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日记(一)阶段性成长

宝宝不同年龄的认知发展:

1.宝宝精细化动作发展参考

【2个月】“发现”自己的手。

【4个月】会抓家长的手指,能很好地抬头

【6个月】宝宝6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学手势了,不过不用拘泥于时间,只要你发现他试图开始打手势了,都可以开始教他。

【7个月】可以轻松的把东西放进嘴里

【1岁】会用手指某个东西

【8个月到1岁】真正有意识说话

8个月前的宝宝,对什么都喜欢ma-ma-ma、ba-ba-ba、na-na-na地哼哼,听起来像在说‘爸爸’‘妈妈’‘奶奶’,实际上只是在探索发声规律,他还不懂这些话的含义。”他真正有意识说话,是要到8个月到1岁左右。所以,现在叫妈妈,才真的是叫你。如果你想测试,看他是不是真的懂了‘妈妈’的含义,你可以让别人问问他,‘妈妈在哪啊’。

【1岁3个月】可以用勺子或者其他常用物品,用拇指和食指夹取物品

【3岁】能搭起超过4块以上积木。会画图。对玩具非常感兴趣。

【10-14个月的婴儿】本阶段宝宝对物体的名字最为关注。比如,宝宝指着什么东西,用兴奋的眼神看着你,你也要用眼神回报他,并告诉他:“这是一辆汽车。” 记得重点单词说慢一些,强调一下。

总结:怎么引导宝宝锻炼精细动作?

像是撕纸、用勺子舀水等等办法,相信不用我们多说,大家都已经非常了解了。

所以我们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说,家长朋友们尽量不要做哪些事去影响宝宝的精细运动发育。

很多时候,孩子喜欢用小手抓起食物,捏一捏,然后再送进嘴里,虽然掉落的食物比吃进嘴里的多,但他仍然乐此不疲。

这时候,家长朋友们不要因为宝宝把饭弄得到处都是,而不让他自己吃饭,因为这是锻炼他精细动作的好机会。

另外,家长要留给宝宝用手充分体验的空间,所以要把那些不合适他碰的东西收好。

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听到“别碰电视!”、“不许动水杯!”、“别到处乱画!”之类的训斥,他可能会变得消极和迟钝。应该把屋子布置得安全一些,能让孩子四处活动,而不是警告他不能碰这儿或者不要去那儿。

当然了,精细动作训练也不能超前,不然孩子达不到家长的要求时,就会非常容易产生挫败感,积极性和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


2.培养宝宝语言及阅读能力

【0到3岁】主要是跟孩子玩儿,以培养宝宝对书本身的阅读热情的互动阅读为主,再逐步给孩子渗透一些识字意识。

【 1岁】大部分是图片的童谣集,以及可以“玩”的书。一岁的宝宝看那种童谣集,里面要大部分是图片,配上朗朗上口的童谣。这个时候的主要任务,并不是让孩子识字,而是让宝宝对书产生兴趣,让他觉得,哦,书这个东西挺好玩的。而且,童谣有节奏感。

还可以选一些特别好玩的书,比如那种打开来之后,出现纸叠出的城堡、小山、房子之类的立体书,也可以是那种用不同材料做的触摸书,还有捏一捏就有声音出来的叫叫书,让他喜欢摸书、捏书,还培养了他的精细动作。

【1岁半】主要是图片的故事书和说明类书

一岁半以后,慢慢地开始对文字有概念了,但不要着急教他认字。要选大部分是图片,只有少量文字的书。可以从童谣集慢慢过渡到故事书,或者说明类的书,比如讲科学、动物什么的,但是一定要注意,这个故事书的情节要简单,而且绘画和文字的搭配要好。换句话说,绘画主要就是反映文字的信息。这样,孩子看绘画,你给他读文字,他就一下子能理解了,然后就自然学会了这几个字的含义。

说明类的书也一样,一定要是孩子熟悉或者感兴趣的信息,比如吃的苹果、开的汽车,他都经常看见的,所以就很容易把图片跟文字联系到一起。

还有,现在的文字虽然不是童谣了,但仍然要注意节奏感,最好是那种朗朗上口的语言,因为孩子对这样的语言更感兴趣,也更记得住。

【2岁到3岁】多样化的绘本

孩子两到三岁以后,就要注意给他选的绘本应该是多样化的,比如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大小、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图片风格,还有不同的主题等等,这样可以全面刺激他的大脑发育。

这个时候,宝宝对书这个东西应该已经很熟悉了,知道它是个很好玩的东西,而且如果是一本自己读过很多遍的书,他还会主动拿起来,在里面寻找自己认识的东西和人物。读得多的孩子,到3岁后都可以理解故事情节了,甚至还能按照图画,给别人讲里面的故事。

陪他读书的时候,有个小技巧,就是指读。就是你伸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给孩子读出文字来。跟着你的手指,她自己看看字,看看图片,再听听我说的话,自然而然就把文字学会了。

指读的好处是,强调了孩子的字形意识。因为这时候孩子刚开始识字,先要有“字形意识”,也就是意识到,字跟字不仅意思不同,形状也不一样,每个字都有对应的发音。有了字形意识,他才开始慢慢发展出区分和记忆不同字的能力。

【2岁之后】的孩子会慢慢丧失辨别母语里没有的那些音的能力。学外语越早越好。

【大概3岁时】

已经渐渐可以应对生活中一系列复杂的事情,他对世界、对别人的理解和他思维的整合能力都发展了,你会发现孩子开始可以自己讲故事了。

【6岁前的孩子】

能理解的意思是他能表达的词汇的两倍之多。


3.宝宝需要被重视的情绪及情感发展

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宝宝对于自己和自己与别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其实我们一出生的时候,是没有我的这个概念的,我们还不会用我的这种词语来进行表达。是在个体成长的过程当中,关于“我”这样的概念才会逐渐的衍生出来。这里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其实是有不同的发展的任务的。

