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半坎文化

浅谈半坎文化

摘要:本文对明末至清中叶出现在贵州习水县吼滩至半坎错过的地域性文化——“半坎文化”进行简单的概述,阐述了半坎文化的源流,历史名人,以及半坎私塾的基本概述。

关键词:半坎文化  任曜  袁锦道 私塾

半坎文化是指明末至清中叶出现在贵州习水县吼滩半坎村落的地域性文化,迁居至吼滩的任赵家族定居于吼滩,半坎任姓始祖任曜实为吼滩人,为避战乱,迁往吼滩八里之外的半坎坡,开创了半坎的历史,也开启了半坎文化的大门,为当地培养了众多人才,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地域性文化。

一、半坎文化的源流

“半坎文化”的定名,主要以该文化中心点为半坎私塾所定名为半坎文化。其源流实为半坎以北的吼滩任氏家族,吼滩,即吼滩里者也,乃明末仁怀县辖下的吼滩里,其第一任里长任说纯即为任曜之祖(任曜《遵义府志1096页》),这为任曜能够受到良好的文化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代世人铸就的半坎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半坎文化中涌现的历史才俊

(一)、任曜显爵

任曜,乃半坎任姓始祖者也,约出生于明代万历八年(1580年),字秀峰,诞生在吼滩里,因其祖辈乃吼滩里长,也是吼滩里的豪绅,具有相对优渥的物质条件和文化熏陶,自小在吼滩里私塾读书,聪慧过人,深的私塾先生喜爱。明万历四十四年即公元1616年中进士(比袁崇焕早三年),因此时阉党当政,无钱笑纳,仅封为文林郎七品闲职,颇有怀才不遇之感。故决定离京返乡,明崇祯三年,即公元一六三零年,河南,陕西等地灾荒四起,赋税加重,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张献忠、高迎详、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先后在各地爆发。

任曜回乡途中,眼见河南民众纷纷参加义军,任曜只好绕道延绥,但又遇河套诸部进犯延绥,故任曜弃文行伍,旋升陕西长茅隘游击。同年二月,王嘉胤义军攻取延安、庆阳,国家派遣的军队攻延绥失利,官兵或溃或变,入义军者甚多。惟任曜与王嘉胤义军大小数十战,战事相持六个月,直至十月,朝相洪承畴援兵至,方才解围。为此朝廷认为任曜战功显赫,特封任曜为武翼将军(非朝制)。其子任震达荣升为参将,次子任震远荣升游击。

次年延绥大饥,陕北义军攻陷保安、合水。后围庆阳,明将毛文龙、袁崇焕,杨鹤诸变。任曜由此产生“念事不可为”的想法,卸去金花腰带,脱下虎皮朝服,以老祖母年迈多病为由,弃官还乡,隐居吼滩里塘村。由于时代之不可为,任曜虽忠明,思想突出。但朝政腐败,末日将近,众叛亲离的危局逐日显现。充全失去了信心。任曜死后葬于吼滩里塘村。

任震远约生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随父“陕西奏捷叨封赦,弃官迢递塘村潜居”,龄不满50岁,本可报效朝廷,但又觉家声已经政绩显著,功成名就,何必再经沙场刀光剑影。更主要的是明末朝政腐败,奸党专权,更残忍的是以魏息贤为首阉党,杀忠良如瓜菜,因此无意仕途。

任震达,任曜次子,任曜任总督时候被封为参将,任曜隐居塘村后,1638年,南明皇帝朱由榔召令任正达京城附职,起后人资料散跌,已不可考。

(二)、任思正中举

任思正。汪氏生铭韩、钟凤,思正生于一七二七年十二月初二,字广平,号舒轩,葵酉年(1753年)拔贡,乙卯年(1759年)举人,被封官任什邡县(今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县)知县,旋升州官,平金川粮草官功臣之一,在大邑地广办书院,任上去世。他与半坎的渊源不仅仅是他生于长于半坎,接受半坎的私塾教育,更有的是他与他兄弟的那一段广为民间流传的有史料记载有遗址遗留的故事。

相传任思正任什邡县县官期间。其兄弟(名字已不可考)赴四川什邡县任思正处,以重修家中祠堂为理由欲希望任思正这位大哥资助,拨款修房造屋,而清朝由于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官的管理尤为苛刻,更何况任思正仅仅只是个县官呢,其经费并未兄弟想象中的那么宽裕,而作为大哥的任思正眼望着弟弟远道而来寻求帮助,总想要给予弟弟点什么。因此,在任思正苦思冥想后,他以扰乱公堂罪为名,将其弟弟收押监牢,并派兵押送弟弟返回故里半坎,然而故事并未就此结束,任思正以打造金链子(古代押送犯人的锁链)的方法将经费打造与链子当中,内部纯金,外部踱一层铁皮以掩人耳目。并将什邡县衙的建筑地图藏于链子内部,待其弟弟被押送回来后,将链子融化成金水重新做成流通钱币,利用什邡县衙地图按其模样在半坎打造出了四十八条尾背的官厅,其辉煌程度可想而知。建筑物由于岁月已毁,仅有少量遗址尚存。

