置一些木碗样品

开木料要用锛子和斧子

一截圆木按照木头纹路分成四份

接着,劈成的每一段都要修成椭圆的形状才能放到旋床上加工

木匠离不了铁匠

旋木碗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刀具

这是一种特殊的,由钢和铁融合的刀具

外面找不到

必须要找懂行的老铁匠定制

木碗消失的时间

打这种刀的铁匠也几乎绝迹

李学民只能让老铁匠按照旧刀具的样式仿造

这种挖刀看上去不像刀,倒像是勺子

薄如纸的好钢贴在铁上面

经过锻造卷成圆弧

专门用来旋碗槽

李学民这次回家已经过去了一周多

工地已经在催他回去

但是在回城之前,他必须要把展室的事情落实好

制作木碗时

脚蹬踏棍

皮带带动主轴

是卡头上的木料旋转

匠人的双脚用来控制车床下部的轮轴

左手握刀柄控制刀具的角度和方向

右手握刀尾加以配合

挖刀挖空木碗

圆斫刀走碗的弧度

尖刀旋掉底部和木料的连接处

已经成型的木碗倒扣过来再卡进木槽中

用挖刀沿底部最尖处旋制碗底

这样一个完整手工制作的木碗就完成了

收拾利落后

师傅程金庆被李学民请来

一切算是有模有样了

这七年间

李学民只要回到村里就跟程金庆学习旋制木碗

师徒二人还去了南方的木艺博览会

把沙窝木旋介绍给全国木工行业

2017年

李学民带着一套古老车床去了美国洛杉矶参加全球木旋年会

沙窝木旋终于被世界知晓

家里大部分的事情安置妥当

李学民也计划着赶回工地

临走前他去姥姥家吃了个早饭

第二天他就要回城

沙窝村的农忙结束了

又恢复了往日的闲适与安静

肩负着传承收益重任的沙窝人李学民

期盼着有朝一日不用再外出打工奔波

而是重新回到家

守住这样一份传统的手艺

守住乡愁

【结语】

像李学民一样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重

人们把家视为休养生息的立命之所

社会由千万个小家组成

有家在

就总有关于木的记忆

在中国汉字里

独树成木

双木成林

三木成森

五木即成森林

古人从森林中伐木

使之变成材

而后又造成房屋、家具和生活用品

我们仿佛就生活在一个木的乡土环境里

和谐千年

平心静气


纪录片文案整理——《中国手作-木作》之二乡土木情_第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纪录片文案整理——《中国手作-木作》之二乡土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