【1岁时】一岁左右的时候,会出现主体我。

行为特点:在一周岁左右,孩子喜欢丢东西,而且这个东西丢出去之后,还会希望爸爸妈妈把这个物品捡回来。

一岁左右孩子们的这种反复的丢东西,其实是在体会:我的行为对于别人是有影响的,它意味着我通过丢东西是我在丢,是你在捡。世界围着我转,我可以用丢的动作来去对客观的环境施加一些我个人的影响。所以这个时候我这个主体就产生了。

所以家长们不要小看孩子们一岁左右反复丢东西的行为,它背后是有着心理学的基础的。

·【2岁左右】就出现了客体我。

什么叫客体我呢?孩子们开始意识到,这个是宝宝,那镜子里的也是宝宝,相片里的也是宝宝。 录的小视频里的也是宝宝。那么孩子也是在两岁左右,开始用你我他这种人称代词来称呼自己和别人。当这种人称代词出现,客体我出现的时候,我们说这就是自我意识的一次巨大的飞跃。

【3岁时】自尊是孩子在这个阶段最值得被重视的情绪体验。

而且在三岁左右的时候,孩子们的情绪会从一些与生理需要相关联的情绪,转向与社会交往相关联的情绪,那么与生理需要相关联的情绪,包括有愉快有愤怒有悲伤,而社会性的情绪则包括有自尊,有羞愧。这样的一些情绪其实意味着孩子的社会交往是越来越完善的。

有研究表明,三岁的孩子有10%、4岁的60%、5岁的80%、6岁的90%的儿童能够体验到自尊。也就是说三岁的孩子里面只有10%的孩子是产生了自尊的这种情绪体验的,而到了六岁,自尊这件事情就上升到了90%的孩子都能够感受到。所以到3-6岁这个年龄段上,儿童的这种关于自尊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为什么我们这么看重3-6岁这个阶段孩子的自尊的发展?

自尊能够预测孩子成年以后的情绪发展:高自尊的孩子,他会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幸福感; 而低自尊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会遇到更多的情绪不良,学校环境的适应不良。所以3-6岁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对孩子的自尊给予更多的关注。

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有哪些?

一方面来自于父母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比如温暖、关爱,要求严格而明确,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有一定的民主氛围,家长以身作则等,这样一些父母教养方式,是有助于孩子的自尊向着高水平去发展。

一方面来自于幼儿园的同伴关系

从幼儿园的角度来说,跟同龄小伙伴之间相处是不是顺利?孩子有没有被集体所接纳?这些也会影响到他的自尊的发展。

【3-4岁期间】会发生我们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叫第一逆反期。

第一逆反期主要说的是幼儿在这个阶段,会要求在行为活动上是有自己的自由的,要体现自己的意志,要反抗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的控制。

从心理层面上来讲,宝宝要实现自我价值,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行事,希望父母和身边亲近的人能够意识到我长大了我很能干,希望给大人们留下这样的印象。

出现的第一逆反期,儿童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积极地要求参与成人的活动,自以为别人能干的事自己也能干。而且自己以为能干的或者自己要做的事情,一旦被成人代替做,往往坚持退回原状态,自己重做。经常逆着父母的意愿说不。

家长该如何应对?

在面对孩子出现这种第一逆反期的种种的逆反情绪,我们的爸爸妈妈要做到理智面对、明辩焦点、因势利导这三个原则。

首先说理智面对,家长们得意识到,出现第一逆反期,这是孩子发展当中的正常现象,家家孩子都要经历这个过程。只不过年龄出现的年龄阶段前后能错那么几个月。

第二叫明辨焦点。我们要认清逆反期矛盾的核心焦点,不是孩子不听话了,而是孩子想要确认我长大了,他在寻求这种长大感,可是我们爸爸妈妈并不认同,三四岁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所以是双方关于成长成熟水平的这种认知不一样。

面对逆反期的第三个原则,叫因势利导。我们一边要满足孩子的心理发展的需求,另外一方面我们还要创造条件去借这个机会推动孩子的心理发展。具体的做法我们有这样一些建议:

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做一些扮演社会角色的游戏活动,满足孩子们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比如说在北京或者全国的很多城市都有这样的类似于角色扮演的这样的一些主题乐园,孩子们在里面可以演小厨师,扮演售票员或者扮演人民警察,他们通过去扮演这种角色来模拟现实生活的这种人际交往,满足自己的一些心理需求。

同时我们要培养并且持之以恒地去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务的劳动能力,让他们觉得我自己确实很能干。

第三个就是要创造条件,有针对性的去培养孩子在艺术、在逻辑在这些方面的特长和优势,让孩子去获得成就感。我在哪个方面我画画很有天赋,我对音乐很有天赋,让孩子通过去获取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所以第一逆反期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的家长,我们的爸爸妈妈们要积极的引导帮助孩子顺利的度过这样的一个人生的重要的转折时期,为孩子们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

分享心理学书上一个案例:一对姐妹,妹妹失恋后自杀,姐姐一生不嫁,40岁还单身。缘于小时候父母离婚,被父亲抛弃时妹妹2岁,姐姐4岁正式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期。父亲的离开使姐们俩产生了分离焦虑。妹妹2岁,产生了自卑感;姐姐4岁产生了恨。

你可能感兴趣的:(育儿日记(一)阶段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