虽然任思正因此获罪,至于惩罚程度尚未可考,但因为有了这座与县衙相媲美的官厅却成为了半坎文化中的建筑文化的杰出代表,为半坎引入了外来的建筑风格,丰富了当地的建筑风采。

(三)、任之楷闻名

任之楷,字孔圃,乃任思正侄孙,嘉庆辛酉科(1801年)举贡,嘉庆庚午科(1810年)举人(与任思正同期中举),《续遵义府志》说,任之楷着有《文集》二卷,未刊印;袁、徐、蒋氏生丙癸、丙铦、丙菱,任江西永兴知县二十八年,南昌府官三年,葬原籍。

关于任之楷的故事众多,最有名莫过于他的“便衣下乡”的故事了。相传任之楷任县官期间,随装深入民间暗察巡访,此时正值仲夏时分,地里的玉米正好可以吃,当地老百姓给了任之楷一个玉米,他拿着竖着啃,众所周知,玉米需要横着啃才能吃,任之楷的这一举动反应了官不识体的一种诟病,他笑颜道,原来这些地方能有这么好的粮食,奈何贵州没有,所以才不知道怎么吃勒(实际上,当时玉米在贵州已经基本普及)。

(四)、黔北工业第一人袁锦道

袁锦道(1739-1816年)习水三岔河人,乃任之楷表叔,小时候即赴往半坎私塾读书,从小刻苦勤奋好学,和古代的青年男子一样,苦读诗书,做着“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梦。然而特殊的大背景铸就他特殊的贡献,面对着列强入侵、国弱民穷的社会现实,使他美梦破灭,思绪万千。一人“金榜题名”又有何用!不如另寻出路,弃文从商,兴办实业,振兴一方经济。

袁锦道选择在家乡三岔河兴办实业,共办厂48家,包括铜厂、锅厂、纸厂、碗厂、和钱币厂。基本包括了当地百姓生产生活所需日用品,本地消化不了的再运销外埠。他又修建宜于运输的石板道,联通各作坊,开筑通往矿山、林场及江津水陆码头的道路。计修道路300公里。这些石板路,200年来,仍是当地百姓往来的通衢。袁锦道办厂筑路,方便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促进了当地的开发与发展。习水县望乡台石窟,至今留有袁锦道祠,于1982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开办铸币厂、私铸钱币在历代都是犯罪行为,但由于办厂修路,袁锦道资金周转不开,为了资金周转,在三岔河四周悬岩峭壁、古树参天、十分隐蔽的天堂沟磨槽滩办了一间铸币厂,然而无论怎么隐蔽还是被政府发现,又因当地贡生袁贤达以“私铸钱币、有造反意图”之罪名,将他告到朝廷。嘉庆帝派了一位姓薛的钦差来三岔河捉拿袁锦道。

这中间有这样一个插曲,任之楷是袁锦道的表侄。在锦道炼铜铸钱案发后,薛钦差捉拿锦道之前,任之楷对薛钦差讲了“铸钱乃用嘉庆帝年号,决无图谋不轨,无罪而有功”的看法,并请他将此看法传去京城,禀报朝廷。因为这一插曲,又鉴于他铸币实乃振兴产业经济,造福当地百姓,最后朝廷不但没有治袁锦道的罪,而且反赐封他为“八品征仕郎”。袁锦道因祸得福,荣归故里,为表达对薛钦差的感激之情,便亲手在薛钦差下马会晤自己的地方的岩壁上刻上“薛公岩”三个大字,而今成为一景。

以下乃任之楷为袁锦道为望乡台作的遗赞并序全文

“袁锦道-望乡台遗赞并序

徴仕郎袁公讳锦道,字宗圣,怀阳丁里人也。先籍江西庐陵县, 其祖世盟公,于宋靖平初平蛮入播,显于斯士。迄今文韬武略,衣冠满族,殆不胜屈指。可异者,先生瓖玮博达,恩周变通,节义自高,豪杰自负少以为功名之适足劳人也,而乃旷逸以居身;长以为旷远之不可局身也,而乃经纬以成业。卜宅林泉,摘花种竹,习茶千株,树木万条;开田土以盈仓库,修崎岖以利往来。家丰业就,赫赫然与当世英雄驰驱,倘所谓大丈夫,谅不是过耶!况夫玉树交联,丰姿发越,如嗣君者,或成均纪信,频壁留名亦皆能自振拔,光绍前猷。此足徵流芳之远,更可垂裕之深也!迩时年跻八旬,朝廷重引年之典,荣以顶带,养以珍馐。如仁邑之七里,暨蜀之江、綦诸地,谁不知有先生其人者。於戏!人生有此美行,有此厚福,而又有此令闻,宜乎传术之不朽矣。虽然,人所称不朽者,其名耳!其业耳!而先生顾欲不朽其身,并欲不朽其身与嫡之身。

去冬,有客自先生处来者,为余言曰:先生搆一胜迹,其间奇峰峭壁,仿佛蓬莱。云飞雾卷,鸠绕龙吟,真绝境矣!额其名:“望乡台”。鸠工凿石,自遗夫若妇之像于其上。余闻之,不禁怡然叹曰:噫嘻!先生之为此举也,诚有心人苌哉!何者?昔卫文子之登瑕也,则有曰:乐哉!新(坯)也,我死欲葬之,其即此台之谓欤!齐景公之登之登牛山也,则有曰:古而有死,何乐如之。其即此望香台之意欤!至泐石垂像,母乃如今之绘图传真,使后之人,即其面目以想贝其人而已。愁未有如其之美,而可久者也!今余避其地,览其跡,且思其义,窃经为先生之形神千古矣!先生之事业亦千古矣!爰为操管以为之颂。其辞曰:桌卓哉豪杰,矫矫不群,春风为度,秋水为神。周规折矩,异敏奇行。山林肥逐,事业震惊。史夸懿配,维彼硕人,系传阀阅,帚执簪缨。专一敛退,幽娴静贞。有此坤顺,应与乾并。刚柔叶吉,兰桂教荣。德垂后裔,身想前生。达者观化,嵩嶽效灵,巍然宛委,壮矣峥嵘。雕镂几度,体态悉呈。古貌无饰,螓首有情。霭霭仪范,滚滚精英,日暄雨润,云蔚霞蒸。遗像在此,永庇子孙。

大清嘉庆十五年庚午菊月吉日

  辛酉科举人愚表侄任之楷首拜

      赤壁堂侄袁书浩沐手书”

三、半坎私塾馆概况

半坎私塾馆位于贵州省习水县良村镇羊化村半坎.距良村镇约12公里,海拔约760多米,串列二间一楼一底木质结构青瓦房,占地面积约1380平方米,高九米.宽八米,长十八米。

半坎私塾馆造型显然雕龙画凤(村級小学使用时遭到严重破坏),现仅在其穿、挑可见,而梁粗柱大,悠久的教育历史和典型的古民居交相辉映,明晰的黔北文化特色见证了历史沧桑的变迁。

半坟任珍妻袁氏,山岔河乡狮子人,于康熙五十六(1717)年在良村镇半坎办私塾一间,自任塾师,后任思斋、任树棠等继之.迄今297年。

明末清初的习水文化,良村镇半坎私塾文化在黔北有着举足轻重而不可磨灭的光辉历史。半坎任姓始祖任曜,《遵义府志》二代有传,《遵义地区人物志》誉为黔北古代军政名人。明末任曜父子在陕西立下军功后于唐村越数年,任震远力主迁半炊隐居,其私塾馆是在隐居期间开办起来的。相传“珍公袁氏先贤论”,指的是任珍英年早逝,正如《遵义府志》对袁氏赞曰:

“母也矢志,而来逮旌;拘限年格,晦苦节贞。

縛帷萧萧,练裳恂恂;门无近亲,室有弱嬰。

畴任恤废,而虚侮行;之死谊亮;未亡礼明。

晓促课业,推袁此事,玉光永清”。(袁氏、谢氏被朝廷封为“淑人”《淑人给牒词》,也是三品衔对家属之赦封,任耀衔居三品之据)

在最兴旺的时期有人赞云:“半坎私塾三楚闻,辞家求学千里行;珍公袁氏先贤论,学海涛声韶光兴!”。“半坎私塾三楚闻”,由于半坎考取功名多,任姓在外做官也不少,因此有江西,湖南,四川的同僚子地前来就读。就近的有三岔河袁锦道,土城袁履和、袁履谦早年曾在半坎私塾馆受业。

四、半坎文化对当地人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影响一方土地,半坎文化虽没有如遵义市的沙滩文化那么大的影响力,但它对习水的影响是久远的,它不仅培养出任思正等进士,另外还有州官一名,府官一名,县官十七人,秀才三十八名(习水县文化馆第一任馆长赵选钦考察的结果),除此之外,还有少数国子监成为翰林或者南书房像任法打杂刻皇印的那一部分。这些都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增添了当地的教育活力。

注释:文章中有很大部分内容来自于当地修吼滩村志良村镇志主编任章志老人的口述。

参考文献:

郑珍等人《遵义府志》

良村镇吼滩村民委员会《吼滩村志》任章志老人主编

良村镇政府《良村镇志》任章志老人主编

良村镇人民政府  半坎文化申报小组《半坎私塾馆记》

三岔河袁锦道望乡台碑刻《袁锦道-望乡台遗赞并序》任之楷手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半坎文化)